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抗日战争前夕、三十年代的东北和上海。中国女子辛夏送走自己的日本恋人伊丹后,在路上亲眼目睹了哥哥被日本极右分子杀害。此后,她离开东北来到上海,改名换姓为丁慧,并加入了由谢明领导的民间抗日组织"紫蝴蝶"。 在一次行动中,紫蝴蝶的成员错把局外人司徒牵扯进来,司徒的恋人伊玲在混乱中被日本特务枪杀。丁慧一直对此抱有歉意,尽力让司徒不要卷入进来。而司徒为了报仇,决定加入紫蝴蝶。此时,丁慧的旧情人伊丹已加入日本特务组织,被派来上海对付地下抗日力量。于是,重逢后的丁慧和伊丹,不得不面对横亘在两人面前的彼此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难以辨别真假的温情背后隐藏着杀机…… 这是一部关于忠诚和友谊、勇气与献身的影片。在怀旧、精致和内敛的时而优雅、时而残酷的氛围中,凸现出人性中非凡的特质。影片所营造的近乎纪录片般的生活气息,与影片中洋溢着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形成了某种强烈的反差。极其艺术地展现某种久违的崇高,使这部影片带来了别样的冲击力
《紫蝴蝶》下载观后评论:
娄公子的家国史诗宏大叙事,超前版的《色戒》,但人物更多,视角更散,拍惯了个人的情欲挣扎,突然进入宏大叙事,反而不那么精彩,说到底,本片的真意不在抗战年月的战火展现,而是混乱无比年代中的随波追流的人,巧合、情感、揪成一团乱麻,将人的身体和灵魂缠绕其中,为了尽量抹去那个时候的印记,甚至故意增添台词,说不属于任何政党,但偏偏结尾又用真实影像做结,娄烨内里其实依旧想要一个中产阶级式的鸳鸯蝴蝶派内容的,无论在主角选取还是在装束打扮上,谍战从一个生死角逐内化为了情感纠葛,但碍于国内的官方投资,自然做的不能彻底,就导致本片既不是《英国病人》式的相恋,又不是传统凸显悬疑色彩的谍战片,在火车一场戏份中,娄烨管用的手持虚焦和剪接法使那段观赏性全无。戛然而止死于乱世,未能展露不能成全,这才是这部电影该有的样子。
娄烨是文艺片资深导演,尽管借助晃动混乱的镜头来表达战争和阴谋的那种紧张、血腥和焦虑,拍出来的谍战和枪战场景仍然失真若按意识流电影拍可能也别有风味,但娄烨又放不下这个复杂的故事,又要在里面容纳太多不必要的情感。无时无地的多余的情感爆发,角色欠缺逻辑的情感互动,刘烨表演又略显过头,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平衡有趣的是贯穿全片的《得不到的爱情》,第一次出现是刘烨李冰冰纯美的爱情,第二、三次伴随刘烨,暗示他疯狂的原因,“得不到的/逝去的爱情”,最后一次在结局已死的李冰冰一闪而过的镜头后出现,伴随日军侵华的事实,浪漫和血腥的诡异反差。片名是《紫蝴蝶》,李冰冰才是那只蝴蝶,象征单纯、爱情和美丽,死在所有不堪的阴谋的开头,没有参与却全程存在。或许这是娄烨想讲的,晦暗时期所有的扭曲挣扎,不过在期待那只蝴蝶
没有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宏大叙事,关注的是具体的个体心理个体命运。在混乱中活着或死亡。人物在内心的慌乱与镇定交错中行动,所有外部世界的一切,战争、斗争、混乱,所有的客观的一切,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内心情绪的延伸、展现。现在看03年的《紫蝴蝶》让我想起之前读到的房伟的《猎舌师》书中的一个短篇。一个日本军官迫不得已远离故土来中国,他爱上了一个中国小姑娘,准确地说,是他们两个人相爱了,后来他放弃回国的机会为爱人留了下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战争结束,人们都在庆祝,一个下午,街上的人们冲进他们家把他刺死了,她也随他而去。在那个时候,这是一场不会有好结局的爱情,个体不得不背负上国家。不管是《紫蝴蝶》还是《猎舌师》,它们都跳出了政治要求,允许个体表达的存在,融入个人对历史、战争的感受。
这是我看过最“另类”的抗战片,大量大特写和近景镜头,整体的基调仍旧保留了娄烨习惯的疏散,但与此同时,镜头的情绪都在。如一些短评所言,娄烨非常依赖用镜头完成叙事,对白退居其次。很难见到国内导演用这样的影像风格去呈现那段历史,它的视点集中在一个个人身上,杜绝了套路式的家国情怀和教条的政治宣讲。这种“小家子气”塑造起来的人物,比提倡用大场面进行的宏观叙事更生动。当然,将娄烨擅长的都市题材替换到历史题材后,也能感受到他在对历史的关注点比同辈更“狭窄”一些,这个跟前期的剧本构思有关,看看之后的《兰心大剧院》会如何。03年前后真是章子怡的事业巅峰,娄烨、王家卫、张艺谋,三种不同风格的导演,她都能给出不同质感的表现,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员吧。
4.8 重看重标重评私以为紫蝴蝶一直以来都是一部被轻视了的娄烨作品。娄烨的谍战永远是小我,非大我。这一点无疑和李安的色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李安亲民,追求是可解读和美观。而娄烨不同,他追求的永远是浪荡静谧边缘文青心境。要说哪个艺术高度更高,我想还是娄烨。(没说李安不好,也没觉得李安比娄烨差)娄烨的电影思深度不深,但难测,而紫蝴蝶就是他电影里面难测的最高峰,我们只能试着去享受,试着去感受那份内在如回南天的潮湿,因为潮湿所以整片弥漫的硝烟感也得以比对。每个角色的性向转折模糊但伟大,至少娄烨立的角色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成立,都边缘。紫蝴蝶的载体维度要高于鬼子来了,因此他成为了娄烨的不朽。
9.0任何对于色戒的赞美都应该优先给予娄烨,这是一部被时代绝对低估了的伟大电影,我甚至觉得娄烨并没有留给李安多少改进的空间。紫蝴蝶标志着娄烨从主题表达到电影技法全方位的成熟,每一组镜头的剪接都饱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进而赋予了电影无比丰富的细节和剧情张力。风格之外,单场戏的精彩同样令人拍案叫绝,最后酒吧的高潮戏精彩绝伦,火车站一场戏甚至触碰到了绿草地的高度。抛开某些情怀,紫蝴蝶达到的高度丝毫不低于紧接着拍的某和园,说犹有过之也毫不夸张。至于文本的完整和精彩自不必说。最后的资料片显然的为了过审加的。
【7.5】娄烨生不逢时,四面受伏还要单枪匹马,他知道这种决心不是英雄主义,不过是自由的信念和艺术的向往。在这一部里,他在地下电影的限制下将电影感做到了极致,有几幕甚至出现了菲利普·加瑞尔的神韵。片中对民国图景的展现,已经取代了之前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一切。我貌似理解了娄公子为什么钟情于跳接、手持、粗颗粒,因为那是最接近人眼的质感,他在为我们找回我们被莫名夺走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要战斗?”在乱世,所有人命运是交织的,但不是因为革命理想。“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她面无表情地说。
娄导作为导演是有多神啊!!每一场戏都被娄烨表现尽了。一个人哭得多悲伤持久,简单,同一画面多剪几个镜头,晃动,变焦,就够有表现力了。娄烨的柔焦真的是温柔过世上的一切。还有影像逻辑,前面章子怡脱鞋子时故意放在画外的鞋子,在后面的和冯远征在一起时才出现。视听手法已经高级到无法描述了,还独有一种氛围,这是影史级的能力,就像所有的天才一样,看得让人羡慕。单说这个题材,娄烨也才是真正把视角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人。如果顺叙也许是个悬疑故事,但如此叙事后便是个体无助迷茫的极佳呈现。
【Kilig】2020-130(53). 伊丹颤抖着拿血手点烟的场景居然让我闪回到楚子航与夏弥……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革掉温暖脆弱的人性,留下冰冷而强大的龙血,所谓龙血也就是无情。而黑白王座上的执棋者只在下棋♟。亿万国民就是他们的车马兵。
娄烨的风格我还是喜欢极了的,也洒脱肆意极了。照理说剧本的框架还是很丰富的,但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感觉就这么水,人物的呈现也很浅薄。比如雨中舞、车站混战、自杀过程的纠结、舞蹈中情绪的博弈单柃出来影像处理都相当出色,但就是缺乏生活的细节和到位的铺陈,叙事的破碎让电影看起来有一种mv式的错觉,也难以让人投入到感情到人物中去。刘烨这个男花瓶当的相当到位,现在怎么这么油腻了那。仲村亨扮相有一种尊龙的古典优雅范,章子怡两个麻花辫跟后来无问西东里几乎一个样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雨天、手持摄影和床戏,娄公子拿手的三大要素一个都没少,往低俗里说,章子怡床戏过少严重影响了影片的平衡;往高端里说,导演始终在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中摇摆,同样无法取得平衡。个人认为床戏以后的戏才是娄公子最拿手也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可惜真的太少太少了。如果不介意把刘烨李冰冰的戏大刀阔斧全部拿掉,拍一部纯粹的《色戒》,效果说不定会比现在好。作为夏宫的垫场之作,显然没有之前的《苏州河》和之后的《春晚》好。
娄烨说在风雨云里,他不再喜欢他电影里的人物了。看他早期的电影就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里面的角色不管是发生着什么故事,在他的镜头下都好迷人,看着看着就佂住了。会惋惜的终究是某些画面缺失和增加(一如既往)。如果说色戒是旁观者视角,这里面每个摇晃镜头就是能感受当下每个角色的内心。张颂文说的对,他是尊重每个生命体的。/看当年媒体批评的新闻和这样的评分真是想着你们不识货的生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