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18岁的女大学生娜吉玛热衷于时尚设计,她不愿因阿尔及利亚内战而影响她的正常生活,白天是倡导自由平等的普通学生,晚上则和闺蜜们一起出游玩乐。但随著社会风气变得愈来愈保守,她拒绝接受国家激进派订定的新禁令,在经历一段悲剧之后,决定为这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奋斗,破天荒举办阿尔及利亚史上第一场时装展。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马尼亚·梅杜尔·根斯
《帕皮卡》下载观后评论:
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民族背在身上,因为它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的基因。令人急于想要摆脱的罩袍不仅理直气壮地向青年人灌输着男权意识,也幽幽隐藏了女性的情欲和才华。这部在批判教育体制上不免有些激进的作品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者正是通过时装这一外化的情感纽带建立起密切的连接。母亲的鲜血染红了方方正正的罩袍,正是母女之间割舍不掉的情感赐予了《怕皮卡》“改造基因”的动机。在所有人都为安逸理性地选择逃离时,女主角却没有向宿命屈服。锋利的剪刀架在男人的脖子上甚是悲壮和恐怖,犹如黑夜里机枪发出的呼啸。然而就像《哈拉》以及所有坚强而又怀揣智慧的女性一样,作者最终是于民族文化的遗产里重新发现了美、信仰和救赎,因此她才要将这部作品献给她的父亲。事实上,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早就该从阿尔及利亚民族的黑板报上擦掉了。
![帕皮卡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895036_33dDxkZ5Taq7O6q_1648657876/0)
一群女大学生举办时装秀,反抗保守势力对女性自由的压迫,这发生在现代的阿尔及利亚,一个YSL极端主义泛滥猖獗的北非阿拉伯国家。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是歧视女性者,包括看起来最开明的女主男朋友,当女主拒绝了男朋友一起移居国外的要求后,他终于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女性,尤其那群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危险,更能感受到她们的愤懑,当发海报的男人说出那句“要么穿罩袍要么裹尸布”,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影片中间时段的那声枪响,给人以无以复加的震撼,悲愤感滚滚而来。时装秀如期举行,而随后的枪声把音乐声淹没,短暂的美好被巨大的恐惧和痛苦淹没。最后的胎动仿佛孕育着新的希望,但从整部电影内容来看,这所谓的希望是那么的虚幻和无力。
![帕皮卡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607281_s7DFMf8sQsKydS1_1648657878/0)
“被恐怖所笼罩压迫着的女孩们”。和我预想中的有很大出入,各方面都很刻意混乱,表演也是传统外化式的,胶着迂回的情节很考验观众对背景环境的理解,大多数处女作的弊端在这里都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不过最后时装秀那里真的吓到我,她们不过是放放音乐穿着再正常不过的衣服展示自己而已啊…真实事件改编就更令人气愤了,美好的学生时代满是暴力牺牲。有一定视听剧作有强对比的想法:对立与挣脱、逃离与驻守、抗争与革命也只是为了争取那生而为人本该有的生存权利,在新生命诞生之际下结束又不免有些讽刺悲悯的意味,这里的问题没有解决又怎么去幻想未来?围困她们的何止围墙与头巾?又何止宗教与性别?这片土地其实已经彻底死去,除了逝者的芳香已不再剩下任何值得留恋的了……
![帕皮卡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106490_9QTuO7eARIqHJed_1648657880/0)
总体来说三分打住,因为剧情有点太过于对立这样真的有些接受不了。略微吐槽一下台湾翻译电影名字太爱用革命呀胜利这些太具有煽动性的词汇,其实原名就很好,结果在台湾上映的时候叫女孩要革命我就问好三联,结果依旧没人去看电影,一场才卖三张票。说是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实际上法国元素更多,这片子肯定不是在阿尔及利亚拍的,因为就是在宣传反对上层的民主自由,我一直在想,这些女孩子是在反回教还是在反宗教极端主义,我觉得应该是后者,但是西方自诩民主自由的多是在反回教吧,结果他们的基督新教还有一大堆新兴宗教内部也是很恶心,所以说emmm(点到为止)故事还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仍希望可以看到伊斯兰革命之前1975年以前的伊朗,就是这样。
![帕皮卡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780073_g8Nw4jRzTguEdLN_1648657881/0)
同样是题材讨巧,但是剧本太烂,而且愈演愈难看。女主从一开始就想做衣服,喜欢的法语老师被蒙头带走了,挚爱的姐姐在自己眼前被崩了,周围的环境渐渐恐怖渐渐紧缩…所有事件的发生,除了带来眼泪,对女主竟然没有丝毫改变,该patriotic继续patriotic,对周遭没有增加半分新认识新思考,男友说你随时可能被崩啊女主竟然一脸惊讶不理解…冒着牺牲他人性命的代价也非要做难看的时装秀,这哪里是féministe,这是有“执着病”吧?我如果是保守的在位者,我也喜欢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玩绣花针,然后哪天不高兴了随时可以轻松崩掉的所谓féministe
![帕皮卡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54039_yUTt9Vv_QvmIZWA_1648657883/0)
2020 年第一场电影!值得纪念。说实话,整个电影有点没头没脑,还没搞清楚整个背景的时候,第一枪直接把我吓懵了,虽然代入感很强,而且接下来的5分钟里耳朵一直传来嗡嗡声,内心也久久不能得到平复,但是真的可惜了这一枪,后面的故事乏味,不知所云。想要突出女主勇敢的战斗精神,但是我看到的只有无脑的作。悄咪西西的说,可能因为身边的观众都是欧洲人的缘故,总有一种从白人视角来俯视或者直接说审视穆斯林国家的感觉,顿时让人觉得无味。世界已经很混乱,我希望拥有一颗坚定温柔的内心,让我可以简单的活在这纷扰的世上。怀念去年的Rome,好希望再在大银屏上看一遍呀~
信仰,是为了让人接受爱、传递爱,而不是束缚他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可在某些极端渣子那里,变成,我是主人、别人是地狱!!近些年,很多信仰沦为一群渣子的武器,除了欺负那些弱小的女性、孩子,拿着枪炮在那些没有反抗力的群体面前耀武扬威,还干过什么?为什么渣子总能崛起??哪里都有??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禽兽主张。看看当年世俗化之后的阿富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至今,五十多年了,重回石器时代?人类遗忘的角落.......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恐吓、恐惧,恐怖遍布。文明究竟在哪里?2020年的新冠病毒能带来什么新的答案吗????
对于阿尔及利亚这个非洲阿拉伯国家不甚了解,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是挺怵目惊心的,即使放在90年代的中国,这样的事情也是不敢想象的。寝室是监狱,食堂是投毒场所,被保安强奸未遂对方一点事儿没有,不戴头纱、举办时装秀就会被射杀。由于对现实阿尔及利亚社会不甚了解,也就无法断定剧作是否太过夸张刻意。 看了短评,多为两极分化状态,爱憎分明。影片也就不多做分析了,女主倒是很像非洲青春版杰西卡·阿尔芭,脸上还有婴儿肥,她也凭本片荣获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前途无量。
一部女性電影其中所談關於「性別」的價值觀,特別是非洲國家的女性,與其說《女孩要革命》是一部通篇把女權主義掛在嘴邊,便以極端的方式來不斷抨擊父權社會的女性電影,不如說它與印度的女性電影所控訴的事物是如出一轍的,甚至更為寫實,片中對於阿爾及利亞女性的描寫可謂有血有肉,活在穆斯林的社會鐵腕之下,女孩們為此革命的緣由,爭取的是最純粹卻又得來不易的事物:「自由」與正確的「性別價值」,一場簡單而且平凡的時裝秀,在我們眼中所見的卻是社會的醜陋走上伸展台,便拿著槍枝掃射所謂的「平權」。
走秀一时爽,枪击火葬场。女主长着一副倔强的面孔,做起事来也有点冲动或者说一意孤行。那场走秀在那种环境下,并没觉得起到了激励振奋女性,改革社会风气的作用,更像她们在天台踢球那种无聊自嗨的感觉,自己玩的高兴了,但实际都不懂怎么进行这场运动,最后带来的影响实在微乎其微,更何况还让有些人付出了生命。阿尔及利亚的社会风气虽不像阿拉伯其他地区那么保守严格,还有一定的自由,但是想想还是替那种环境里的女性觉得压抑,释放天性的代价太大了,黑袍纠察队过于可怕,而她们同样是女性!
宗教政治化最先袭击的是女性。因为女性在宗教中只是一个附属品。她们不能开口说话,不能工作。唯一的作用就是结婚生子。听从男人的命令。娜吉玛们想要反抗这样的教义。她们相信天赋人权,相信真主阿拉的爱是平凡而包容的。可那些异教徒凭借阿拉的爱大行人之恶,怂恿同为女性的她们穿上包裹全身的黑袍去纠正一切和她们不一样的姐妹。穿衣自由,生命权自主,婚姻和生育自由,受教育权和工作权自由。这些权利,不论是战乱的中东,发达的北美,还是喊着“妇女能撑半边天”的这里,依然没有得到实现。
相当真实的电影,料想得到极左极右都不会喜欢,故事真实人物也真实,人物是不可爱,所以才真实,现实中哪有完美的可爱人物,爱拼的主人公哪个没有点戾气火气,哪个又会那么懂权衡利弊做个务实主义者,务实的是女主身边的其他人,所以这部更现实的《使女的故事》依旧验证了那句名言有头脑的人最怕出生在疯狂的时代,疯狂的时代制造出更多疯狂的疯子,然后剩下的人面对着疯人浪潮,火爆性子飞蛾扑火,务实主义者只能选择拿出演技装疯卖傻,多真实
65/100。其实是关于阿拉伯世界女性薄弱力量的一个老套故事,再加上刻意的剧情设置与粗糙的拍摄手法,让这部电影在质量上注定沦为一部平庸之作。但是影片中反应的这些事情又的确假不了,穆斯林世界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糟糕,那些整日顶着所谓真主安拉去给别人发号施令让别人受苦受难的人们是否想过,他们的行为是否会被安拉自己所接受呢?慈悲在上,我想祂也会流下眼泪——这片不公的绿色社会,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被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