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第24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
《人生七年9》下载观后评论:
总有些惊奇的际遇:比方说前一阵子看的国内的关于讲述人生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和昨晚看的横跨60年的清末的历史人物人生片《茶馆》,今天上午看完了这部63 up.正如很多人在短评里面记录着自己正处于哪一个阶段,以及对自己的期盼,我呢,上一次看正好是14岁,那时是满满地读到社会阶级地压迫感和无力感“寒门再难出…”,甚至自我感伤到躺在床上听着许巍地《曾经的你》大哭命运地无力感和失望,或者一个人青春感伤般地一个人去爬凤凰山,站在凤凰塔上感伤出世与入世地复杂,还在伪文艺地想着老了就隐居在塔下地那个绿树村边合地小居室里面,看书、砍材、听歌···人生七年啊,我们可以变化好多,成长很多,成熟很多、或者掉入物欲世界很多、心中的恶释放很多。我现在以及到了21up-28up的阶段了,我该更现实还是更加追求自己喜欢什么的追寻
我用了三天大部分的时间,一口气从1964年看到了2019年,以至于结束时,我对于自己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都出现了某种恍惚,感觉像是走完了一生。当我思考如何来评价这个系列时,我觉得已经不能用好与不好或者多好来形容,我愿将这部剧集作为一份献给自己40岁的艺术瑰宝。我想不同年龄看一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很庆幸自己在40岁时看了这个剧集,此刻也是我面临人生重大挫折和选择的时候,我还有改变的勇气和可能。对于自己的人生、家庭、家人,剧集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部剧集最大的魅力是真实和时间,将真实的人生片段拿出来展示,犹如在四维空间看时间实体。特别是最后一部,我几乎是满含泪水看完,以至于经常停顿,来让情感平复以继续观看,我想说的话太多了,这会是我经常观看获得启发的剧集。
终于来到最后一季,从7岁看到63岁真的令人感慨良多。这个系列最初的立意是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人生的走向,从小时候“你理想的人生”,稍大一点“对生活有什么新期待”,“怎么看待有钱人/穷人,公立教育”,到最后的“现在的年轻人比起你这一代人生存环境有什么变化”… BBC的提问确有独到犀利之处。纪录片中真实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引起观众的思考。这部片让我了解到,原来世界各国都一样,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繁荣经济持续增长以来,年轻一代人极有可能要过着不如父辈的生活,在发达国家年轻人想要靠自己成为有产一族也很难。虽有时代局限,样本选取局限,制作者预设的略带偏见的立场,本片绝对是瑕不掩瑜,尤其适合对生活感到迷茫的青年和准备为人父母正思考如何教育子女的观众。
看完这系列的纪录片 我好像没有这么焦虑了 我总是会为未来担忧 难以想象自己以后的未来是怎样的 不敢想象自己以后会结婚生子 有时也会觉得自己生错了年代 是不是早出生一点就不会这么卷了会更容易幸福 但是现在好像有点释然了 顺其自然就好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 其实命运早就做好了安排 这个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觉得影响一个人一生的 最重要的是家庭 教育 和性格 读多点书总是没错的 还有我也越来越相信命运这种东西 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就是命中注定的 所以我们不要去担忧 来了坦然接受就好了 有些东西可能就是不属于我们的 PS:英国人真的老的好快啊 还有他们是燃绕颜值长大的吗 小时候都好好看 一长大就颜值下降严重 以及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
《人生七年》早已超越了当初制作节目的初衷,我想也没人能概括它到底要表达什么了,最后更像是聊家常,有些提问不太好,少些能深挖内心的问题即使是纪录片也有导演自己的表达7-14小时候都好可爱,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性格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生活环境和父母也很关键,特别是父母离婚21-35无论生活怎样都会讲些想法,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各自的思考和结论35-42普遍开始关注内心、亲密关系、性格,再后面就乏善可陈了,孩子、工作、钱、家庭、孙辈、健康,在这里面不停打转,对社会不满,越来越无力,我最钦佩的去孟加拉国支教的理想实践者,在成家后也归于了平庸保守,想到我以后也会是里面的其中之一,不胜唏嘘
这个系列时间很长,但对于14个人生来说,又很短,看完之后仿佛自己过完了几辈子。最喜欢善良小天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一生帮助穷人,一辈子教学一线,明明可以选择更优渥的生活,但为了能让更多贫穷的小孩接受教育……放弃了普世意义上更体面富有的生活。约翰、西蒙、莉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另一半很重要,不幸的童年可以被治愈。tony、安德鲁、皮特、一个去bbc纪事编剧帅气男生忘了名字呢、尼尔;杰基;苏西&保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轨迹压过我….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过完我们的一生?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让我们饱尝酸甜苦辣的人生,我们试图花尽一切力气去抗争和改变的人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随机概率。片中曾经想要考牛津而梦想破碎,后来成为流浪汉的Neil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很有意味。那天他正在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身旁,它有着美丽的深红色翅膀和白色的花纹,它的生命很短,而此刻,它正欢快地扇着翅膀,享受着阳光。也许生命不过如此,这个世上还有无数生命,也在寻找着自己的路。
这个学期匆匆把人生七年系列都看完了,好像是在短短的时间窥见到了几个人的一生。阶级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差距,更多的是包括影响一个人的眼界,格局,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影响整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这种不可预料的资源,并不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无论如何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不抱怨,不消极,有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其实解开禁锢的钥匙在自己手中。保持乐观积极,其实幸福也可以很简单。
感叹…大多人都希望在喜欢的领域有所成就(自我价值实现,尽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保持终身的学习朝自己的志向目标与喜好前进)#我们都该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期望人生不会留下后悔与遗憾(理智的冲动)并乐观积极的向前不要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与自己和解(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关于家庭和婚姻应更多的陪伴家人与爱人不要等到失去才后知后觉…最后,以七年单位来看人生真是短暂呐,请珍惜自己的生命与人生,既来之则安之…
刚开始看这个系列的纪录片的时候,觉得有些无聊,后面慢慢的觉得这个系列是值得反复观看回味的。55年9部纪录片,囊括了14个人的一生。所有主角在生命的后半场,有的人收获了迟来的爱,却又要面对凋零,有的永失所爱,有的被病痛折磨,有的安享晚年,有的子孙满堂。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人都在经历亲友的离世 或迟或早。我们孑然一身的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渐渐的回归虚无,人生就像白驹过隙,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很幸运,看了一套这个纪录片,可能因为我是一口气看完9部,所以觉得人生真的很短,更加要珍惜每一天,珍惜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这个纪录片让我更加确定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停学习更新我的知识,以及情绪稳定还是心态乐观积极,以及让我从另外个角度理解,家人的意义,这个纪录片真的很伟大,真幸运我在还没小孩的时候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相信对我是有帮助的。
当我们在看别人的人生的时候,不该站在更高的地方试图批判,以及试图共情,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共情到另外一个人,所以理性的批判和感性的共情在面对这部纪录片时通通失语,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尊重一个人。答案或许是知道每个人那么选择有他自己的合理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对自己人生的解释权。尊重自己,同时尊重别人。
2016年补完前八期 然后今年第九期 算算也是差不多七年 现在就连导演也去世了唉 63UP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趋于稳定 焦点无非就是健康、儿孙和死亡 三岁看老很正确 人生际遇再波折 孩童时期的一部分特质始终会伴随我们老去离开这个世界 以及人还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可以是爱情友情家庭或者宗教等等 让心灵终有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