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丽的生物 古德蒙达尔·阿诺尔·古德蒙松
对14岁的小艾来说,青春是一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天色,就算阳光闪耀着,也总觉冷冽冰蓝,难解而神秘。在这个懵懂又冲动的年纪,同侪偶尔带你上天堂,但多半一起下地狱
对14岁的小艾来说,青春是一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天色,就算阳光闪耀着,也总觉冷冽冰蓝,难解而神秘。在这个懵懂又冲动的年纪,同侪偶尔带你上天堂,但多半一起下地狱,弱肉强食和情义相挺的生存法则同时并存,上一秒才被霸凌的小艾,下一秒就开始保护被自己哥儿们欺负的孩子。各种血气方刚的暴力,抽丝剥茧出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堪,而发育中的身体,也悄然在夜梦里偷偷蜕变,滋长出令人不知所措却前所未有的成长体验。
第24届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提名)古德蒙达尔·阿诺尔·古德蒙松
《美丽的生物》下载观后评论:
其实演员里没有《心之石》的两位小主演。四位小伙伴,Addi似能通灵,同情Balli的遭遇;Balli有个暴力的继父,还遭受校园暴力;Siggi是个有点胆小的孩子;Konni绰号野兽,暴力但也有正义感。四个孩子在暴力的氛围中成长着,既有校园暴力、社会暴力,甚至还有性暴力,最后还差点将Balli的暴力继父给打死。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冰冷淡漠的北欧社会有点可怕,在无数暴力中成长的孩子,大概很少会有像Addi一样能脱身而出的吧。遏止各类暴力行径,在这个电影里表现地已经迫在眉睫了。与此同时,青春期男孩的热血与荷尔蒙激荡下的迷离梦境和行为,也让人有点感同身受。最后的一幕,确实如另一个短评说的那样有点像《伴我同行》啊,四个伙伴中的两个渐行渐远,剩下的两个则成了好友。影片的暴力指数太高以至于无法作为成长片来看,甚至可以当犯罪片来看待了。
![美丽的生物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213072753147644.jpg)
聚焦冰岛青少年暴力主题,不仅是讲这个现象,还加入了很多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背景,比如单亲,丧偶后重组,因为酗酒、暴力等的离异;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害者角色的转换;毒品、酒精、性……导演前作偏冷峻孤寂,这一部从更热闹的都市和人群中展现冰岛社会中的青少年成长的故事,视角和主题都变得更加复杂了。少年的成长不在于叛逆,而是懂得明辨是非,知道底线和拒绝逾越底线的事情,珍惜友谊但不道德绑架,对值得的人和事上心,保护家人和朋友。Addi家庭里的神秘派别让后半段故事变得更加虚幻,也象征着少年的转变和觉醒。主角演员演得都不错,情绪变化很鲜明,这几年几部电影看下来,有些人身体变化也很大。
![美丽的生物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213072753129516.jpg)
真冰岛青春疼痛物语。男孩子的成长,可能绕不开弱肉强食和情义无价吧。被霸凌的小孩会遇到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而欺负别人的施暴者,也会成为被人欺负的受害者。施暴者的角色转换和主要角色的更换,是本片的特点,而且这种转换看起来十分顺理成章。除此以外,电影还聚焦父爱的缺席和父权的霸凌。一定程度上,父爱的缺失只是男孩人生中的遗憾,父权的霸凌才是他们人生最大的痛苦。也许几个孩子到处释放的暴力,也是来源于对父亲的反抗和模仿。残暴的父权衰落后,孩子们可能还有机会重回正常的人生之路。
![美丽的生物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213072753127000.jpg)
试图解决一个我长久以来的疑惑:怎么最臭名昭著的英国小流氓长大后变成英伦绅士的(这片是冰岛的)结论就是问错了问题,是烂透了的男人造成了小孩的坏,而当坏小孩长大成坏男人之后人们不再关注他选择把眼睛挪开。电影最吓人的时刻就是父亲们回来了,于是痛苦的各自的家庭承受着社会溢出的暴力。很好看啊,拍的很真诚,试听也好,最讨厌那些文青说什么这个土得要命然后给霉大演唱会暴打五星了,对呀土得要命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人家可在拍真问题吖。青少年的亲密吧,
![美丽的生物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21307275371682.jpg)
冰岛少年的青春残酷物语,充满了暴力,凶狠和混乱。观看过程中真的太同情巴利了,在学校被同学排斥霸凌,家里还是这么个状况,要是我感觉都不能活这么大,还好老天总算还有仁慈的一面,让他最终有了真正的朋友和友谊。主角一行人的家庭就没一个完整和正常的,冰岛的家庭出问题的概率这么高吗,能正常平安的长大真的需要运气。电影里的小孩感觉身材发育都很早,观看过程中一个比较奇怪的关注点是影片中长得这么高和枝繁叶茂的树真的是冰岛能有的吗?
土到可怕,这不就是北欧版本的《致青春》吗?中国学生堕胎,他们就是打架嗑药被强暴,该有的烂俗元素是一个都没落下。怎么现在还会有这种青少年题材的电影在玩弄一些父位缺席、弑父破局的烂梗。四个主人公弧光只有一个半,唯一全乎的那个全靠一些神秘学驱动起来?只能让人感觉这是导演田野没做扎实所以只能开始瞎编。原生家庭问题是沉重而深刻的,不能用一些零碎的社会新闻的内容去想象和拼贴问题少年们的心理状况,关怀下一代也得用点正常的方法。
法国电影《亲密》,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得说说。按咱们的生活逻辑,这种电影就是所谓给人编织一个梦,非常美好,非常亲情,但不接地气。对比《美丽的生物》,《亲密》同样是讲十三四岁男孩子的生活(他们年龄相差一两岁),人家冰岛人就敢这么赤裸裸的面对现实,这种生活观没法比。说是《造梦之家》有点斯皮尔伯格的自传性质,但男主那种从头到尾的优越感真让人讨厌——。好想去看看冰岛挪威的火山熔岩,白夜极光,这些东西跟他们的人同质
相比于成人的有各种规则约束的文明的世界,青春的世界反而像是成人世界的简单而又残酷版,充斥着更为原始的气息和朦胧青涩的暴力美学。少年们在这里有自己的行为模式,也不断在疼痛中学会怎样抵御伤害,怎样去爱。Arnar能直视同伴内心恐惧的“灵异”设定不错,或许导演想传达他对学会与他人共情是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收获这一主题的理解吧。不过影片前小半段让我搞不清他的叙事视角,这里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些。
于我而言,台版译名“冰岛少年三加一”虽直白但更贴切些,“美丽的生物”的文艺定性莫名让我对它有了青涩时光的期待,而当血淋淋展露眼前的暴力充斥画面,其背后少年间的友情乃至其他情愫多少就有些无力。“三加一”是一个团体和一个个体看似的融合和绝对的排斥。团体的三于结尾处崩坏为一,所谓的成长只是又一次沦为了伤痛青春文学的注脚(友情提醒:期待HE同影的豆友可以删除标记了,影片有的只是强/暴和梦境
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破坏,喜欢看他们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样子。可是那样终归是不美好的,青春的残酷也许大抵如此。我想我也需要一个能够真正守护我的人,而不是在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坚定地推开我的人,那还不如让我自己一个人过活。我很想逃离这座小城,去到更加遥远的地方,我想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只要找到了就不要轻易放手,未来还会有更好的人在等待你的。
我们遗传给后代的并不只是基因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成长或可分为两部分,青春期的激情、叛逆与继承,以及腐朽期的颓靡、幻灭与遗传。当他们长大成人,是否会成为他们曾屠灭的父权主义恶龙?在冷彻的荒野里,刮着更加刻骨的暴虐之风,缺失了父爱庇护的孩子,该如何正视这世界的狂暴?双重问题的设置,将成长引向了混沌未明的境地。那飘忽的梦、难言的痛、致幻的菇,却又像极了青春疼痛文学的愁绪。
回想自身成长经历,葛蒙森用了「狂暴」一词,形容他血气方刚而「不被成人理解」的青春期,也许这解释了为何他反复地透过创作,试图更准确地捕捉少年们徬徨困惑的内心风景。 葛蒙森表示,当他观赏关于青少年的电影时,经常会意识到摄影机背后成人的意图,镜头前的青少年并不自然,像是被操纵的角色。 「在我的作品里,我希望能尽量真诚、写实地渲染青少年的样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