本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第一次来到西藏工作的老孔(宋洋 饰),急需一个翻译,机缘巧合下,找到了在内地读过书的久美(金巴 饰)。两个人从互相矛盾到彼此理解,最终成为了一生的朋友……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拉华加 / 陈国星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宋洋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拉华加 / 陈国星
《回西藏》下载观后评论:
原来看了个主旋律!怪不得陈星国导的。可是像又不像,音乐和画面、气氛营造真好,让我又想念西藏了,我也想再回西藏!12年了,再到拉萨我或许都要不认识了。那些短评说是cmbyn的,既没看过电影也没体验过人生!涉及藏族的片子绝对会多打几分,我们的文化风俗不同,但我们都一样尊重生命和大自然。最后的梦境原本稀里糊涂云山雾罩,人物原型一揭开就释然了。看时也还真动念闪了一秒会不会是孔fs但没在意。很明显是非藏族人拍摄的西藏,果然西藏演员除了金巴没别人儿了。排片一直很不友好,病了这许久又叠加乙流一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片子可还没看哪!马上一查排片儿嚯居然魔马还有太棒了!一周多没看电影,还真是略有续命之感。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3号厅18:15场,7个人。要是像明天排19点的就好了单位加班赶来迟到几分钟。
看到最后原型出来的时候才发现是主旋律,总体有些平淡,不少矛盾的解决也有点一笔带过,不过影片着重展现两人的革命情谊,从开始的语言与地域隔阂,各自较劲,到后来的敞开心扉,“出生入死”,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一定是冲突,也可以是融合和传承,开始时老孔不懂藏民的执着,正如在这里车不一定跑得比马快,却见证着老奶奶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和偷马贼在寺庙前的哑口无言,情感是能传递的,而不单是通过语言;电影其实一直在讲信仰的力量,只不过一个是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一个则是对科学对共产主义的坚定,而这种坚定到现在依然在传承,爱人民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爱戴。最后那段非现实的处理也终于明白了回西藏的含义。7.6
”回西藏”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一种“感召力”,尤其对那些去过西藏这片土地,发生过真实故事的人来说极易共情。影片基于孔繁森援藏事迹改编,属于主旋律题材,但其实并没有那么“主旋律”,小切口出发,“双男主”人物设定,配上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整场下来,像是一条小溪,缓缓地在你的心房流过……金巴饰演的”翻译”一角让我比较惊喜,和他之前的风格不太一样,更丰富!印象深刻的是星空下他和宋洋饰演的“老孔”聊天,哼唱一首抒情的英文歌,与其粗矿的外表形成了巨大反差,还挺浪漫!关于结局的处理—超现实的梦境,死亡的隐喻,耐人寻味……
和暴裂无声连看,发现宋洋演技是真不错,两个角色的外形变化并不大,纯靠神情变化说服你这是两个人 // 双男主之间的关系,最能吸引我这种人,即在做期待、做幻想时,既想要她来自自己的世界之外,又想要她有那么一点点懂得自己的世界,既不属于自己的语境,又有进入自己语境的能力。吸引归吸引,对自己这点心思癖好了解透彻之后,又会觉得没劲。// 拍法在主旋律文旅宣传片和写实派文青慢炖片之间自由横跳 // 结尾有点过于轻飘,让人怀疑编剧是否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了
看之前以为是藏地文艺片,没想到是主旋律电影,拍得还跟过家家一样,只是一个汉人来到西藏的居高临下的圣人表演。这种过于浓重的浊气把藏地的神圣冲散得一干二净,把原生态的气息蒸发得一点不剩,出现再多次的“朝圣”、仪式、藏族诗歌和歌曲也无法挽救。老孔的形象太过虚假,我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初来乍到的汉人居然会因为只见了一次的奶奶过世而崩溃,会因为水坝建不成至于吃不下饭,他对西藏的热爱也始终找不出足以使人信服的证据。万玛才旦啊,我又怀念你了。
对于未曾触摸和了解的事物,人总是会心怀美好的想象,这部电影便满足了外地观众对于西藏这一神秘之地的畅想,沙漠,亮晶晶的湖泊,马匹、羊群与狼;刀尖舔肉,大碗笑饮茶与酒;听不懂看不懂的藏地歌谣与文字,磕长头一去两年不回的信仰……但也如某评论所说,限于时长等原因,事件交代有些细碎;老孔扮演者与其他藏民演员画风差异过于明显,表情略生硬。总体而言仍是一部不错的表现藏地朴拙风光与人情的文艺片。
完全没看介绍,纯粹冲着片名去看的,我以为是部小众文艺片,直到突然反应过来男主姓孔而且一口山东腔……片子拍的沉稳内敛,不强行歌功颂德和主旋律,但同时情节有点过于简陋,当然也许本来就没什么戏剧冲突强的真实典故,生活就是朴素而平淡的。居然我能津津有味的看完,要给西藏实景拍摄多一颗星(但我的记忆里记不得岗巴县内有没有大湖了,所以也许未必是在岗巴县取景),作为一部任务片还是合格的。
全片像是无事发生却处处真诚,不说教、不喊口号、不着痕迹,小而精致很难得,之前也跟老孔一样很不解藏民为何朝圣,或许是因为在周遭生活环境中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视野下缺少了信仰,所以很难感受到。剧中用钱解决不了的事,可以靠习俗约定来化解,这种超脱物质与利益的方式,给了我心灵一点小小的震撼,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最原始的连接,到现在已经很稀缺,感谢导演的坚守,太不容易了。
3.5,摄影很棒和表演很棒但是剧情很简单的电影,主打一个人物关系和氛围。框架是主旋律的,赴藏干部拍除万难嘛,但故事的视角其实很私人。干部为民生做了很多,但也被当地的文化和高远的氛围捕获,和翻译久美更是让人……疑惑,干部和民众,汉人和藏人,兄弟,朋友,知己,灵魂……伴侣?我觉得导演是那个意思,但是看到片尾字幕出的时候,伴随播放的西藏旅游宣传片,我又怀疑了。??️
还真挺神奇的,一部电影一下补了三个缺。一是主旋律电影可以几乎没有主旋律、轻松跳跃掉社会议题、只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二是双男主细腻情感互动(无论解读成友情还是爱情)占70%以上篇幅、作为唯一叙事主线的国产院线片;三是藏区电影,也能不走万玛才旦的隐喻符号系统、强表达态度的路线,全程只有平淡如水的生活片段,平到没有丝毫企图心,淡到深处也是一种笃定。
1 酷儿与援藏的差异化解读似乎能感受到电影学者自身背景导致的思维差异。非常有趣。2.无论你是救世主型的卡里斯马还是人民性的基层干部,其本质都是自上而下的,宣传性的,绝对但非恒久性的政治概念,远不民族,经济纽带甚至是否为新农合医保给人带来的群体感受稳定......谈鸡巴的人民性不如谈谈穿越时代的乡村居民的肖像。同一主体,不用人民性批评就会死是不是嘛?
影片关于老孔与久美友情的展示,被铺陈为多个层次,从语言、饮食到风俗习惯,再到价值观念,从最初的“你不懂”,到双方心有灵犀不点自通,仅通过一个眼神便可一拍即合。随着交往的深入,老孔与久美之间建立了坚不可摧的深厚情谊,老孔也逐渐融入了西藏这片土地。在影片中,对于两人情谊的展示,舒缓而克制,没有说教,没有煽情,仅靠细腻的真情实感便触动人心。
完成了主旋律电影里不可思议的类型跃迁:从《绿皮书》到《爱乐之城》。几乎不关心实在的事件(诸如修水库的重大情节也只在第三幕简单提及),完全着力于抒情,头尾都是梦境,写意地勾勒两人的情谊,在藏语电影里放眼望去,似乎只在《撞死了一只羊》见过如此丰沛的梦幻段落。主创们在主流视野里隐秘进行了一次美妙的作者书写,尽管看到并理解它的观众还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