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法国小城毕加索选了四个“问题青少年”担任主要演员,引发社区居民的质疑。这是导演丽丝·阿科卡和罗曼·格雷特以短片《皇室狩猎》叩开戛纳电影节大门后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采用戏中戏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将他们的个体经历采编进剧本,构建起虚实交错的立体结构推进剧情,提出电影作为媒介应如何引导现实思考的问题,并在片中呼吁关注问题青少年的问题源头。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及2022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罗曼·格雷特 / 丽丝·阿科卡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提名)马洛丽·万涅克
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罗曼·格雷特 / 丽丝·阿科卡
《坏孩子们》下载观后评论:
并非议题电影。拍摄中的剧组如同流动的教室,孩子们在其中与彼此自由交流打闹,少年们溢出银幕的生命力本就可以冲破所有剧作上的设计,他们出戏之后怅然若失的怀疑与困惑都伴随着成长秘密慢慢浮出水面,伪装后的脆弱终于现身抵达真诚,至此整个拍摄过程就是孩子们认知自我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发现内心远胜过无谓说教。我们需要更多真挚的尊重与宽容去发现感受更多隐秘的存在,你以为他们是在出演角色,其实他们是在释放真实,一直被家人和大众所误解和不被承认的真实。坏孩子是一类社会化的权力定义,它代表了突破框架的反叛与不羁,也代表了爱的缺失所造成的疏离,它真正所暗示的是我们的不堪,而并非是他们的,当我们尝试用成人方法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丧失了纯真的能力,也就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成为否定了他们的傲慢。——25'SIFF
6/10。开场是伪纪录式的面试采访,被约见的各种人选在镜头的审视下局促地回答导演问题,叙事由一个片场故事展开,从戏里戏外问题少年不受控的情绪(莱恩与辱骂母亲的同学打架)到社区居民的质疑,不断对剧组施加影响从而达成群像勾勒。一些社区工作者认为电影聚焦于堕落的低阶群众,会把社区形象污名化,然而导演恰恰觉得必须给问题青年被看到的机会,用充足的光线和鲜艳的服装将场景美化,不过戏中戏的陈词滥调又显露出导演的剥削企图:未成年怀孕、被监禁和家庭暴力,以及用动物救赎儿童(放飞群鸽)的爱的元素更像是虚假的关心,满足了观众对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就像导演反复对他人解释为莉莉和杰西拍摄床戏的初衷,反而倾覆了杰西脆弱的个人外壳,使他在现场对工作人员发飙。结尾不哭的莱恩陪姐姐临产时终于哭了出来,谁知道这样的表演有没被引导呢?
五月底到法国去的路上,在廉航的片库里看了三分之一。频繁的面部特写,业余演员表现的精彩程度不输专业,或许正是那些生涩的、未经雕琢的真实目光动摇起来最触动人。电影作为虚构,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在所有文艺产品类型里排得上首位,这是一种习惯化的共识。但更有电影直接将全部镜头对准这种施加影响的过程,本片即是如此:借青少年问题这一欧洲电影当下运用最广泛的母题而发挥,去表现并反思艺术创作者田野进场的伦理问题。多半是弱势群体的被摄处境真的变好了吗?抑或只是在study down和资本主义工业中成为被利用、被消费的工具?下午刚刚读到一个论文片段,分析当代文学创作非虚构与虚构的糅合倾向。本片对二者边界的模糊、打破也类似,大抵也在尝试用新的、综合化了的类型来解释——至少是描述这个“广袤的、几乎是连绵无间的”世界。
被骗到了,还以为真是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纪录片,直到发现片中导演是个知名演员,真实导演是个法国女的。比利时“导演”去法国拍问题儿童电影,选角全素人当地小孩,所有人的根本问题看起来都是parent issue(怎么这么精神分析跳大神,不,我的意思是字面意义的爹妈不管)。具体表现很不同,男孩的问题多是冷漠暴力,女生的表现则是低自尊。类似的故事看了太多遍,已经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性别刻板印象了。电影里提到了另一个刻板印象,在选角发生的毕加索街区,居民对拍摄剧组表达不满:我们正在努力摆脱这种差街区的印象,但你们拍的全是这些低端人口。不得不说确实是个伦理问题,估计“导演”并不知道怎么回答。同样不知如何回答的还有迅速爱上剧组摄影师的女生,和临近结束宣布退组的小女孩,想讲的太多,甚至还加了点性别性向。
这是最柔软的影像:白鸽被放飞于天边,就像镜框所框选住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孩子内心的孤独寂寞,青春的躁动情愫,成长的冲突伤疤,伪装的自大和自负,被泪水浇灭的是被伤痕点燃的怒火,萌动的情感随着故事的结束无限保存,晃动与聚焦的目光第一次在坏孩子身上停留,不会决堤得泪水最终在柔软的怀抱里一泻千里,亲情的弥补和晚到更是情感喷发的论据,但更多的不止是对孩子单方面的惋惜和同情,是探讨在一段磕磕绊绊的必经之路之中,成年人与孩子的相互摩擦,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孩子在自己身上找到依存,你是我,我也是你。戏中戏的结构恰恰没有证明搬演的尴尬,而是真实情感的外泄,坏孩子的处境在最和原本接近的情景中再现,孩子的视点是最温柔的存在。
这片终于熟了,我还以为字幕组都放弃了。素人小演员在电影里演参演电影的素人小演员。戏中戏让表演和真实生活边界越来越模糊,也许他们在电影中展示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坏孩子们表面上惹人讨厌,但他们的坏有根源,这与他们的原生家庭分不开。看着电影,观众会从厌恶他们转而变得同情他们。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另外一方面,戏中的导演在拍摄时为了得到想要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孩子们,特别是小男孩被辱骂那场戏。不过,最后还是很感人的,小演员都挺棒的。
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法国小城毕加索选了四个“问题青少年”担任主要演员,引发社区居民的质疑。这是导演丽丝·阿科卡和罗曼·格雷特以短片《皇室狩猎》叩开戛纳电影节大门后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采用戏中戏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将他们的个体经历采编进剧本,构建起虚实交错的立体结构推进剧情,提出电影作为媒介应如何引导现实思考的问题,并在片中呼吁关注问题青少年的问题源头。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及2022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3.5。导演试图讨论电影媒介对底层阶级的影响,在电影中使用低年龄的非职业演员演出导演心中的故事是否存在一种俯视的霸凌,剧组离开之后这些非职业演员如何继续面对自己的生活,底层人民如何看待描绘自己的电影,这类电影是否有可能落入中产阶级穷人瑟情片的陷阱,以及电影是否能够让演员甚至观众在另一个世界中释放在此世无法倾诉的情感。非常可惜的是,导演的探讨有蜻蜓点水之嫌,而最大败笔在于这个伪纪录片的形式让一切都变得虚假而不可信。
上影节,观影体验极差,竟然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看这部电影。坐下之后才考虑到小孩子既听不懂法语,也看不懂字幕,然后就是,人物每说一句台词,妈妈就要解释给孩子他什么意思,看到20分钟大量出现脏话和大尺度情节后终于明白这部叫《坏孩子们》的电影它并不是一部儿童片,于是带着孩子离场。而我不想给孩子留下关于电影的任何不好印象,强忍怒气没有制止,最后就是对于这部电影只看了个表层☹️
里面的歌挺不错,歌词有含义。莉莉有个弟弟,莱恩有个姐姐的。放鸽子那场戏结束后,当地居民和摄制组的女生聊天的内容挺有意思,居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容抹黑了本地的声誉,有污名化的意思,但女生说这些孩子是本地的宝藏,真实的他们更能体现原来的模样。想到了国内那部拍穷苦老百姓的片子被各种限制。莉莉所遭遇的荡妇侮辱在现实中普遍存在,而且几乎可以说永远止不住,因为垃圾男一直存在
现实中启用非职业演员,戏中戏拍得依然是挑选了一群非职业问题青少年拍电影,且将现实演员的经历写进剧本,于是这一套嵌着一套,模糊虚实边界本身倒成了剧情的推进,也同样反问演出来到底是基于什么,技巧还是感受,那真实和虚假在影音媒介里的意义又是个啥咧,这种事某些时刻竟然有点像活着到底为什么一样烧脑又无聊。其他关于问题青少年的问题源头,原生家庭啥的属于附带。
导演们还挺大发善心的没有借着这种题材用自己的敏锐天赋撕碎我的心。真姐姐、女助理、声明自己32岁所以no讨论的声效,处处塞满了善人善细节,给我这种过于能共情的人极大的情绪缓冲垫。(你要说是戏中戏自带间离效果当然也是。)/确实各种Q到达内哈哈。/对低龄底层演员的剥削的展现只是其中一小方面。挺能塞议题的,还不太乱。蛮喜欢,四星以上。
影片从一场伪纪录片式的面试采访开始,四个问题青年,在镜头的审视下局促地回答着导演的提问。在法国南部滨海布洛涅小镇,他们是贫穷区里“最糟糕”的人——肇事逃逸的十七岁少年Jessy,自卑封闭的女孩Maylis、周旋于男孩们的少女Lily,以及经常打架的小男孩Ryan。然而,正是这四位“问题”青年,被导演选中参演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