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苏珊‧桑塔格 开场八分钟的推轨镜头,已道出此片的史诗气魄。牛群从牛棚涌出,摄影机隔着一列破旧的农居追踪,有趣的是牠们一路盲目前冲,一路还试图交配。塔可夫斯基式的画面,却是教人屏息的典型塔尔风格,妙笔一挥预告一个集体农场如何走向灭亡。故事始于传闻已死的骗子重临村子,他要骗走农场收入 ,却给村民认定是大救星。接着上演一个悲剧,然后是一个讽刺故事。全片十二章的结构正如 Krashnahorkai 的原著,启发自六步踏前、六步退后的探戈舞,不同视角有时重复同一剧情。农场最终的命运暗喻九十年代初共产主义的破产,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命运的观照。 全片最精彩两段,一是担当叙事者的医生偷偷记录村民活动,他蹒跚买醉的跟镜,成为最感人的观影存在体验。另一段女孩虐猫,亦写下影史上有数的伤感时刻。没有故弄玄虚,一种交代故事的坦率,让演员在真实时间存在,让观众随他们的情态同步呼吸,个中有导演对电影最大的深情与敬意。七个半小时的每个镜头,个个都是不朽──没有想当然的静止,而是自有一种有机的内在节奏。像小津和德莱叶,塔尔深谙长镜头的真谛。这是必须去经历的,一生难逢的观影经验。
《撒旦探戈》下载观后评论: 一直畏惧片长缺乏勇气打开它。配合着断断续续读原著小说,断断续续走马观花地也算过了一遍电影。期间无数次走神,思考其他,以及刷手机...惭愧承认我就是那非看完不可又完全看不进去的人。不得不说,相比于其他小说改编影视,这片的还原度真的挺高,忠诚于原作。帮助我具象化画面化了一些阅读中较难想象的部分,也梳理了一些因走神或者理解力不够而没读明白的地方,当然也不是说片子丝毫没删改或者改的都是好的。节奏真的太缓慢了,但氛围的还原度也是真高。太潮湿太泥泞黏腻混乱昏暗了。天气似乎比都灵之马里还坏。在连续高温无雨的今夏,拜托来场撒旦探戈里一样淅淅沥沥绵绵不绝的雨吧!很多处有老塔乡愁的感觉。许多评论说有政治隐喻,分析挺有道理,94年的电影确实可能隐喻九十年代初共产主义破产,小说据说是83年写,很难说已隐喻剧变了吧。
2022.8.21 BAM 五星送给孩子自杀那一篇章,精妙绝伦,没有任何废笔,拉长的长镜头使得最后绝望而又平静的诀别更加触目惊心。第一次体验了影院观影7 小时。节奏真得慢,反复的长镜头,联想到朋友说过得导演故意制造了这种枯燥乏味的镜头语言,让观众在烦闷中更加真切得感受到主人公们贫乏无望的生活。最喜欢孩子和医生的两个篇章。前六章每一个故事互相勾连,很有巧思,就像我们总无意识得出现在他人的世界里。群魔乱舞的小酒吧,趴在窗台上的孩子那双绝望的眼睛;受害者很难通过施害于更弱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虐待猫咪只是让她最后成为赴死路上的同伴而已,可是那可怜的孩子直至最后还将那僵死尸体抱在怀里。人的生命有时候比我们想象得要脆弱,例如孩子;有时候又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大,例如医生——无数次我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我感觉自己成为导演的实验品,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稀薄空气的罩子里,看到后面就喘不上气。尽管如此,看完后仍让我回想思考了解这个故事、他的背景、匈牙利这个国家、还有导演想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故事其实并不复杂,通过不同的视角,长镜头反反复复的运用,人物缓慢的运行,讲诉同一个故事。时间慢却不可逆,你对它丝毫没有办法。这一群村子里面的人像及了我认知中的村庄,不知道是匈牙利和中国习性相似,还是愚昧和纯朴并存在每个村庄。电影里几乎都在下雨,是泥泞路上的雨,那雨并不会让人感到清除污垢,而是让人觉得世界因此更加混浊。打破固有的生活,与腐朽做告别真的好难,就如探戈一样向前迈一步,又后退两步。小女孩的虐猫与死亡是电影最震撼的一幕,清醒的人选择欺负更弱的和结束自己,换得世界的平和。警长和骗子的话都振聋发聩,值得回味。
如果开场9分多钟的长镜头你看进去了,那么恭喜你,接下来的7个多小时将会是一种非常享受和珍贵的观影体验。塔尔的镜头会让你忘记时间和长镜头,沉浸在一个阴雨连连、道路泥泞,穷困肮脏的小镇上无法自拔。黑白镜头极简又复杂,两者的把控和融合真的再次觉得导演就是需要天赋的职业。在《都灵之马》里是刮不完的风,在《撒旦探戈》里是下不完的雨。两者的环境长期生存下去真的会怀疑人生,心生绝望。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依赖酒精的“催眠”和麻痹,来抵御生活的虚无。拒绝那令人清醒失眠的咖啡。两部的结局都是被黑暗吞噬,时间战胜了一切,没留一丝光!你看人们没有工作,找到工作生活会越来越好吗?两个除了烦恼就是工作的职员离开办公室也依然不会觉得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活着就是活着,工作也就是一份工作,今天也没过的更好,仅此而已。
七个半小时的折磨,亲眼目睹人类堕落的痛苦循环。夸张的缓慢感带着一种对于生活的解构,一切构成生活的结构在静止的时间当中被陌生化。日常的东西脱离掌控,冗长的镜头似乎将我悬搁了。在腐败中懒散,已经远离了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期待的奇迹从未出现。他们数十年来生活在这死气沉沉让人绝望的集体农庄里,已无任何生之乐趣。虽然河底下有着汹涌的暗流,但也翻不起任何的浪花。几十年农庄内的生活,也让他们失去了自信心与判断力,也失去了勇气与激情,只会唯唯诺诺地生活。不曾想过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深知像这样的农庄一定会完蛋,但谁也不敢贸然地抛弃它,甚而反抗它。只是在这种腐朽的体制下叹着气。在一个沉闷的体制下生活得太久,你的一切都会被它所同化,最后你也会成为这种腐朽体制的殉葬品。
离撒旦最远的是尸体。他们活着,逃不出回旋的舞步。在名为永恒的舞步里,他们束手无策。他们、白蛾,原地打转、甬长的、包裹着、等待。黎明从地平线上挣脱出来,同地平线一道呼吸的他们感到有什么正在下坠。塌陷的探戈:窥视、编织,与出走一样、活着的出路,比所有叫他们上瘾的偷情与暴力更接近光源的出路。信仰与享乐混为一谈,谎言、还是酒精,哪剂药更昂贵?值得金子的价格?于是他们向上,升上天空开拓出金子一样的命!跟随引路的白色迷雾,那他们称作天使的鼠药。屋外雨还在下着,风声穿过树林,牛羊的嚎叫拉长了。屋里灯也还亮着,停不下的探戈,把那些坠入的揽起,和手风琴一起打着节拍。一滴,雨水、舞步、嗒嗒,嗒…嘶、气泡,这啤酒爽炸了!老子喝饱了可去他的,还有什么比这鬼地方更像天堂
意外的完全没有睡着 淅淅沥沥 无伞无雨衣 一切都被浸泡着 雨水美得窒息寒冷 影院空调冻死人的immersive experience 鸡皮疙瘩出自哪里无从判断远方的钟声 清脆的马蹄 影院里座椅此起彼伏的吱呀去时暴风垃圾 回时暴雨泥泞 渐远渐近 镜头里的空间嵌套 废弃城墙旁边 招风耳水滴下巴的孩子和僵硬的小猫 最后一章 随着画面转向荒野 白色比例增多 一号厅的拱被照亮 突然打破现实世界和画中世界 八小时的黑白里泛出神圣诡异的红光 又逐渐褪去 褪到漆黑 20220821 BAM
专制高压下,每个个体出于生存的目的彼此算计做利益最大化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导演大爷如果读了红朝伤痕文学就会发现:匈牙利的内斗氛围以及后果弱爆了。导演有把人比作猪狗的嫌疑,这样做也无可指责,唯一的疑问是:活得如猪狗的人相互算计内斗90分钟真的无法表达出来?长时段的电影并非不可接受哪怕如列车一样长,但是他也应当如列车一样:每个车厢有每个车厢的精彩,简单的主题做出枯燥冗长的表达真有特殊的效果?严重存疑中。
从晚上看到早上(22:20-6:50),长镜头看得太舒服了,完全不觉得闷,所有的停顿都极有韵味,旁白和留白都恰到好处,构图和叙事配合得特别出彩,前半部分分视角叙述,所有人汇聚在破败小酒馆的醉酒探戈夜,以女孩之死和蜘蛛袭击暗示所有人的悲剧。女孩虐猫,女孩同时也被世人无视、虐待,世间众生互相践踏。短短的几天几夜就可以概述世人一生,“梦在还没做的时候就碎了”,最后医生封上窗户,不愿再看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
这是一次诅咒般的观影。Prince Charles Cinema的屏幕要微仰着脑袋才能看见,近来看得我颈椎犯难。今天又弯了七个半小时脖子,外加昨晚没有睡好的缘故,整个过程(尤其后半程)恍若被一片阴霪所笼罩,令人困倦,晕眩。更可怕的是这场灾难竟未随影片的落幕而告终,望向别处的我再无法像从前那样理所当然地观看,目之所及有且只有一支不容剪辑的长镜,六步向前、一眨眼、再六步向后,至死方休。
4/9/22 Prince Charles Cinema 4K 七个半小时的观影酷刑,天衣无缝的闭环,镜头拉扯着时间,如蜘蛛一般吐出如丝一般的时间,将一切货物缠绕其中 … Hell is murky! 地狱并非烈焰焚天,地狱阴雨绵绵,满地泥泞。除了绝望还是绝望。A viewing that changes all viewing. p.s 猫猫还好吗??
如阴魂不散的撒旦般无处不在的腐朽与绝望、如循环重复的探戈舞步一般封闭的结构与境况与几乎出神入化的长镜头一起了组成这七个小时,影像的时间汇入了现实的时间,延宕、深入、静默、悬停,潮湿的雨与酒,破败的街道与房屋,深陷泥泞的人与生活,新生活的许诺终迎来丧钟铮鸣,很难想象比这更有力或更无力的影像。
如果一堆长镜头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里人生活的空洞,无味和糜烂,那么恭喜贝拉塔尔,他做的非常成功,他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堕落和我闲得蛋疼。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了,后面缓了好久才好。对于电影本身我不想评价,这五颗星送给能看完电影还活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