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水上在女性编辑的推荐下,在轻井泽的山庄里生活了约一年,他自己种了田,自己做了在京都禅寺任职的少年时代培养出来的料理,并总结了与自然共同生活的日子。这是一本用当季的食材制作的,朴素却能享受丰富料理乐趣的料理书,刺激着忘记了土的味道的日本人的味觉。
《吃土的十二个月》下载观后评论:
不是那个,那个六十年“陈”的梅子真的可以吃吗……真的不要紧吗……全片有种刻板的、想当然的对农村生活的“美丽”想象,最典型的就是屋里那么大的窗户,哪家土生土长的真农户会这样开窗,片中这样的“小资”型农村格调多数人最多偶尔尝试一下,真一年到头根本活不了,就是山里都是野菜现在的人也不知道啥能吃,认识个水芹和蕨菜已经是人才了,悠然见南山、颇有禅意的气质美归美,到底也是极辛劳的,可以说终日重体力劳动,外加不沾油荤,阿勉桑一把年纪过着本质上与当年寺庙无异的生活,绝对是累倒的,反正不会是片中说的原因吧,不过片中“饭吃什么是和土地商量的结果”说法好灵,水芹煮饭,芝麻居然还要剥皮?!山椒看上去真的好下饭,这些个食物个人倒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就是吧不是我说那红土,欢迎来我们大江西看看真红色的土地;以及感情戏好累赘
![吃土的十二个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417040613409439.jpg)
画面(除了缓慢推和靠近)也没有什么花哨之处,比帧帧讲究的小森林清新自然多了。围绕林间生活的节气 呈现不同时节和环境的共生节律 尤其是体现在和植物的关系上,而不是像小森林那样用地产去刻意制造一种都市消费经济想象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自然节律在这里与人的生理节律交汇,通过岳母的去世和男主自己对死的思考与交锋 最后(哼着阿童木)重又进入新的节气循环。新一年的开始照旧始于腌菜制作,随后也会有不同时节的野菜,尤其是看得我这个浙江人流口水的春笋,酿梅子酒,茗荷拌饭,摘滑菇准备来年的味增……片子还有格外突出的地方就是声音,从女主驾车(现代音乐)进入近乎中世纪的雪山老宅 围坐在只有柴火燃烧的老炉子边的音景变换,到被刻意放大的人物动作与衣物摩擦的音效、各种节气自然发出的声响、葬礼上老朋友的嬉笑,很好很好
![吃土的十二个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417040612854728.jpg)
影片以老年版《小森林》开局,对于情感的羁绊及执念则是通过自食其力的日常(主打一个味噌 万物即可腌制),一点一滴满满浸润了整个故事。葬礼的桥段仿佛《没有养老的资金》乱入,为片子略微增加一点戏谑鲜活的氛围,作家的半隐居生活从小清新小美好的云端瞬间跌入了凡尘的市侩烟火修罗场,这是一个很秒的转折点。同样是关于传统、孤独、衰老(死亡)、老年人情感、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索与描绘,这片子与《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孑然落寞一个阖家欢乐。最后的侧重点是“与死神和睦相处”(体面从容的接受死亡的现实,有点《入殓师》《河畔须臾》的味道),把余生的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人生无常就是人生日常。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做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放下执念,给自己松绑,方能过得舒心,活得洒脱。
![吃土的十二个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417040613695400.jpg)
有点象日版的《瓦尔登湖》,只不过老作家的住所附近没有湖,只有夏天也积雪的山岭。也许是因为幼时在寺庙里学过精进料理,老先生山居的日子既简朴又富饶,既能按照节气去采挖时令山菜,也能倚靠腌渍技艺把光阴封存在新鲜的果蔬里以备冬日慢慢提取。一间大屋,书房和厨房在对角。煮菠菜、梅子醋、柿饼、烤香椿、山笋、滑菇,还有芝麻豆腐,自己享用,也能待客。闲时坐在一整张大玻璃的窗前写专栏,躺下睡觉时思考一下生与死。常伴他的只有一只老黄狗和女编辑。这位老作家是水上勉。叙事的方式大多是呈现,有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小说教。没有特别精致的料理,基本都是原汁烹制的素食,调味全靠味噌,但是看起来很有魅力,也许是因为角色们表现出来的满足感吧。
![吃土的十二个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417040613746446.jpg)
好舒服的一部片子,以冬开启,以冬结束。真知子吃的冬季腌菜在末尾再次出现,仿佛四季是一个轮回,探讨了亲情、人际、友善、死亡等多种课题。
影片中普普通通的带根拌菠菜、酒煮春笋、米糠酱菜、紫苏梅子、已经腌制了六十年的梅干、胡麻豆腐等精进料理,也无不体现主角对每一份食物的尊重。
很平淡也很自然,相较于《小森林》更多了几分禅意。不过松隆子的角色多少有些败笔,即使主角晚年的孤寂与真知子的年轻造成了一些对比,但保持适当的、恰如其分的距离去维持纯粹将会使这部片子更上一个台阶。
我还是认为,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牵扯引申到爱恋的,即使它很隐晦暧昧。
结尾有句话我很喜欢:
“只要今日一日能活着,那便够了。”
多一星给男主用的器物和房子,简直太有味道了。而男主本身感觉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太胖了,不像每日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人,而片中出现的劳作场面也像过家家一样,一个人生活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其他生活用品都是怎么解决的呢,并没有像小森林那样还交代一下。不知怎么的,男主总给我一种欲望很大的感觉,去看了一下演员的资料,果然年轻时过得很精彩的样子。更看不懂的是为什么要给他和松隆子加上感情线,老作家把催稿的编辑像女儿一样疼爱,有什么好吃的都给她吃,这样的情感不打动人吗!很喜欢这种顺应节气的呈现方式,越来越觉得古人太有智慧了。对死亡的思考那些没啥感觉,日本人好爱在电影里拍葬礼啊。
一部润物细无声的解释禅意的日本电影,舌尖上的禅意贯穿始终,结尾讨论了主人公对生死的禅意。一位作家远离城硝,归隐般生活在山间,随着每年的春夏秋冬的二十四节气,与土地为伍,细心劳作,汲取山野和林间当季食材,制作和享用料理美食;而孤独静好潺水般地生活中,经历了一场及近死亡的大病,却奇迹般恢复后,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最初的恐惧死亡到明心见性,理解了生命的禅意,最终放下恐惧死亡的执念,重新开始舌尖上的生活,继续与四季为伍,与自然合二为一地活在当下。
——也许电影表达的所谓的“禅意”就是放下执念,忘却自我,与天地自然为伍,享受大自然的造化,任由生死交给自然。
我要为我的同城友邻们策划一条吃喝看一条路路线,先在zac zac填饱肚子,亲子don或者各种咖喱,然后带着微饱去看剧,边看边馋,对于日式季节性料理的需求拉满,然后看完直接出门右拐去Hashigo清酒日料店,吃各种小份的日料,推荐豆腐酱秋葵,体验到剧中葬礼的芝麻豆腐的美妙了。也推荐腌制的三文鱼和三文鱼籽,再来一个炖茄子。考虑到剧中大部分都是蔬菜系列,遗憾没有鲜美的笋汤可喝。我坦然承认我的关注点全在食物,看的心旷神怡,甚至一直在思考待会儿去哪里吃这个问题跟完全场。那么你问怎么打四星不满分呢,那突如其来的老年爱情,我也有点没想到。VIFF.
深山独居,又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拒绝别人照顾,没有一定的修行是忍受不了的。阿勉小时在寺庙做过和尚,养成吃素和独处的习惯,时不时诵念盘若波罗蜜多心经;加上他勤于苦读和写作,寂寞是不应该的,只是有时面对生死,需要认真思考。当死亡真的逼近时,又产生厌恶的感觉。通过自己的感悟,这种厌恶也消解了,每天都过成了最后一天,睡前和所有人告别,第二天迎接晨光。这何尝不是神仙的生活,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琐碎和安宁中彻悟了,不需要去苦思冥想什么终极意义,认真过好每一天,抓住每一刻,死神也只能远远地看着你没办法。至于女人,她怎么来,就让她怎么去吧
这个《吃土的十二月》翻译好烂,不如改名《节气日记》这种意译。形式上基本是《小森林》,谈不上新颖。但是中国人是肯定能共鸣这种“以土地为母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遵循四季变化耕种收获”的。土地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ps:好像最近是日本电影放映周,所以放映之前加了导演的推荐短片,里面温馨提示会有很多美食,最好吃完饭再看。我旁边的年轻白人情侣看的津津有味,而我认同这种类似“陶渊明”的生活,但我实在馋不了一点...(全是泡菜和酱菜以及水煮) 可以解释为粗茶淡饭是一种禅意,但我更喜欢济公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模式
《小森林》是如何在喧哗中沉静下来,从土地中汲取力量再走出去。这部老年版是回归土地对禅和死亡的思考。葬礼上忙碌而不悲痛,在加上和血亲的对比,所以不会显得冷漠,以为一个没什么社交的普通人的死亡,不会激起什么风浪,确是高估了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原来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葬礼在同辈人欢声笑语的诉说中完成,对于活着的人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忘年恋的片段给这部平静的片子加入一些情欲的色彩,两个人的不同注定不会有结果,要不然就太狗血了,影片最后一身红装的松隆子和男主一对比更是凸显出两个人类似爷孙的差别。
挺清新的,看到一半觉得在这样的乡野每天都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接近结尾关于死亡的体验和思考,乡村又变成了一个寂寞的荒野,一切的景致又变成了荒凉的陪衬。可是人总归会死,在哪里死去并不是很重要,我不觉得主人公作家勉最后找到了答案,只是觉得他在乡野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中明白了“就这样顺其自然吧”的妥协,于是每天都把当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大雪过后打开门看到门口放的蔬菜,或许是冰冷的生活里的一些希望和温暖吧。题外话,看了一半才回过神来松隆子扮演的女编辑真知子是勉的女朋友,这对CP我真的没有get到,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