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哗众之人 阿列克谢·丘波夫 娜塔莉亚·梅尔库洛娃
遥远的西伯利亚村庄里,叶戈尔是一名森林守卫,无惧与丛林中的偷猎者们搏斗,亦重视家庭,受村民们尊敬。正当他期待妻子诞下第二个孩子时,却被验出患上末期癌症。他不但求
遥远的西伯利亚村庄里,叶戈尔是一名森林守卫,无惧与丛林中的偷猎者们搏斗,亦重视家庭,受村民们尊敬。正当他期待妻子诞下第二个孩子时,却被验出患上末期癌症。他不但求医,更借助萨满巫术治病,依然无效,在别无选择之下,受到古老西伯利亚史诗的情节启发,决定做出惊人之举,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愚弄即将到来的死神,但村民和家人都不认同他拯救自己的方式。影片根据导演的童年回忆、成长环境和西伯利亚传说而写成,打破禁忌,表现出面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恐惧,会驱使人们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娜塔莉亚·梅尔库洛娃 / 阿列克谢·丘波夫
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未来景象奖(提名)娜塔莉亚·梅尔库洛娃 / 阿列克谢·丘波夫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娜塔莉亚·梅尔库洛娃 / 阿列克谢·丘波夫
《哗众之人》下载观后评论:
颇有俄罗斯硬汉形象的《哗众之人》是一个即将要被死神带走永远与世隔绝的人。这部带点神秘主义色彩在更难以启齿的文化融入问题上传递出积极信号的作品比后来愈显尴尬的《同义词》更温和、更诗意同时也更刺人的地方在于,这个标题人物是真正从一个美满家庭当中淡出并逐渐流离失所的“杂种”与困兽。男主角对于死亡毫无意义的变装反抗极为形象地取消和瓦解了人的身体在这个身份政治时代里所必须承载的文化意义,而酷儿问题正是把不被大众所接纳的边缘文化主动地降级为形而下的身体,并将他们被主流社会排挤和歧视的困境与不安全感诉诸于身体的表达。此外,类似于《仲夏夜惊魂》里那一化腐朽为神奇的结尾也将个体性与集体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雪藏在了白茫茫的天地间。
變成女人來欺騙死神的設定相當奇怪,但卻是這部片很重要的立基點。或許變裝作為一種反抗的形式,一種無聲的反抗,藉此以逃避自己身為男性面對死亡和無能照顧家人的事實。在俄羅斯社會對於性別二元和男性的陽剛標籤框架底下,可以理解這樣的抉擇所引來村民甚至家人的反感、羞恥、厭惡。也不無可能是另一種解讀,變裝並不是什麼對死神的反抗或欺騙,而是Egor在得知患上絕症後決定做回自我而將壓抑已久的這部分自我給全全釋放出來。當然,或許導演並不這樣認為,畢竟有Zhamba這樣一個“楷模”在先。再者,導演應該認為變裝的理由並非重點,周遭人的反應才是。結尾收得相當動人。
【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俄罗斯联邦的LGBT电影,本场放映出现了事故,字幕机从中途开始时间轴全错,导致只能看洋文字幕,再加上我的洋文水平不高,基本看不懂,所以只能靠画面理解故事,这也回归到了电影本体,很好。因为本身审查制的关系,在俄罗斯讲述这种故事只能打擦边球,因为求命巫术,所以把自己化妆成女人,受到了社会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镜头一直处于隐忍状态,压抑着情感,直到结尾也无处爆发却也在慢慢消解。人物的转变被渐变成润物细无声,关于性别的符号也逐渐消除,这也许就是导演渴望的一个世界。
作为一部说着俄语的LGBT擦边球电影,导演在用异装表达俄罗斯社会恐同的主题上,做的很含蓄高明。其实故事自始至终没有表明男主角是同性恋,他只是听从了神叨叨的老女人的歌谣,也想假装成牲畜骗过死神,于是就把自己伪装成女人,借此躲避了死神的追命,逃脱了死亡。在俄罗斯这样的社会,连死神都恐同,同性恋在死神眼里都不算一个男人,所以最后男主角的疾病突然消失了。但这个故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在死亡面前,一个人终于有勇气做自己,导演把这个勇敢出柜和被理解接受的过程拍的非常有力量感。
@PYIFF 2018 这场太惨,映前导演VCR虚了几秒,放映半小时开始中字错位,几乎持续至终,是一次比较大的字幕事故,最后我还是用手遮中字看英字看完的。不认为这是一部LGBTQ主题的电影:1、男主在听到传说故事前并没有显露这方面倾向;2、大环境恐同是制造戏剧性的必要背景,感觉片子核心不在声讨这个上面。不太喜欢结局的安排,但这样才能和传说呼应……最后,道理我都懂,可是男主这种直男突然女装被揍得惨兮兮最后还被()真的好可爱啊 O<-<
故事本身就很对味 也许某日 性别不再有明晰的界限 不再有男性女性的符号差异 (也许我阔以补一下人类简史) 从最初为了生存而"改变" 到肿瘤消失这个阶段(有点神秘主义倾向) 身份认知也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沉默中他是否享受作为"女性"的病态体验 有些感动的是片中 父亲的态度转变 从矛盾 和解到保护 娜塔莎和主人公的之间的爱 早已超越皮囊吧 孩子的境遇后续没有交代…
#18th TIFF# 从去年威尼斯平遥一路错过的片到这儿补上了。出自TIFF的Pitch Stop所以回来做竞赛片也是合情合理。故事概念非常好,不过寓言性有点太强以至于都有点喊口号了,但是完成得相当不错(“在俄国,连死神都恐同”哈哈哈)。后半段男主角“不解释”的一言不发这个点,实在是剧本和表演俱佳。(威尼斯怎么发的奖……这片显然要给男主啊!)
还是觉得给这部电影打上“同性”的便签有些牵强。确实,通过村民们的反应表现了俄罗斯对于异装癖or性别认知问题的极端态度,但是主人公从未有过这方面的取向,他的异装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是绝望之下的将一切交付给超自然的尝试,主人公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主动寻找痛苦、借此得到救赎的宗教观。但是电影总体组织性和逻辑性很差,可观赏性不强。
改变身份骗死神下的失语,众人对其态度的转变与父亲、妻子再次升华转回保护他,众人毫无同情心的残忍欺凌,以及他选择面对这一切的勇气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做这样选择的逻辑是不成立的,最后的成功也是荒诞的,应该寻求更合理的、更贴合的故事来展现这些,而且这都是可以、也是有人做到了的。这样的设定,本身就显现出了对基佬的歧视。
本来还在吐槽座位不好的我一开始没有发现身边就是伊朗导演阿米尔,过了一会儿李淳也坐了过来,没想到跟两位大咖挨着看了一整场。影片也没有令人失望,主角从变装开始就进入失语状态,紧接着剧情一环扣一环,展现出了这类弱势群体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歧视和暴力行为的无能为力和失声。结尾主角最终逃离了死神,可是谁是死神?
男子因为绝症而变装,因为变装而失语。他成为村中最大的耻辱,用老婆的话来说就是“你为啥不能安静的去死”。在审查面纱下拍的LGBT擦边球电影,看似沙雕的剧情折射出俄罗斯社会的病态。在这个全民恐同的国家,国民已经丧失基本同理心,眼中容不下任何异类...(结合不久前的限娘令,也许这就是N年后的中国)
有一些猜想,但是我没有把它当作同性电影来看,看到妻子给他涂口红的时候被感动了,想到了丹麦女孩,他的妻子很开放,个体面对个体的时候,她们都充满了爱。我对影片的视角很迷惑,不知道要讲群众还是讲这个人的心理,会觉得没有侧重。妻子的产子和丈夫的康复,可以看作是两次新生吧,不知悲观乐观,下起了雪。
【6/10】感觉影片内容与片名一样有些哗众取宠。影片充斥着大量动物的镜头,无论是鸭、猪、羊、狗,都是家养动物,或许Igor的异装癖也是一种动物行为,开头的捕猎镜头与Igor后来在森林中被众人围捕也形成了一种对照。难道这就是Igor的真实自我吗?但异装后肿瘤就消失了又是什么意思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