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漆黑林地与着魔时日:民俗恐怖电影史 Kier-La Janisse
本片探讨了民俗恐怖这一主题,以迈克尔·里夫斯的《驱魔降邪》(1968)、皮尔斯·哈格德的《撒旦之鸦》(1971)和罗宾·哈迪的《异教徒》(1973)为起点,民俗
本片探讨了民俗恐怖这一主题,以迈克尔·里夫斯的《驱魔降邪》(1968)、皮尔斯·哈格德的《撒旦之鸦》(1971)和罗宾·哈迪的《异教徒》(1973)为起点,民俗恐怖文化经历了 1970 年代在英国电视上的扩散,以及在美国、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恐怖片中的特定文化呈现,直到过去十年该类型又经历了复兴。本片涉及 100 多部电影和 50 多位受访者,调查了我们自身试图在我们的环境中寻找精神共鸣,或庆祝、或掩盖、或操纵我们自己的历史的多种方式。
《漆黑林地与着魔时日:民俗恐怖电影史》下载观后评论:
并非简单的走马观花和name-dropping,而是洋洋洒洒的论文式追本溯源。从英美两地的Folk Horror出发延伸到亚非拉各国,佐以诸多恐怖作品,结合清教徒迁徙、猎巫行动、殖民历史、种族屠杀、工业化、士绅化、嬉皮士运动等特定时代背景,以及各地区不同的祖先崇拜和宗教文化,发散到民族性、阶级制度、女权主义、神智学、psychogeography等知识领域。片中提及的Folk Horror外延比想象中要宽得多,它不只是关乎民俗传说与异教崇拜,也可以是带有乡村特色的Hixploitation,或者是一部反思历史的恐怖片。比较遗憾的是华语民俗恐怖片的缺席,值得深挖的空间很大。
![漆黑林地与着魔时日:民俗恐怖电影史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404060310282276.jpg)
近乎完美的论文电影,前半段对英美两国民俗恐怖电影兴起的地缘心理探究鞭辟入里,从工业革命加剧的城乡分化到清教徒对女性主导力量的恐惧,从殖民者被殖民的深层恐慌到南北战争后南方经济落后的历史遗留问题,看的人酣畅淋漓。后半段随着环球视角的扩展流于报菜名一般的罗列,但各国间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的民俗怪谈却又收束为一点——民俗恐怖植根于人们在城镇化与现代化飞速发展下不可名状的恐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淡化趋于疏离时对存在于骨髓中的田园自然生活的呼唤与畏惧。可惜的是中国以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是缺席的,本可以大书特书的日本也仅有几部被提及,不得不说是西方视角下存在的遗憾之处。
很详实的,但是文化研究那种碎片化知识库式的详实,似乎缺乏结构脉络。1.对弗雷泽的遗产之考察明显不够,巫术密教假说和被压抑者的回归应当是最值得放在核心处考虑的课题.2.有一些很夺眼的点子,举例来说:对遗物考古的故土恐惧和心理地理学的关系、清教徒的殖民史与琼斯镇的对比、作为幽灵学的巫术遗存…花哨过头了,在纪录片里又展不开,就算展开了会偏离这个主题很远.3.后殖民讲了太多、结果亚洲电影用两三部日恐代表了…!北欧的部分好像也没展开,对全球民俗恐怖的状况,只是万华镜一样折射了几个侧面,章节又拖得很长,像是展览馆一样的排布逻辑.
看这个比看广西师范出的《巫师:一部恐惧史》更令人满意。乡间故事衍生出的恐惧,从童谣/歌谣,到猎巫,清教徒,异形,乡村衰落城市兴起,美欧亚三地民俗故事的像爱与差别…可以看见时代改变对以传说/习俗为核心的恐怖电影带来的影响,但究其核心,仍然是nostalgic,同一片土地在时间变化后如何重新与人建立联系。其次是恐惧本身,不管是妖怪,异形(变身/化身),还是周遭环境/人的改变,人永远试图保持一致,拒绝改变或害怕改变,并希望弥补挽回未竟之事(复仇/招魂)。这也是为什么民俗故事可以经久不衰,因为世世代代的人,并没有改变。
朋友在原料周末放映的纪录片,三个小时多,我自己在家用了三天才躺着看完。恐怖电影的研究论文,涉及到恐怖的根源,地缘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恐怖,比较学术。恐怖来自于邪教,女性主义妖魔化,被殖民的当地原住民鬼魂,少数族裔,弱势的反抗力量,工业现代化高速发展下,无法调和的人的恐慌。。。基本都是西方的恐怖形成心理机制,大多都和天主教相关,东方的除了日本很少提及。好多片子我居然都没看过,记下来。《仲夏夜惊魂》,民俗恐怖的典型代表,让我产生过巨大的生理心理不适。
这部三个多小时的专著式纪录片能让我和老伴下了6顿饭我是没想到的…因为我弱鸡不看恐怖片,所以只能断章取义,就我从手指缝中间瞥见的内容来说,本片具有相当的完整性,从folk horror出发的民俗、电影手法研究,甚至触及到了被压迫阶级的社会状况,虽然并不是单纯的从年代来做章节区分,但是从深度和宽度都还算扩展得全面了,对于编导没有提到港台作品,我是持宽容态度的,不过老伴表示不能容忍,这算学业不精??
学术性出发点倒是有了,我也承认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大部分还是亚文化学者围着主流文化语境绕圈,固执的认为民俗恐怖就是反秩序反理性反天主教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是他妈亚洲电影看得太少了,对日本民俗恐怖也就是刚刚涉猎,对中国鬼片一部没看过,我认为他们甚至做不到给中式恐怖片做一个系统的学术分支,哪些是伪民俗哪些是真正的中式邪恶。结论是比那种走马观花的梳理有点含金量但不多。菜的抠脚。
工业革命、殖民历史、女性主义、邪教,对旧日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恐慌…关于民宿恐怖电影的前世今生,纪录片从更深的层次讲述了这一切。在黑暗的时代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人性之恶仍旧呼唤着旧神的到来,电影是一种精神或灵魂的具像化,我们都是怪物。而抛开这些,能一口气看到这些恐怖电影片段剪辑,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和另外一部片长超长的80年代恐怖片编年史《寻找黑暗》相比,论文结构的《漆黑林地》的门槛要高的多,民间恐怖片的创作往往基于男性对女性掌权、正教对邪教兴起、殖民者对原住民文化、城市人对穷乡僻壤的村民、现代社会对神秘巫蛊等强势方幻想中对弱势方的恐惧和强势方的自我反思,素材上太偏重欧美白人电影
不完全片单,广而泛,但不少论调都很有意思。对土地、旧信仰、原住民、女性、故去之人、视线之外意识之中“未被妥善处理的过去”以及其他被抑制力量的恐惧,恐惧倒退、秩序的打破、权力被接管。与此同时又留恋着尚未断裂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联结、可被打破的场域,寻回某种不易被剖析和否定的力量。
论文式电影,重点讲述英美地区的民俗恐怖背后的文化元素(殖民者对原住民神秘文化的恐惧、厌倦城镇工业化,渴望回归原始乡村的冲动、由基督教衍生而成的各类异教、女性地位上升引发的猎巫 等等)关于世界民俗的部分相对简略,报菜名式的快速盘点,亚洲基本都被忽略了,就日本 菲律宾稍微提了一下。
相当好的论文式纪录片,把几乎世界各地的民俗恐怖片都捋了一遍,这些电影的出现与当地人的历史/迁徙/战争/生活/政治都是分不开的,只是很可惜我们国家并没有这种重要的类型电影,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只关注新的神话,而否定过往的历史和民俗呗。
78/100 #IFFR2021# 一篇影像论文的文献综述,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比较全面地照顾到了各大洲的电影,覆盖面甚至延伸到蒙吉《山之外》这样的非惊悚片。近年大受追捧的阿里·艾斯特、罗伯特·艾格斯果然是红人,每部作品都反复被提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