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a medical team tries to understand 10-year-old Maya Kowalski's rare illness, they begin to question her parents. Suddenly, Maya is in state custody - despite a family desperate to bring their daughter home.
他们把孩子送去医院治疗,出来却得到了一副手铐。这真的太魔幻了,最后的真人采访里,竟然有一个看着已经中年的男性,说他父亲已经坐了二十多年牢了,而且听口气应该还没出来,这令人震惊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整部纪录片,这就是西方国家一直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吗?题材很不错,但纪录片本身还是网飞流水线纪录片的味道,首先要有一个有足够的吸引力的话题,再简单的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有的甚至网上随便就能搜到,一拼凑,就是一部纪录片,简单,粗暴,透露着一股浓浓的粗糙感,这部也是,就是简单的用对话录音,诊断视频,监控视频,人物采访,配上一些后期补拍的镜头,加上时间字幕,就是一部纪录片了,就像是以前有的电视台出的揭秘节目一样,甚至不如这些节目,题材真的很好,但只是浅尝辄止,可深挖的空间还有很多,但这部纪录片选择了最简单轻松的方式
看得太难受了,纪录片本身站边很明显,且懂得如何利用大家的同理心调动观众的情绪(没错就是我,玛雅哭我也完全抵抗不住跟着一起哭)抽离出来作为旁观者来看,双方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就单一的案件不想评价什么(那家儿童医院确实有很大的问题,程序和体系也确实过于冷漠不近人情且不够严谨,但是玛雅最终也确实通过更为安全的治疗方法痊愈了)。只是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是,“保护者”究竟应该被赋予多少权力,而这些权力究竟应该被用在何处?个人究竟需要多大的资本才可以对抗整个体系,而那些没有足够资本的人的声音究竟要如何才能够被听到?(媒体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度”要怎么掌握,可能是全球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并且正在不断摸索的(还是那句话,别人已经在拍“矫枉过正”了,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哪怕是拍拍“矫”呢
2007年出生的女孩玛雅从小就浑身剧痛,一直到处寻医未果。2015年有一位医生认为玛雅患上了罕见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需注射大剂量氯胺酮治疗。玛雅在墨西哥接受超大剂量的昏迷式氯胺酮注射后症状得到缓解。2016年10月玛雅再次复发,父母将她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儿童医院,要求使用大剂量氯胺酮治疗。但医院认为不是CRPS,而是其母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精神病),玛雅是受到虐待而产生的疼痛幻觉。医院报警并提请“家庭法院”剥夺了其母的监护权,将玛雅强制留在医院内接受物理治疗。几个月申冤无果的母亲自杀身亡,玛雅才被允许回家。2018年玛雅一家起诉医院误诊,但当地法院一直延期审判。2023年6月本片上映后引发公众关注,9月11日法院初审判医院败诉赔偿2.61亿美元,医院上诉中.....
四点五。虽说是纪录片但是感觉整部片子的立场还是蛮明显的。根据本片加上之前的一些了解,不得不感慨几件事情,一是那边真的保障系统非常完善导致资源过剩到可以矫枉过正,也可以说可以看得出现有的体系相对于倾向去重视哪一个方面。第二东西的对比,对面已经矫枉过正了,我们现在基本还是处于不矫正的状态,保障的缺失以及糟粕文化观点的根深蒂固让和稀泥以及家务事这种名词一再蔓延,一些需要非常重视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片子描述的案件令人唏嘘,母亲最后被击崩溃父亲才能得到孩子,而在中间一些医生还有社工还是从心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宁可误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利用一些极左的思维捆绑灰色地带的利益链。影片的最后也是,每个人都在甩锅,觉得自己做了自己领域正确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不根据实际情况,正正得负。
许多年前,看过蒋雯丽演的《刮痧》,中医治疗孩子,导致孩子被美国儿童福利机构强迫孩子与父母隔离。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法律体制和儿童保护机制,更加变本加厉,甚至有点变态。
保护儿童,从国家责任转换到私人企业,必定产生利益和腐败。医院顽固不化,自己三脚猫的功夫,诊断不出来疾病原因,就把责任推给父母,谎称父母编造孩子的病情,过度治疗。法官缺乏人情味,不顾孩子的心声、专家医生的意见,盲目信任儿童福利机构和医院。整个体制,从司法到医院、社工,都是穿一条裤子,颇有点官官相护的味道。医生冷血,逼死母亲,也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为自己掩护,好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法官则已自由心证衡量证据为自己的冷血辩护。
这个制度,到底是保护孩子,还是在摧毁无数爱子心切的家庭?
昨天在洋抖刷到最终的verdict才决定来看这部纪录片,结果没想到从片中一直陆陆续续哭到片尾,片尾导演还给了观众一记温柔的重拳:先是一段Beata生前的蒙太奇,再把Beata的声音和Maya给她读信的环节穿插剪辑在了一起,仿佛是她在天堂跟Maya说话一样(怎么打着字又哭了)。Kyle虽然镜头不多也不怎么说话,但是不要忘了他亲眼看到了妈妈上吊的样子。最终判决出来之后,这两个孩子都无法抑制住地大哭,可是他们的妈妈因为莫须有的指控再也回不来了。片尾还有上百个家庭遭遇过这样的事情,有父亲在牢狱里坐了二十多年牢!太生气太生气了!BTW,最终判决是医院guilty!!!”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pretend I’m there.”
分两天看的结果就是流两次泪。在没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完全想不到带孩子去医院一趟竟有立马被关起来的风险,只是怀疑父母虐待就进行监禁,难道不违反疑罪从无吗?另一方面也在想,我们其实是处于上帝视角的,当我们作为一个当局者时,该如何去判断这到底是真虐待还是假虐待,会不会也和医院里的人一样,即使孩子自己说未受到虐待,也会心存偏见的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究竟该如何客观的去得出一个结论?但无论如何,现在这种随意且一刀切的体制给很多家庭带去了永久伤害,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感觉太无力,如果这部纪录片可以影响到美国系统的完善该多好。9月11日的案件审理日,我会关注着。最后,无论案件结果如何,希望贝亚特安息,好想告诉她,你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母亲。
挺好的纪录片,涉及的问题确实是我不太了解的。能够联系到很多事情。其实问题在于这起事件有确定的正确的一方和错误的一方么?如果有,那么这类事件呢?那位一直给史密斯医生写信的母亲得到了一个“答案”。问题在于,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确实受到虐待的孩子怎么办?如果有这种机制它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最困难的点在于我们无法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确实有人受虐待却依然深深的依恋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如果我们选择强有力的介入,类似纪录片的惨剧(事实上我认为即使这不是真的也是一部不错的影片)总会上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现行的制度,不管是美国还是别的国家的,不能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切忌只从一个确定合理的角度思考。
对美国的医疗系统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很商业化。商业化的背后就是利益至上,看到报销保险就有点通了, 一切的不合理背后都是利益。 儿童保护的社会体制如果把个人的力量和权利赋予的太多,就很容易过度保护而出现问题。纪录片拍的还是很好很真实的,很喜欢妈妈,很有力量而且很能干,可惜在女儿被控制和爸爸的反叛下选择自杀了,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她指望不上老公,知道这是唯一free女儿的方法。真被这个爸爸气死了,三观不行又懦弱,如果他坚持和妈妈站在一起我相信结果会不一样。 感觉这种事情维权最后很难,能让Netflix拍出纪录片来揭露反而更有力量。 2023.09.17 Netflix 维也纳飞撒丁岛的飞机
这个母亲得有多绝望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对抗现实……不知为何突然想到了之前国内因孩子在校园发生车祸,最后选择跳楼的那位母亲,逼死她们的其实不仅仅是舆论,还有她们无法撼动的权利体系。每一次抗争的失败,都会让她们更加怀疑自己、埋怨自己,更加懊恼,跌入更深的绝望深渊,当自己无法为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这种痛苦就像是时刻翻滚在碎木机里,不得喘息,不得安宁,不得解脱。题外话:玛雅真的好漂亮,看了那么多纪录片,这是我看到的几乎可以媲美电影明星的美貌与气质集于一身的小姑娘;还有那位天杀的莎丽史密斯医生,让我瞬间想起了《使女的故事》里的艾莉迪亚嬷嬷,面相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固执、凶狠和神经质。
一个母亲的牺牲以及无数破碎的家庭。罕见病患儿的父母被医院举报、被儿童保护机构指控“医疗虐待”,许多家庭因此被拆散。这个案件发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曾连续21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医院,并且在Newsweek 2023年度世界顶级医院排名中,排名世界第四。)这个世界怎么了?让我联想到专拍白人底层的Soft White Underbelly镜头下的成人电影演员露娜,因被生母和继父虐待和猥亵6岁进入寄养系统,辗转于各个寄养家庭反复被虐待,平均每半年就换一个寄养家庭……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儿童保护体系,社会的进步就在一个个玛雅和露娜之间发生,我只希望人们足够警醒,代价付出一次就够了。
十分钟的谈话就能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这种事情难道不需要second opinion或者监管系统吗?医院,社工,所谓的expert,法官,在悲剧发生之后一点都没检讨他们是否有错,程序是否需要改进,却互相甩锅,都说自己做了对的事情,这种顶着专家的头衔的自大和冷血太令人心寒。更可怕的是这种事情不止发生一次,有父母甚至为此无辜坐牢三十年。
最后Maya读信那段看得太难受了,能回应她的爱的只有过去的母亲。希望两个月后他们能等到justice for Beata so that the devastated family can mov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