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湘 利诺·布罗卡
《英湘》是首部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映的菲律宾电影。
《英湘》是首部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映的菲律宾电影。
它借女主角英湘如身陷地狱的生活,展现了七十年代马尼拉贫民区的真实面貌。
电影奇峰突出,批判笔触辛辣,震撼国际影坛。
《英湘》下载观后评论:
第一次看菲律宾电影,这次拓宽自己的观影视野的尝试算是惊喜。4K修复画面质量绝佳,可惜由于素材缘故还是出现不少突兀断裂的剪接,音轨也有些瑕疵,但总体是非常难忘的观影体验,爱上了东南亚电影独特的潮湿感。可以看出布罗卡是一个对影像很考究的导演,角度和构图都有深意,房屋结构都被用于隐喻人物关系,纱帐夜戏拍得美极了。虽然镜头穿梭在街头巷尾,但人群和背景始终是白噪音,只有英湘是唯一的焦点,这是她自己的战役。布罗卡讲述的是个体,但底层女性的处境,在这世界的任意角落似乎都大同小异。这对母女之间互相伤害、憎恶的爱,让我想起很多部伯格曼的电影,结尾狱中会面那个正面配侧面的构图,也算是一个美丽的巧合吧。
配乐运镜等手法上特别典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那些东南亚电影,马尼拉的穷街陋巷里的人生就是浓缩的标准模式:穷人的世界就是如此,污染的河浜,嚼舌根的左邻右舍,永远在哭闹不停的小娃,终日无所事事喝闷酒的闲散青年或小流氓,被贫穷压榨殆尽的亲情,被困苦折磨如野兽吞噬白骨舔舐的现实,旁人还轻松问你一句“为啥不逃走呢?”菜场戏和小烟纸店戏尤其传神;有稍显生硬,不无生猛,但回过头来细思,应当说自有其意义与珍贵之处,不然为何穷得饭都没得吃也要拍这样题材的电影?不然为何有那么多片值得修复也要花功夫修这电影?
4.5英湘在贫民窟的生活中挣扎,她无法逃离这个恐怖的世界,但外边的世界就一定更好吗?布罗卡早在之前的《马尼拉》中就展现了贫民窟与繁华城区本质的同构性,霓虹灯下的马尼拉是比贫民窟更加可怕的地方,英湘与几个男人的关系被布罗卡赋予了更深刻的寓意,男人们利用英湘,她的身体、她的情感、她的劳动、她的希望,最终剧情并没有往观众预测的那样走向英湘的自我毁灭,反而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救赎,这则贫民窟的故事也超越了简单的写实视角,有了更加复杂、更加生动的现实批判色彩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
贫民窟女孩的复仇之路。导演镜头机位角度多变、色彩运用出色,声音设计更是妙不可言;多层次纵深空间构图常常危机四伏,配合音乐节奏太到位;马尼拉的贫民窟众生相不仅嵌入了主线叙事,也在纵深空间的挖掘下给人以更凌厉生猛的气息;虽然表演方面有些瑕疵(杀人段落的肢体动作太不流畅了,感觉要分段式表演的话剪切身体的局部反应会更好),但观者足以浸入到贫民窟的整体环境中,对包括女主在内的多位角色产生共情
你可以尽情批评它像上世纪狗血家庭伦理肥皂剧!!但是并不妨碍我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太阳底下有什么新鲜事呢,放在菲律宾,放在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放在任何一个父权缺失,母权强势,互相嫉恨又不得不互相依靠的母女之间,都是这种血淋淋的一团乱麻。男人在这些作品中都是窝囊,软弱和浅薄的,作为一个男导演能拍出这么残酷的女性题材还是让我挺吃惊(以及几场暴力戏的剪辑和摄影都堪称影史经典了
开场屠宰戏的刺耳的声音立刻将人置身于环境之中,小村破败泥泞环境的全景特写,以及男女老少闲谈、买东西、打台球、弹硬币、抽烟的场景特写都是极为细致具体地勾勒背景;贫穷中能滋生向上逃出的欲望,也能将人不断地继续拽向低处;亲情爱情的相继背叛,一步步地逼迫,推动英湘的觉醒,从依赖别人的软弱到靠自己的坚强独立(黑化?);配乐贴合贫穷的背景,也符合人物内心感情。
表面看就是一部节奏较慢的母女冲突剧情片,但如果你细读布罗卡的运镜和叙事技巧(注意是叙事而非故事),就会发现它是以新现实主义打底,各种粗砺的底层城市生活影像流,然后叠加上不时冒出来的(法国和日本)新浪潮干脆利落的狠劲。质感上很像六七十年代大岛渚等人的片子,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被一种热带的粘稠所裹挟。我们离菲律宾电影都差得好远啊。
前两天去看了这部1976年的电影,据资料说《英湘》是首部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映的菲律宾电影。全片都取景於一个贫民区中,几乎都用自然光,极力还完了那个场景,让观众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女主角身处的无力境地。三十年之后看,剧情无疑有点“八点档连续剧”,最后一场母女戏也有点画蛇添足,但就当时的一切,这绝对是部亚洲新浪潮的佳作。
看得特别投入~确实,亚洲早期电影和melodrama的关系值得好好研究,再次体验到了从melodrama切入但是超越melodrama的力量。从空间性来看也是非常有趣,在一个逃不出去的封闭空间系统里,人物、社会、法律、政治、两性......的关系各种交织与爆发;最后的最后,终于跳出了那个鬼打墙,却是到了监狱。
逃离或留低,如同爱与恨一般纠缠不清难以抉择。缺失的父亲,狠毒的母亲,只想捞好处不愿负责任的情人们,还有那个英湘看不上被嫌弃的软蛋。小家大国两相对照,对困境已然绝望,却又攀附不上强横。菲律宾式的暴力救赎。监狱的关联可错乱地看做是拉夫·迪亚兹《离开的女人》的前传。
来林肯艺术中心看了这样一部菲律宾电影,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我们从不提倡暴力,但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情况下在电影当中,血腥和暴力往往是最具冲击力也最能击中观众的元素。开场的血腥屠宰,结尾的残忍谋杀,一个底层女性被亲情爱情背叛,逐步从隐忍走向阴谋与复仇的故事。
3.5 肯定是要有人死的,但是这个人不一定是英湘。在流言大于真相的社群里,英湘哪怕下了复仇的决心也只能首先想到投向不同的男人,其次才是让恶人之间相互报应。最后一口气看似出是出了,但是她会真的感到解气、感到快乐吗?快乐大概就从不存在在英湘的生命里吧。
2.5;菲律宾版洛丽塔,大型狗血现场缓慢冗长,配乐煽情过度,幸而4K修复效果极好,色彩很美,摄影有想法;从缺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对爱的极度渴慕与攀附几乎是致命弱点,令人窒息的穷困环境是加速沉沦的泥淖,比较真实的黑化转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