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粗线条的老电影,没想到一部1959年的黑白电影能够细腻到把人看哭。这里的夫妻关系乍一看有点像《欲望号街车》,但旋即想到The Sign in Sidney Brustein's Window里男主也是各种羞辱女主,只能说五六十年代的中下层阶级夫妻关系就是如此toxic,可能也和战时留下的大男子主义有关。结尾处Jimmy突然铁汉柔情,说出他那个版本的相遇故事,Alison激动回应:I don't want to be a saint. I want to be a lost cause.就是这里看得泪如雨下——女人啊,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女人啊,可是她又有什么选择呢:不是从属于这个男人,就是从属于她的父亲。Kapoor这个角色也有意思——看来五十年代的影视里已经有种族方面的进步议题了。
无端的愤怒和发泄,要说白兰度在《欲望号街车》里的愤怒还是有缘由的话,在《少妇怨》中理查德·伯顿的愤怒便只是歇斯底里的无理取闹。“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再次活跃于银幕,不过这一次,愤怒派单单是聚焦于青年人的愤怒,缺乏故事的衬托,片中片尾的两次反转太过突然,缺乏衔接,给人一头雾水;人物刻画呆板,很多长对话变成说教性质的言语,看过只是看过;而不论是英文片名(Look Back in Anger)还是中文片名(《少妇怨》)都不够妥当,误导观众。英国“新浪潮”、“自由电影运动”,托尼·理查德森。6.5/10
原本是为了偷懒逃避看原剧本所以看的电影,但是电影内容和原剧本差别好大——Jimmy的满腔怨愤实在不明白是Richard Burton用力过猛还是我共情不能,但是最后居然还是集中在一个睡了妻子好友然后妻子流产破镜重圆的剧情,看得我直呼“怪啊怪啊”。剪辑和Jimmy的怒火一样突兀又零碎,以及misogyny氛围太浓重了以至于Jimmy的台词引得我我几度大叫“混账东西我杀了你!”last but not least, Claire Bloom,真的大美女,太美了,晕。
戏剧改编的痕迹是一点要去除的姿势都没的,不应该叫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躁郁的回顾(Look Back in BD)比较贴切,从某种层面上说,杰米是那个时代的英国病人。“大学毕业生的茫然”这一主题,可以同时参照美国的《毕业生》、中国的《十字街头》,从中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民族性的差异。英国人真的太爱讨论阶级话题了,但愤怒的青年如果不走上狂野的亡命路,大多数还是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爵士俱乐部的开篇相当有活力,片中“听”的元素令人惊艳。
同性恋罪化时期的深柜们果然是一群强调雄壮阳刚的厌女恐同者,最后克莱夫要走了,吉米小心翼翼措辞又急切表意那段确实gay到不行。影史上说英国新浪潮的愤怒青年反叛是和美国迷惘垮掉一代遥相呼应的,哈哈,呼应得好啊,海明威可不正是大男子主义深柜的领军代表人物!这片简直完美勾勒深柜一词含义。另外反映底层工人阶级和社会厌倦,我大胆猜测诺有缸也挺喜这片,Don’t look back in 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