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琳娜与奥古斯托结婚数十载仍彼此相爱,但阿兹海默症的到来让“记住所爱之人”变为奢望,他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转折?导演借用主人公曾经的调查记者身份,有意将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场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智利政治运动的街头影像交叉,将个人记忆的丧失与国家记忆的模糊联系在一起,在温馨动人的私密情感之外表达了更高的社会主题诉求。入围2023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最佳纪录片、荣获202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纪录片单元评审团大奖。
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梅特·阿尔贝蒂
第38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伊比利亚美洲电影
《永恒的记忆》下载观后评论: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名单一出,发现一部也没看过有点紧张(往年这个category几乎全都会看),于是立刻抓了这部来看。看完我心中有亿点点疑惑:这样...好吗?这位曾是智利知名记者和活动家的奥古斯托作为本片的主角之一,他对影片的final cut有任何话语权嘛?我了解片名是和他的书相呼应,并且也努力work in进去一些当年政治运动的镜头,但是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记录一个被阿兹海默症一步步夺走思想、健康和尊严的老人和他妻子的日常。我对纪录片的评判有一个baseline,就是记录者和被记录者的关系以及意图,而在这里,起码有一个人是缺席的,他开始还是理解在拍纪录片这件事并且估计也是认同的,但是到了后期连镜子里的自己都认不出的时候,他真的还想被记录吗?
极其私人平常的家庭影像记录,大多数Augusto单人出镜的素材应该都是Paulina自己掌镜所以不乏失焦运动僵硬的片段,笨拙、朴实又真挚,如高赞所说,“没有技巧,全是情感”。从90年代DV机到高清摄像,画面所现笑颜细语中展露出爱情、或者也可以说是婚姻最理想化的形态,灵魂伴侣相敬相爱相扶共度此生。年华正茂有激情有理想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民族集体记忆的守护者和受随时间推移恶化的病魔缠绕与个人记忆流失认知衰退作着无解注定失败的抗争的孱弱老年人两种形象的对比非常残忍。泪点在面对是否想再多活些岁月的问题坚定回答了两次No. 或许已经记不得也分辨不清很多事,但不愿再承受更多、不愿再失去更多的“我”的意愿表达在那一刻是如此清晰直接,近乎出自本能。
20231112 in 油麻地BC。现场观众目测有一半六七十岁的老人,有些是结伴而来,还有坐轮椅的。昨晚《白日之下》里所有老人都说“人老了就是包袱”,从旺角到油麻地一路走来,也是老人居多。本片是71岁(1952-2023)的智利名记者的晚年患痴呆症与妻子及一只猫与失忆抵抗的生活纪录,他早前写的《智利禁忌记忆1976-1983》一书也是为自己那个世代寻找记忆之作,后者提升了片子的高度。他说,智利在2020年曾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但人民的生活质素很差。他自己的生活不差,但显然比不上中环那班年入几百万的官员,他们会让自己或父母去大湾区养老吗?显然不会。
#SIFF# 上影节最后一部,《名侦探赛大爷》的导演,依旧将镜头对准老年生活,依旧是很温情的一部作品。其实远谈不上完美,有些地方不知是故意还是不小心跑虚了焦,就向一步步走向衰老时逐渐体会到的失控。手持摄像机记录下的家庭影像如此动人,不为取悦谁,只为证明存在而记录的纯粹。对比之下,老年阶段记录下的生活片段是多么残酷,人到暮年时无法消解的孤独和脆弱——他的脆弱,她的脆弱,小心翼翼地爆发——将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人撕裂成了碎片。是爱,粘合了破碎的我们,让注定虚无的人生,有了那么一点值得存在的意义。2353
拍阿尔兹海默症的片子太多了,但这部的优势是男主角是前新闻记者,因而影像(纪录片)为重构过往提供了便利,这部分有点像埃科的《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而作为一部智利电影,也探讨了国家记忆与私人记忆的关系(有点像Patricio Guzmán),尤其是谈及在Raoul Ruiz的电影(应该指《La recta provincia》)里演死人的经历很有意思:原本以为演死人什么也不用做,结果发现这个死人什么都要做,因为Raoul Ruiz喜欢在电影里复活死人,相比之下,智利的大量失踪人口则是“无法死去”。
年富力强时,Augusto是替智利国民留住“被禁止的记忆"的电视新闻记者;年老体衰后,却成了留不住自己记忆的阿兹海默患者。相濡以沫共患难的糟糠之妻,还曾官至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部长的Paulina,要说服退下来的政治公众人物,深入他们私生活进行拍摄,想必非常不容易。既然过往的影像素材里,Augusto跟名导Raúl Ruiz嘲讽,皮诺切特的军政不让智利人去死,只让他们连带着记忆消失,那么到被阿兹海默剥夺记忆的年岁,到智利人均期待寿命非常高的时代,也就继续借着相濡以沫的情感力量,好好活着。
3.5。过去的记忆承载着未来,我们要做播种者。不论是他们在镜头前展现出来的温情和陪伴,还是Augusto关于自己著作和记忆的演讲,都令我感动(哭了啊!以及爷爷这般惦念着自己的书,我有种奇怪的共鸣感……)。虽然不相信有真正的永恒,但是镜头前的情感也许可以趋向永恒吧。有点失望的是政治部分比想象中的少和浅,仅浮在他们对过去的回忆,不过这样或许比双线并行要更好吧。SIFF25最后一部,也很应景,今年的电影节也是特殊的回忆,对电影的爱若能永恒便好了。(p.s. 今天穿了波拉尼奥的T恤来,感觉更应景了。)
##5th HIIFF 第一部。拥有回忆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勇气的人。配乐加分不少,导演非常清楚这样纯粹的媒体人再平凡不过的一生背后,内心的那种波涛汹涌,只有通过最纯粹的家庭影像,加上最简单克制的剪辑语言,才能映照出那种对人世间爱的深沉与坦荡。阿尔兹海默并没有被导演用作博取怜悯的工具,也并未占据主导故事线,相反,主人公所有依托时代背景的性格塑造在全情节中起到的穿针引线,让结尾念出的那段书序每个字都扣动心弦。有人把伟人拍成了普通人,而也有人懂得如何塑造出普通人的伟大,这就是人格与境界的差距所在
太温柔了,两个很正义很善良的人,相濡以沫到记忆退潮的那天,只道阳光正好,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美好。往事斑斓又斑驳,智利的血泪点点滴滴,暴行成了被遮蔽的黑条,他们以文字和图像的坚执传递下去,呐喊成了音量,抗诉成了饭食,而人终归会在痛哭与哀嚎后,盼得到天青。希望也是我们的启示录。「Give a man a prison and he will turn it into a kingdom. Give him a kingdom and he'll make it a prison.」
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遗忘映照了记忆的坚定在场,遗忘无法让记忆成为幽灵。镜头的作用就是看到记忆在大脑之外的其他存在形式:不仅在身体上,在关系中,还在历史叙事里。我无法用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这种二元的词语来讨论影片的内容,因为记忆从不只属于个人,也不可能只被国家控制。镜头对准的是记忆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汇集在现在,反映在日常的对话和零散的词汇里。奥古斯托和保利娜说“我想和你度过余下的生命”时,记忆从过去的一切历史中穿梭到此时此刻,同时又将这份爱带往未来。温存且伤感。
一个老人的晚年。相濡以沫的爱情已经很动人,像童话一般!相爱真的需要勇气!最妙的是把智利革命的历史资料和两人以爱对抗阿兹海默的日常组合在一起,使影片从纯爱电影上升到了对记忆的讨论。记住所爱之人,和一个国家记住自己走过的路,从民主道路的记忆中理解自己的文化和道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这个问题能够被提出来,很不容易。很高兴努力争取自由的人晚年能找到自己的挚爱,主人公真的有魅力。
個人記憶的拒絕遺忘和國家記憶的選擇性遺忘,藉由男主角的記者身份自然地互相關合,為描寫阿茲海默症的電影附加了多一重視角。重心當然還是夫妻倆的相濡以沫,不外要表達最老土但動人的「愛是永恆的記憶」;無任何瞭解下入場,驚訝於演員眉目間愛意的真情流露,困惑於年齡不同體態不同的選角何以如此相像,卻偏沒想過從這是套徹頭徹尾的紀錄片去解釋,可能是這份愛太過無私,以致我都不敢選擇相信吧。
一部敢于尝试的影片,一开始就用失焦的固定镜头,而且片中多次出现,这种新的尝试让人佩服。影片结合时代背景,用过去的影像穿插讲述男主人公的经历,整体叙事还可以,擅长用一些生活小细节来表现两人感情深厚,摄影风格偏平实和冷静。影片结局的处理让人比较有感触,两人在绿树中相拥,非常美妙和温馨,还有相互触摸脸,皮肤之间的碰撞比接吻更加让人感受到两人美好的爱情,片尾的音乐也很温暖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