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后,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各方敌人的武装干涉。英、日、土耳其等国利用俄国地主、富农阶级扼杀苏维埃政权的本性,在粮食问题上大做文章。同时,国内的白俄势力用能想到的所有手段剌杀列宁,打入敌人内部的马特维耶夫将敌人刺杀列宁的消息转告瓦西里,但由于布哈林的阻挠,列宁还是在工厂演讲结束后,被女特务卡普兰枪击伤害。此时,严重的饥荒笼罩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而俄国的人民则担心着自己受伤的领袖。高尔基来到列宁的床前,他为不久前自己与列宁讨论是否对敌人要仁慈的问题感到内疚。克里姆林宫广场日夜站满了了解列宁病情的群众,当列宁的病情通报传到工人的耳朵里“列宁己经不发烧了”“乌拉”!的喊声震响天边......
《列宁在一九一八》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巩固政权,比夺取政权的《列宁在十月》要好
故事时刻牵动人心;理论(结合实际剧情)也能说服人;人物特点鲜明,列宁、瓦西里、高尔基、捷尔任斯基……
(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真相,仅仅谈电影中的剧情)
潜入敌营的契卡好同志拼死换来情报逃离敌营却被内奸害死;布哈林用错误位置欺骗去保护列宁的瓦西里。
出卖同志的叛徒真的恶心令人气愤,真相到死没有传达出去,很让你难受。
列宁被刺杀时真的心碎
刚刚康复就去工作很让人动容
一些有意思的点
1. 列宁和高尔基对话,搞高尔基心态
2. 列宁可爱捏,病刚好撒谎,和医生斗智斗勇藏书
3. 小心翼翼的斯大林怕打扰列宁,小女孩超大声警告“不要大声说话”吵醒了列宁
一个硬伤
军事局势没讲明白!像是斯大林让撤退的红军突然反攻大捷,好消息救活了列宁。马屁反更像在黑斯大林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1884537.jpg)
斯大林粉碎托洛茨基的叛变计划,敌人企图刺杀列宁、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和乌里茨基(影片将乌里茨基之死嫁祸布哈林)的阴谋,列宁批判布哈林,列宁在病床上欲托付后事给斯大林,斯大林指挥着苏联红军击败白军,列宁和斯大林拥抱在一起,都是子虚乌有。瓦西里是虚构的,演员基其在拍摄中被清洗,影片临场换将。
三十年代,斯大林通过大清洗运动,将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见证人,特别是自己的主要政敌基本消灭殆尽后,他决定动用文艺手段,重新书写党史和革命史,特别强调以他为核心来书写新的历史,以突出他个人的重要贡献。《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十月》中的斯大林比《1918》中的帅气,前者儒雅温和端正挺拔,后者有健壮骁勇感所以更受斯本人偏爱吧。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9769659.jpg)
影响中国大陆整整一代人的经典之作。
映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孩子玩耍时从高处跃下,总会大喊一声:“瓦西里!”;从拥挤场合离开时,中国观众又会风趣地引用影片里的台词:“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我个人认为还是这一句最好:“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史楚金饰演的列宁形象,既有革命领袖的激情风范和洒脱气度,又在生活中表现出常人共有的憨态可掬。这也为后世拍摄领袖人物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塑造一些无伤大雅、不关乎人格品质、能够体现人物日常生活侧面的小缺点小毛病,以便展现大人物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因此,史楚金的列宁形象也成为了银幕经典。
下一任列宁特型演员,我推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doge]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2544525.jpg)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地图暗示四年受敌的新生政权,明显的明暗交界暗示着威胁的存在。列和高的辩论是影片的核心主题:对待敌人应该宽容还是严厉。列接见的客人依次是小女孩、富农、士兵,分别代表人民、阶级敌人、军队。他的态度是对待人民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像寒冬般冷酷。列被刺杀直接说明对待敌人必须斩草除根,否则就会被残忍暗算。人民力量也开始变成个人崇拜,列宁成了g命的符号。演讲镜头构图明显高于群众,人民和军队冲锋都是为了列。明显的政治倾向:托成了叛徒,斯是革命战士和指定继承人。托的决定导致节节败退,而斯的决定赢下关键战役。斯和列在房间谈话暗示着领导权的继承,而突然出现的小女孩暗示他们是人民的慈父。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4391729.jpg)
配音独具风味,十分接地气,配出了亲切感。电影细节很充盈,将列宁亲切,幽默,受人爱戴的形象充分刻画出来。
那是怀揣崇高理想的人们,为后代的幸福奋斗,他们甘愿受苦,这样的无私无时无刻不让人动容…
最后列宁和斯大林的对话让我不由深深惭愧,他们为下一代人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们绝不会妒忌。
我过去抱有的想法往往是过好这一辈子,死后任凭洪水滔天,何况在这样消沉的年月,面临着种种困难,“说不出的悲哀”是会有的,可如何去改变这悲哀呢?如高君宇同志所说:一切的不满意将由你自己的力量破碎了!过渡的我们,很容易彷徨了,像失业者踯躅在道旁的无所归依了。但我们只是往前抢着走罢,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罢!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3434136.jpg)
补.TA曾代表着广大无铲者,理想那么伟大:反抗暴虐,粉碎压迫,通过铁血暴力的专政手段巩固自己,将自己的私欲灌注进伟大幻景之中,后来TA成为一个强大的巨人,无人能敌,接着就遭受到了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灾难,身上千疮百孔,慢慢的,谁能料到,TA已不再是TA了,TA逐渐变成了恶霸,或许TA本身就是一个恶霸,不过被那伟大的幻景所粉饰,现在变本加厉,TA同另一个恶霸对立,TA忘记了曾经的血与泪,后来TA一步步腐烂掉,浑身长满了蛆虫,这个“牢不可破”的TA已再没有一块新鲜的地方,直到那一年,那一天,红旗降下,TA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终结。“诞生于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毁灭于人类最低劣的欲望”。
![列宁在一九一八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1006160448701948.jpg)
这部电影和《列宁在十月》一样,是最经典的译制片之一,影响了过去50年的中国观众,我甚至在电影一开始就想起来郭德纲唱的「十月革命刚成功,国库紧张粮食空,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命瓦西里去nèng粮食」。由于本片完成于大清洗之后的苏联,剧情和史实难免分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斯大林的宣传效果,但在更长的历史时期也让如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更嘲笑电影中的刻意植入。不过,在列宁和斯大林同框发送电报的情节里,列宁说「社会主义的革命他是永远不可征服的」,说的我热血澎湃。2024年7月b站观影
①即便苏维埃已建立新的政权,并且鼓励无产阶级夺取富农土地,但粮食仍旧是一大问题。富农霸占粮食不惜进行武力对抗,好在瓦西里同志最后运来90节车厢的粮解决了饥饿危机。
②革命军在反革命资产组织中安插契卡此类卧底情报组织是政治阴谋一大普遍手段,但可惜的是革命军中有像布哈林这样的立场动摇者以及叛党者,布哈林的拖延时间是列宁被刺杀成功的一大主要因素。
③反革命资产组织派刺客刺杀列宁,列宁中枪后情况一度危险,后来有所好转,但还是在六年后离世。此次枪击对列宁的健康状况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十月革命以后维持政权阶段 城市饥荒 富农反对交粮 察里津战役 列宁塑造比列宁在十月更好 加上了十月革命没来得及拍的演讲 带小孩煮牛奶两处写得好演的也好 把普通人形象立住了 大林继续疯狂刷存在感 把政敌统统黑了一遍 斯维尔德洛夫和捷司机帅的发疯 想被他枪毙 (捷司机真的是最适合干秘密警察的人 勤劳正直黑白分明 从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反革命 身体还差瘦骨嶙峋面带病容 脸上却有着相反机警而严厉的眼神 圣光溢出了)
“同志们,要维持一个政权,比夺取它还要难。我们的革命正在前进,正在发展和成长,可是我们的斗争也是正在发展着和成长着…被人民意志所判决的叛徒们,一定要无情地消灭他们。我们让资产阶级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还要忍耐,大家应当守住自己的岗位。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同志们,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阶级在灭亡,它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亡后尸首可以抬出去,但是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一下子把它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它把毒气传染给我们大家,它在发散着臭气……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讲了一个“对待敌人要先寒冬般残忍”的故事,背后的无产阶级铁血专政逻辑无疑是为斯大林的大清洗站台和提供理论价值。你看列宁都因为这个死了吧?电影里歌颂的列宁亦或是隐去的托洛茨基,无疑都是斯大林的工具人……最后还来一个临终托付戏码……列宁晚年跟斯大林关系之恶举世皆知,所以这个电影本身也是历史记忆消除/篡改工程的一部分。全片最高亮的或许也是很多中老年人记得的开片瓦西里的那句:面包会有的,粮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