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马尔法院,年轻的小说家拉玛出席了对劳伦斯·科利的审判。劳伦斯被指控谋杀自己15个月大的女儿,把她遗弃在法国北部海滩上任由潮水上涨而死亡。随着审判的进行,被告的自白和证人的证词动摇了拉玛最初的判断,与此同时,屏幕前的观者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评断。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爱丽丝·迪欧普
第3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爱丽丝·迪欧普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提名)古斯拉姬·马兰达
《圣奥梅尔》下载观后评论: 6/10。开场是一个身处黑暗之中的女人,她抱着婴孩走向海浪拍岸的声音之地,海滩的噩梦延伸到了惊醒的角色身上:拉玛被身旁的男子叫醒,告诉她在睡梦中为母亲哭泣;课堂上拉玛阅读[广岛之恋],她旁观溺婴案审判的后续行为表明,她有必要和杜拉斯一样去审视那些被男性律法判定为叛国/有罪的女人,当她决定报道一个谋杀自己混血孩子的母亲时,拉玛也已经怀上了一个混血儿,她把自身的移民经历、对非洲母亲和美狄亚的幻想投射到被告上。劳伦斯沉默状态下躁动不安的表情贯穿了法庭戏,她选择了哲学系、成为一个老白男的情妇以获得拿到学位的条件,但她的教授告诉她论文最好写一些她能理解的非洲裔文本,最难以置信的是她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女性,却声称她被巫术操纵,这构成了殖民地/女性思维对法国司法系统的挑战:她像美狄亚一样扼杀了强加于她身体里的诅咒。
克莱尔·德尼:这是一部关于母性的电影。这些女人都与生活有着如此坚固的联结,她们比男人更强大,那些故事里的男人总是有点虚弱,女人将自己的命运强加在他们身上,告诉他们生在这里,死也在这里,不要有太多的梦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把她们的孩子扔在海滩上,但像是做这种事情的选择——仅仅属于女人。女人给予生命,同时也能给予死亡。这个女人像一位古代的女神,她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思考成为母亲以及成为女人意味着什么,她说:“事情已经发生,我不必解释,这就是我想说的。”法庭上的那个女人,她不想为自己辩解,但又不完全如此,对她而言,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有关她的事实很简单,但她是一个谜,而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谜,就好像接受我们自己生命的迷一样。在电影里,电影中阐释的魔力迫使我们忘掉评判,然后去感受我们的内在。
所指切入口在于“西方性”之外的“不可说”(由维之名引发),其下连接非裔-白人,母亲-社会,私人记忆-公共行为,法庭推理-心理感知,事实判定(事实法)-价值判断(陪审团)等交叉疑难;而“可说”的西方性,和外显的父性-理性直接相连,在这之下碎片化的内化的私人记忆则是被忽视的牺牲品,便创造出母亲这一社会符号和私人身份的人性-非人性-兽性之混乱纠缠。维氏“不可说”亦有为艺术正名形而上力量之义,联通的是主客观两位女主的私人性和“通灵”,身为母亲、女性受制于那种更深维度的不可说(最后女律师亦是通过非法律语言撬动陪审团),而基于科学语言-事实语言-法律语言的“可说”,最终经由强调过曝属性的正面镜头特写(电影语言)化作一种逼仄局限的拷问,掩盖隐秘的伤害和生命之无法承受的负担,阻挡更深层次的被看见
4.5 在圍繞律法、證人與陳詞的庭審(舞台)上「反概念」。難以言明的感覺藉由兇手前後矛盾的自辯傳遞到既是作家,又是旁聽者的女主角內心,進而瀰漫至法庭所代表的公共(封閉)場域。堅固的框架壁壘,不容駁斥的法理概念逐漸被不著邊際的私人思緒和記憶所稀釋和消解,一如女主由僵硬到鬆弛的身體。固定鏡頭下的面孔與質詢不僅未能釐清案件的全貌,反而造成象徵「不可知」的混沌深淵。然而這不意味一切都是無法捉摸的,感覺的交互運動是真實的、有重量的,並與旁聽席,與銀幕外觀眾的具身經驗相通。引用杜拉斯和帕索里尼,正因他們能從不完整且(部份)虛構的歷史事件或傳說之中,獲取游離於正典記述以外,觀照現實的強烈感覺與力量,讓被排擠遺忘,甚或羞於啟齒的不可見得以顯現自身。觀者的眼淚(情感身體的回歸)推翻了刑法概念的「霸權」。
固定长镜头下的人物面部特写充斥了80%的电影时长,可惜很难从演员被放大的表情中捕捉触摸到其情绪。一部以台词驱动的电影,我却不小心看了西班牙语译制版。可以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主旨,女性主义(片尾将女性与奇美拉等同的speech让人直面真实的女性困境)、种族主义与移民(为什么一名黑人女性来到巴黎攻读哲学博士却不研究与她的文化相联结的课题而是对维特根斯坦感兴趣?一种identity as a password式的提问)等,庭审戏出镜人员的性别、种族构成都经过精心设计,导演采用了一种纪录片但又风格化的方式来拍摄这部野心勃勃的影片(也的确在国际电影节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片子太沉闷,断断续续的入戏出戏让观影体验实在算不上好。#FestivalAlEste @Cineplanet Alcazar
虽然看的时候很痛苦,但还是要承认文本很好,从创作班底到影片呈现都透着一股过浓的高知气息,戏剧调度式的庭审戏,诗歌一般的证词,中间又穿插了女主的文学线,以及另一位女主呼应的美狄亚文本,这顿引经据典也带出了文本层面的第一重矛盾,即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与高知分子身份的矛盾,进而编导又把主题落在了即使拥有高知身份但也无法摆脱女性困境的影片议题。《美狄亚》的文本是对父权社会最彻底的反击,将被父权夺取的子宫诞下的孩子杀死,以此作为向失位的“父”复仇的最终手段,编导将女孩的情人定为一个老白男,已经把这层意味拉满。但还是不得不说,将形式的“水分”、叙事的“汁液”完全抽净,只剩下最干瘪的人物碰撞,布列松式的长镜头特写以及非裔神秘主义的闪烁,电影本身还是太难看了。
“我们女人,我们都是嵌合体,我们的身体里带着我们母亲的痕迹,还有女儿的痕迹,而女儿又会带着我们的痕迹,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链条。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女人,都是怪物”,这个观点的表达其实很精确,但如果前面那些干瘪的大段庭审现场,都只是为了由辩护律师引出这个论点,至少在剧作方面是不那么成功的。如辩护律师所说,孤独的处在“隐形”状态的柯莉利用巫术建立某种防御机制,那次庭审的眼神交流,与柯莉母亲的交谈,甚至拉玛的崩溃与痛苦,两个女性间的联结呼之欲出,这个剧本其实想到了《坡道上的家》。如果抛去法理来看这个案件,情理上的动机又在前面冗长又乏味的铺垫中变得意义不明,阿卡贝拉的配乐很好听。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据说台词多数都是真实的庭审记录,导演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展示了庭审,使得视听非常的乏味。再加上被告的证词前后矛盾,更让人莫名其妙。而另一个角色,只是作为观众旁听了这场庭审,她与被告没有交集。当然了,很努力地看到最后,还是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产后抑郁的悲剧,旁听庭审的女士因为自己母亲曾经抑郁影响了自己,让自己没有勇气当母亲。而被告则因为抑郁产生幻觉,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个悲惨的故事如果不用这么晦涩的方式表达,一定会引起更多共情。原来法国庭审更注重作案动机的探寻,而不是展示证据。
"we women are all chimeras, we carry within us the traces of our mothers and of our daughters, who in turn will carry ours, it is a never ending chain. in a way, us women are all monsters, but we are terribly human monsters."
拍得好棒,最后那一下真的被感动到了,与帕索里尼《美狄亚》来了一次时空对话,因意外诞生的孩子将由谁来决定她的生死,对标前年金狮《正发生》恰好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女性生育问题。事无巨细的庭审过程几乎完整还原了男性婚外恋过程中的得与失、女性作为第三者的被动地位;经由双方的各执一词,法庭上最能主持公义的法律条文在这时失灵,出于一种对同性的理解,她淡化了对种族和性别的偏见,道出了最有力量的道德与身体的关系;而同处于这一孕妇焦虑中的作家,也在最后得到了身体和心灵的解放。
片头带领观众看lecture的画中画很妙,结尾视听语言玩的很妙,从理性的进入到感性的离开,好开头好结尾这个片子分低不了。部分对镜说话和演员状态有种老电影庭审片的感觉(讲究的给观众留几个气口,切镜头的点抓的都很准)自然光线(墙上会有演员运动留下但影子),语言惊悚(描述弑子时让我捂住眼睛不敢看字幕)。“我也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一直在看电影的时候无端联想到幻之光里的那句“他为什么要去死呢?” 一部五六年前在资料馆看的片子,在异国的资料馆中再次想起来,还挺有趣的
蔡明亮式拍摄,带来了一个黑人在贫困国家优秀,跳脱到法国,一个拥抱移民国家所遭遇的孤独,无助,被利用,被所谓的爱。聪明的女人抑郁,以至于有幻象,被审判,杀婴儿,让自己深陷监狱,也不愿女儿留在地球,受到怪物般的人类折磨。而旁听的作家共情的展现出女性的敏感和同性别的感觉。人类就是如此的荒诞,相互欺骗,相互喜欢,最终走向一个小故事的翻篇,而结束。或抹杀,或就此流失,而无人记得。第二天,又是新的悲剧和阳光,新的倦意和食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似乎什么都做不了
【8】蛮厉害的。这种厉害不是镜头,调度,剧本,而是戏文互映和台词奠定的。像是对帕索里尼的《美狄亚》的一次现代改写。镜头扫射和情感推进得当的结果,就是使得冗沉的法庭的审问变得舒缓和人物情感转变的层次感。放弃叙事和陈辩的机会,从“人之死”反扣到“人之生”的问题来。立足对了点“我觉得我没错,希望庭审能给我答案。”而展道德伦理审判,而最终归缪于哲学和精神状况的信仰和空白。因为什么不知道,所以才会有信仰,因为相信神,神才会指引这场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