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中海热 马哈·哈吉
40岁的抑郁症患者瓦利德与他的妻儿一起生活在海法,梦想从事写作的职业。当瓦利德与新邻居——一个住在他公寓楼里、负债累累的三流骗子成为朋友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40岁的抑郁症患者瓦利德与他的妻儿一起生活在海法,梦想从事写作的职业。当瓦利德与新邻居——一个住在他公寓楼里、负债累累的三流骗子成为朋友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两人逐渐变得形影不离,但他们对这份友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马哈·哈吉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最佳编剧马哈·哈吉
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世界)马哈·哈吉
《地中海热》下载观后评论:
喜欢看严肃探讨自杀的电影,毕竟自杀是唯一的哲学问题嘛(笑)。开头第一场戏会是什么意思呢……跟全剧都没什么关系,细想起来很unsettling。我个人觉得这个主角不太抑郁,他太functioning了,抑郁症患者在病灶作用下脑子一般没他这么好使(吧),就只有起床困难和不喜欢跟人相处这两点比较relatable。他看上去更像一个sociopath,看到结尾觉得他怕不是又要做什么坏事了。另外panic attack是不会attack到一半停下来晕过去的……有点出戏了。影后谈提问了导演,怎么解决的投资人都觉得结尾太黑暗了这个问题,导演说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才筹到钱,我很佩服。
结构故事本身,大于内容实质。从以寻找写作灵感的目的,接近你,认识黑帮,其实质上,是想聘请职业杀手,最终袒露,「我想杀掉的其实是我自己」。地中海热,是一种疾病。影片元素设定的巧思,很绝。比如,外来者,抑郁症,作家身份,等等。当一个男人决定去寻死,另一个男人渐渐感同身受了他,并最终“成就”了他。细节铺垫上,没有突兀支出。影调舒缓,也足够渐渐压抑。“寻死片”,前有欧容探讨欧洲安乐死法争议的影片《一切顺利》,后有《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改编的最新影片《隐蔽中年》。 切入的视角虽各不相同,但对死亡意义的探讨,没有走偏。PS:地中海,热。跟许嵩那首,墨尔本,晴。有异曲同工哇~
关于友谊、阴谋和巴勒斯坦的故事。两个生活在以色列海法的阿拉伯男人,性格迥异,却在因缘际会间产生奇妙交集。作为对方生活的闯入者,二人局促张皇的相处经历使情节横生谐趣,充满张力。然而地缘冲突和个人困境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故事主线是相互支持,相互治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问题解决之可能,但偏冷偏暗的色调和大量线条贯穿头部的构图又寓示着不安。全片营造的政治性抑郁的氛围没有导向某个反抗或是逃避的主题,反而是为反转服务,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多。
一个叫瓦利德的抑郁症兼没写出书的作家小胖子决定去死,本来不受待见的邻居因为手艺活儿得到了他的重视,结果一番扰攘之后,邻居死了他没死,又有了新的邻居,当听说新邻居是麻醉师的时候小胖子露出了笑容。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小故事,但这发生在海法,电视新闻画面充满了爆炸和抗议,被占领后换过了街道的名字,医院表格中的宗教信仰一栏像是一种歧视,儿子因为巴勒斯坦的首都在哪里而被怀疑得上了地中海热。如果说樱桃的滋味是一次超越,这只是一场谐趣。
可能又名“一个叫瓦利德的男人决定去死”,是一部举重若轻、戏谑而严肃去讨论抑郁症和自杀的故事,独特的背景地又让男主带着天然的身份认同危机。开头有点故弄玄虚,中间稍显无聊但确实很好笑,到第二次打猎的枪声响过之后,悲剧感陡然升起,结尾之际命运之锤又若无其事地落下,仿佛就刚讲了个笑话而已。总之,男人之间的友谊真奇怪,以及抑郁症可能表现出任何形态,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两次在黑黢黢的镜头后紧接窗外的景色,被强光刺到的生理不适令我突然get到了抑郁症患者对于鲜艳明媚的外部世界的恐惧与抵触。个人觉得Waleed已经肉眼可见地好起来了,即使他不愿承认,宏大的政治性抑郁就应该被日益丰富的细小的生活乐趣挤占。求死成为一种惯性,转变需要时间。回想起在海法交流的日子,已经是十年前了,那会儿啥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
一栋楼的故事,本身很容易出彩,如埃及的《雅各布大厦》和南尼莫瑞蒂的《三层楼上》。而这部以色列的”抑郁症患者决定去死”,跳脱了海法舒适海景房公寓的空间,通过对话,将政治空间延展到被占领和更名的巴勒斯坦命运。从以色列阿拉伯人视角发散开,展现少数群体的中产生活,在满足地域猎奇心后,还是带出一个普适性的忧伤故事。
悬崖上有跳下去自杀的驴,车行里有幽闭恐惧的人,今天天气真好,不知道是该喝茶还是上吊。懦夫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惧怕活着。每周二不上地理课的儿子似乎得了地中海热,只因地理老师关于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首都的定义。占领后街道名字都会更换,历史和宗教遗留的死结,活人只能用疾病来医治。
2023.2.27@金鸡百花影展 // 这个片长、这个故事、这些民族认同与社会动荡带来的历史抑郁,着实不该让人昏昏欲睡才对,但怎么就给人一种拖沓感呢…开头妈妈死的部分回想起来记忆模糊,有点不记得是谁推的了…片尾新邻居的职业是麻醉师,其实有点俗套了,不如让他是另一位小说家。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一种关注最佳编剧。父亲的政治性抑郁与儿子的政治性胃疼,政治梗都很精彩。主线情节其实可以和《樱桃的滋味》放一起来对比着看,也算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经典双主角搭配。写得倒是很巧妙,不过结尾真的有点崩了……
5.26 Salle Debussy 两个绝望的男人因相互信任而引发的悲剧。前半段平缓的政治化叙事让人想到《安纳托利亚往事》,后半段的反转令人感到投入而又疏离。总体还是奇奇怪怪的感觉,声音处理非常有特色。巴勒斯坦人真的都是那样洗车的吗?
有趣,故事很有张力,剧本写得很扎实,这是今天看的第四场,但也不觉得累。有些段落很诙谐。作家想过更社会化的邻居的生活,但作家还有他放不下的观念,所以再怎么为了什么目的去接近邻居,他也过不上邻居的生活。对照过来就是对宗教和文化矛盾的诠释。
对functioning depression描写得还蛮好的 才知道haifa近年有巴勒斯坦文化复兴运动…以及发现我竟然不知道巴/以人的语言情况(上次在twi看到Linzen问餐厅里一个阿拉伯语是不是写错了还在想他怎么会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