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攫夺者 艾蒂安·卡洛斯
南非自由州是南非白人这一少数群体的据点。在这个保守的乡村地区,力量和男性特权依然是当地人尊崇的两个词汇。Janno是个孤僻、内向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
南非自由州是南非白人这一少数群体的据点。在这个保守的乡村地区,力量和男性特权依然是当地人尊崇的两个词汇。Janno是个孤僻、内向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两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利、遗产和双亲之爱的较量。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艾蒂安·卡洛斯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提名)艾蒂安·卡洛斯
《攫夺者》下载观后评论: 非常棒。“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白人被驱离至广袤的乡村原野,而保守的农场主生活似乎象征性地延续了白人的种族正朔,而城市已经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不能生育而乃有养子,养子,以及养子的更替,这一叙事结构似隐喻白人种族荣光的历史及生活方式渐渐式微或消隐,种族延续的希望在自我欺骗和宗教的徒劳挣扎中苦苦轮回而乃终于无此希望。结尾的一场草场大火,带来的似乎只是离去、叹息和毁灭的消息。同性的元素,在电影中被慎重地处理,被用来构建和暗示某种宗教的伪饰,而无穷无尽的祈祷和践行宗教责任带来的,似乎只是新来的养子业已“堕落”的性向和在家庭中顺水推舟的“表演”,此乃希望之伪,背后暗藏的似乎是新的“种族隔离”境况的“真”。这部片子隐隐震撼我的地方,乃是提出一个问题:白人的历史,在南非是否真的已经进入“历史的终末论”。
终于看到一部好电影,让我认真琢磨自己为什么喜欢。其实不是关于同性的电影,导演只是用它做了一个切口,一个在今天的南非农场生活中脆弱的但并不是最脆弱的环节,来展开逻辑的铺展。整部电影充满宗教感,轮回与涅槃,人只能靠信仰为生,因此与天然相近,大量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它,虽然这样的镜头的确有点无聊。小男孩邪典表演出色,但最尖锐的角色是祖父,看起来失忆且易怒,其实他关于遗产的执念是一个很少人提及的真问题,因为那里白人的数量正在减少,在文明的转换过程中这是很大的危机。
开头有点儿那个苏格兰还是爱尔兰的同志片的意思,忘了名字叫啥来着了。。这地儿,是个gay收容改造所么?还是南非难民收容所?哦,就是个收养家庭。。这个语言听起来和崔娃的口音不太像欸。哈,那个外来者还能听见几句英语?!伯利恒归正教吧。。啊失孤失独儿童哦,srds,不融入爱你的群体是病?恕难苟同。好没辙哦 好圣母哦 这片子看得我迷迷瞪瞪的 祷告的功夫用在交流上吧……哇俩都是失孤失独。哇 咬人的狗不叫诶 是需要补背景的一个片子。。。最后你的位置被我替代了。。
「At least I know what I am. Just white meat.」「You think you're made for this land but your destiny is to pass and disappear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She will never be part of you as she is part of me.」
可能算是近期出现的“我家来了个陌生人”系列最压抑最冰冷的一部,剧作非常巧妙地塑造了两个性格、性向、价值观迥异对立的少年形象,间接反映了南非底层普通白人家庭的生存现状,一个站在文明对立面的陌生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原本看似和谐的清教徒家庭的平衡,残忍地撕开了宗教/社会/家庭等关系的本真面目,荒芜苍冽的大自然所孕育的孤独感扑面而来,压抑和不详的配乐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以致结果看得不寒而栗。(70)
本来只是想把它当做是同志电影去看,可是越看越感觉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应该说是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下的作品。前面的节奏很慢,中间快看不下去了,但是后来从彼得从少管所出来之后就觉得电影太厉害了,刷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电影真的是惊艳到我了,评分应该要好的,更不用说是处女作了,真的超级厉害了!!!!喜欢
南非的土地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人们却建立了房子、宗教,人们开始互相隔离,在方方面面建立了一道屏障。性取向、宗教、家庭、种族...导演私货不少,却巧妙的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使得其若隐若现,张弛有度,细腻至极,不断勾起人们的浮想。妈妈究竟想要什么,一颗渴望爱的心、宗教的使命还是自己的私心?答案很明显了,换做是我,我也会逃离这畸形的爱。
早就沒有什麼天選之子,在種族上褪卻光環的孤島族群,在面對融合原始與本地「年輕人」的衝擊更顯支離破碎,經濟、文化、宗教上的優勢蕩然無存;而最可怕的是,在這片無援無望的土地上,年輕人的身份interchangeable!「如果我奢求他們愛我,那我早就活不下去了」的叢林生存法則universal,能揮霍的身體為什麼不揮霍?
原以为片名意指角色,看后才想到其宗教意味而细思极恐:圣经中“收割者”是耶稣二次降临的暗喻,所以收割者也作“审判者”,仇敌(撒旦)将稗子撒在麦地中,耶稣并不急着挑出而是待末世审判之日“把稗子挑出打捆加以焚烧,那作恶之人最后的居所是硫磺的火湖中。”(启20:14)“然而对那些蒙救赎的人来说,这是何等荣耀的收割之日。”
以闯入者的放置来破坏本身作为假象存在的安稳世界 来促进对于爱情 家庭 信仰的怀疑与审视 种族和肤色成为组建家庭/封闭自我的工具 小型农场家庭里也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 边缘化少年被割去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父权教育下生成一种畸形的乖驯人格 而当一种真正属于自我的人格出现 在其排斥与刺激下 逃亡和毁灭成为其唯一重生的路径
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从“父母”那重夺走了你本来有的,又拥有了你没有的,那种感觉让人绝望。看似美好的家庭内部却丑陋无比,“圣母”的“母亲”,盲目的信仰,自以为是的救赎……最自私的就是“母亲”了吧,“爱”孩子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我这辈子估计都不能明白信仰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会有多大的羁绊。
两个同性恋男孩儿,两个都无父无母被收养,一个压抑着自己,努力遵从社会规则,一个无比叛逆,违规的事情做尽。结果却是温顺的那个纵火逃跑,叛逆的那个留在乡下踏实生活。片名是攫取者,好像他们互相攫取了彼此的命运,好像信徒母亲攫取了他们的人生,好像社区攫取了大家的人生,好像男权集体社会攫取了每个独立男人的个性。
时长过半我都没搞清楚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一场争夺遗产的斗争,而且不仅仅如此,导演把种族、宗教、性别、性向、家庭等等因素都融入了这场争夺战中,展现充分,寓意深远。但是我对于这种叛逆、邪恶、任性的孩子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加上前面剧情的不知所云,几度差点儿看不下去。#102分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