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耶稣受难记 梅尔·吉布森
这部影片真实的记录了耶稣基督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他生命的消逝。 故事从一个夜
这部影片真实的记录了耶稣基督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他生命的消逝。 故事从一个夜晚开始,耶稣(詹姆斯·卡维泽 饰)被犹大出卖给了罗马人,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耶稣被惊醒,震惊、失望,接着坦然、宽容,默默束手被擒。当罗马人用铁链绑住耶稣的手脚,把他押往宣判场的时候,成群的犹太人涌了出来,他们向耶稣扔着石块吐着唾沫。疯狂的人们,在罗马人宣布耶稣绞刑后群起欢呼…… 耶稣扛着沉重的厚木十字架,蹒跚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他不时摔倒在地上,市民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在人群的末尾,抹大拉的妓女玛丽亚(莫妮卡·贝鲁奇 饰)痛苦地看看着背负十字架的耶稣,遍体伤痕血迹斑斑慢慢地走向执行绞刑的山坡,她的眼里充满了绝望。 圣水从手缝里流下来,沙石在风里幻化成尘埃,铁锤高高地举起,一锤锤砸击在十字架上。套上铁刺头罩的耶稣无声承受着死亡前最后的痛苦…… 长铁钉刺进了左手手腕,长铁钉刺进了右手手腕,长铁钉打进了左脚脚腕,长铁钉打进了右脚脚腕。鲜血从钉孔里流出来,流过血迹模糊的皮肤,滴落进泥土,每一滴都声震天宇。 天上乌云翻滚,吞噬着每一块白色的缝隙,圣母玛丽娅(玛雅·摩根斯坦特 饰)眼角滑下一行浊泪,流出一脸的沉痛。山坡上一片静默,那用已经消失的语言唱出的歌声,缭绕着这里的每一粒空气……
《耶稣受难记》下载观后评论: 看的时候还没信主,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这么多人就这么疯狂地想杀死另外一个人呢——突然就想起了一件小事,小学时和一个朋友关系不错,可是有一回自己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而对方却考得不错,一起回家的时候她试图安慰失落的我,可我那个时候一点都不领情,还觉得她怎么假惺惺的,尽管我知道她也有成绩特别惨烈的时候。人大概就是有这种卑劣的罪吧,在看到一个绝对纯白的东西时下意识的反应不是赞叹,而是恐惧与厌恶,就像同在泥潭中走过的一群人,人群中身上干干净净的那一个总是会被其他人嘲讽两句“这也太讲究了吧”在那些人那么愤怒地想要杀死耶稣的时候其实不是不知道这位正是基督,而是已经通过这位的言行知道了,但却恐惧到厌恶和拒绝承认,当他被钉十字架时,这种恐惧和厌恶就达到了巅峰,相应地,“那一位是基督”的消息也被彰显到了极致。
很多年前在一次特会上第一次看的,算是一部福音“大片”了,当时牧长说了一句话“钉死耶稣的人中有我一个”一直记忆犹新,耶稣是背负全人类的罪而死在十架上,也是为我,为我这一个最不堪的人,因此败坏如我这样的人竟和至高至圣的宇宙创造者发生联系,多么奇妙的计划…过了几年再看此片,对这部电影名字非常不满,因为最大的感动不再是耶稣为我收鞭伤,受刑法,而是他从死里复活!他的活宣告了撒旦权势的破产,他的活让我们在罪上得胜有余,我们信他不是因为他带着极大爱心的死而是信他彰显神荣耀的复活,若他没有复活,我们所传所信的都是枉然…如今再默想耶稣的一生,最大的负担是同他一样背起十字架,若我只停留在享受神的爱,图受他的恩典却不起来回应,如何配称做他的门徒…
本着想了解一些基督教历史和细节的目的观看了本片。但其实觉得挺无聊的,太过于描述苦难,以r级为卖点,整个剧本的故事性,冲突不够,一条悲惨走到底。plus:我无神论者。耶稣经受的苦难确实很沉重,但其实有更多被遗忘在历史中,多少无名之辈有名之辈经受过更痛苦的惩罚。鞭刑 钉死在极刑里算一般了,割耳挖舌戳眼阉割凌迟车裂檀香刑,那些人得到重生和救赎了吗?你的神在哪里?耶稣已经太幸运了,被一群人追随。宗教这东西当做精神产品和哲学冥想还可以,但成为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就该淘汰了。有人还会相信部落时期各个部落的神吗?落后与时代的处于当时人类认知局限下的东西该被清扫出舞台了。艺术创作我支持,神我不信
都在讲宗教如何如何,我却为玛利亚而痛,就这么眼睁睁地无能为力地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苦受难。玛利亚跪在刑场擦拭儿子的血那一幕让我心都碎了。耶稣扛着十字架向山上行进的路上,他摔倒了,玛利亚看着他,就好像看着幼年的耶稣摔倒一样,跑过去对他说,我在这。不管他人怎样地背叛和弃绝,母亲永远都在这。耶稣痛到麻木的神情,终于出现了柔情,那一刻他只是一个母亲怀里的委屈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是不会懂得这种疼痛的,这种心上仿佛开了一个大洞的空空的疼痛。耶稣承受了多少痛,母亲就承受了多少痛。我恨不得替他去受苦,我恨不得从未生下他,好不叫他受这苦。
电影以耶稣被出卖,被钉上十字架以及死后重生的历史为主线,突出“受难“二字:影片中大篇幅的行刑虐杀的镜头血肉横飞、伤痕见骨,让观众在产生生理不适的同时萌发忏悔和悲悯之心;然而本片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用如此血腥的分镜诠释宗教是否合适姑且不谈,电影里把耶稣之死完全彻底的归结于犹太教拉比的嫉妒和犹太人民的愚昧无知,历史上杀害耶稣的刽子手之一的罗马总督在电影里被塑造的不忍对耶稣用死刑甚至三番五次替他求情,导演梅尔吉布森把耶稣离世的罪责毫无遮掩的全部归咎于犹太人,引起来全球犹太人的不满和抵制。
本片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化妆和配乐提名。奥斯卡历史上,圣经题材影片不胜枚举。却没有敢直击基督教核心内容的,恐怕就是一个“度”难掌握的因素吧。而本片却仍能让我这样一个从小对教堂四壁上的十四处苦路故事早已熟烂在心的人深深陷入剧情。究其原因我想是编剧的功劳,他在尽可能准从原著的前提下,让原本呆板的故事更加生动,让脸谱化的主角更加人性化,让观者观影过程中不断地反思,类比,步步引导观众的感情。反正我是看到耶稣跌倒在圣母面前时,就已经不能自已地泪流满面了。。。
“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4:24)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耶稣的爱,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再有的奇迹。耶稣在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他并没有仇恨钉死他的人,他反而大喊——天父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不懂。拿破仑临死前说:“我统领百万雄师,如今却空无一人;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耶稣,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后一个被献祭的儿子。至此,亚伯拉罕的故事才算真正完结。
画面真的非常血腥,但血腥是必要的。血腥到你不得不去面对他当时受的苦难,你必须去找那些真相,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到底是不是为了全人类的,包括你的罪背了十字架?他为什么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最痛的时候还会说,原谅这些(折磨他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Who does that?? 我们这些无知的人只会像那强盗一样问,如果你真的是上帝之子,你为什么不从十字架上下来?对啊为什么?那我得去找答案,而不是像个傻瓜一样愣在原地。
我们有不信神的罪,所以有了耶稣受难。耶稣受尽了人类的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最终被残忍的杀死。每一个鞭打他的人,都是他的孩子,每一个朝他吐唾沫的人都是他亲手造的,每一个离弃他的人都是他的挚爱——而他(耶稣)为他们祷告说:“父啊,求你赦免,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上帝创造出不信神的愚蠢的我们,使我们犯下对耶稣的滔天大罪,只为了让我们信他的存在。我不明白这逻辑。
4.6。人尽皆知的故事,所谓梅尔·吉布森拍给自己看的电影。彼得和我想象中的很像,执政官本丢·彼拉多的面相就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了,非常到位。最后一个镜头很讲究。摄影团队采用升格-多角度重放的手法反复表现耶稣倒下又站起,很像《风语者》里面表达士兵被炸飞的方法。这种手法现在看来比较幼稚做作,也难怪在好莱坞从1990s到2000s流行了十来年就不怎么被使用了。
因为电影了解了一段宗教故事。拍得太细腻了,让我有种非常真实的感觉,感同身受地看了就哭…甚至觉得太苦了,特地三番两次地重看,就为了感受这份苦…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这个片子对我的魔力……后来在圣家堂大教堂外墙上看到这个故事的石雕,一眼就认出来,心里还是相当地感慨…直到今天,想到这个片子,千言万语,到头来,还是觉得一个字——苦…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ForGodsolovedtheworldthathegavehisoneandonlySon,thatwhoeverbelievesinhimshallnotperishbuthaveeternallife.(John3:16)
难得有一部影片看完之后真正的让人陷入深思中,《耶稣》做到了。观影人能随着耶稣受刑的过程而揪心,痛苦,真正的体会到耶稣的伟大,这就是梅尔吉普森的鬼才之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观影人明白了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比《勇敢的心》更震撼,比《启示》更令人深思,这是梅尔吉普森送给观影人的一份礼物。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