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春同人志 Marta Karwowska
两名高中生一边探索和表达真实的自我,一边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紧密的关系《青春同人志电影网友评论》对亲密的表达我很喜欢,把一些传统糖水的元素拍得
两名高中生一边探索和表达真实的自我,一边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对亲密的表达我很喜欢,把一些传统糖水的元素拍得很动人,白天拒绝晚上淋着雨赴约强吻后问你不喜欢我吗,骑偷来的车一起吹风夜行,剪掉巨型广告海报的眼睛躲避警巡带回家贴在天花板,在party跳舞头互相绕转依偎,还有点到为止的床戏满足了我柏拉图的期待,托谢克问我可以吻你吗,利昂面对ptsd的害怕和逃跑,下意识的不勇敢反而真实,指甲真漂亮的call back与二人关系位置调转很过瘾。这些都太生动了,紧紧缠结人物性格,如果你愿意走近他们就能拥有深深代入的快乐,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身上。但似乎没看懂乐队部分的穿插逻辑。托谢克写作的线有点凌乱,到后面就突然无疾而终了。利昂和托谢克的矛盾化解是得益于另一个女生毫无前兆地突然告知,这种开挂式的情节推动让我难以接受,我更希望看到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彼此。
非典型的“明星与灰姑娘”幻想与现实交叉剪辑好可爱…居然被周围人对失去的讲述击中了,原来自我探索和确认也会成为对身边人的伤害,这会让ta们失去曾经的习以为常。“-我会想她的 -是的 你会想她的”
在找到自我认同前沉浸在痛苦里,而找到后的欣喜,以及希望身边的人都给予支持,是否属于过分关注自我、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可是人都是自私的…指责对方自私的人也并没有试图理解他的痛苦与喜悦。
对于非顺性别而言,在真正找到可以认同自我的生活方式前,依照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生活只会放大“不对劲”的感觉却无法言说。一般情况下,身边的人很难理解,也不会共同经历这个过程,同时也会失去曾经自认为的习惯和期待,所以往往“需要更多时间”…
或许我们都过分夸大了对完全的共情和互相理解与体谅的需求,所以才会这么容易伤心。
《青春同人志》这部影片虽然在剧情编排上显得有些俗套,但它所表达的性别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影片中对于尊重个体的性别表达和性取向包容的探讨,让人深思。社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需要更多的影片如《青春同人志》这样的作品,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包容个体的多样性,思考社会构建性别带给人们的影响。同时,也为性少数群体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展现自己的渠道和机会,例如跨性别者的性取向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它们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必过于担心合不合理。
关于多元性别的讨论 如果说性别是标签的话那确实应该有重新更改ID的选项 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更替的//但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去争取少数群体的利益还是太难了 或许首先要做的反倒是别的进而能让多元文化的认同来得更容易一些//“你美国电影看多了吧?”“只有美国电影才倡导尊重他人吗?”在网飞投拍的波兰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台词真有意思 要不说波兰电影总是政治意味深厚呢(。//p.s.:主演长得好可爱好青春好漂亮
让我理解了跨性别同性恋 之前在无耻之徒里 伊恩有过一任变性人男朋友。 当时还不是很能理解。没有失败的人 也没有错误的人 性别是一个社会结构 谁都有权利做自己。爸爸的转变让我很感动 从一开始的不接受 到为失去托西亚而伤心 到戴上彩虹手链明目张胆地支持 还开车带托谢克找回爱人 很感动了。男主也很帅 帅得不要不要的 也很猛 天不怕地不怕 干架说干就干。就是不理解那个女生为什么要网暴
刚看完只觉得各方面都一般般,主角比较帅
不过今天想到早期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时,那些生而喜欢同性的人又是怎么意识到我喜欢同性呢?突然又联想到主角在影中开头的表现,莫名的暴躁不安,再想到之前别人阐述其他观点的表达,关节不是关节,肌肉不是肌肉,那么对开头的主角来说就是,我不是我,马上把三分改成四分(这才明白关节不是关节,肌肉不是肌肉的含义,就是哪哪都不得劲,这滞后性我也是服了)
中文名应该译为《同人小说》才更准确。根据娜塔莉亚·奥辛斯卡(Natalia Osińska)的同名畅销书改编。后Skam时代的跨性别青春电影,虽有些狗血但也还颇为有趣,少了东亚电影那么明显的教育目的和苦大仇深。网飞的改编策略是将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从波兹南改到了华沙,将私立学校改为普通中学。有趣的是,这片在波兰本国的电影网站filmweb上也只有5.5分,比豆瓣还少1分。
我也能看出这部影片里的剧情编排比较俗套,但它表达的性别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对于尊重个体的性别表达和性取向包容这两方面做的都是比较令人失望的。我希望这类影片越多越好,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包容个体的多样性,去思考社会构建性别带给人们的影响。也让性少数群体能有更多渠道和机会去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比如跨性别者的性取向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不必担心合不合理,它们本身就是复杂的。
非常非常美某些时刻非常非常skam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u have to be pretty and skinny and white(as a state) then ur pain can be aesthetically pleasing
东欧的情趣总是看似前卫实则干涸,Netflix与波兰在各种题材的尝试中一次又一次的以失败告终。跨性别议题本身颇具看点,而电影怎么就能拍得如此凌乱、枯燥、毫无趣味且单调无聊?该说不说校园青春戏还得是美国人,价值观什么输不输出的放次要,首先你得欢乐。
想盲目给五星,从没这种题材,同女或者同志,上升到灵魂与肉体寄存是一个文化探讨,我们恰好匹配到相应性别的身体永远无法理解灵魂与肉体错乱的这部分人。“标签”多可怕,多于灵魂,多于肉体,甚至多于动物和生物。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标签,或许会更和谐。
电影本身一般毕竟有珠玉在前,但是波兰这么保守的地方都在努力进步了真的很棒。希望多给咱彩虹青少年们一点文艺作品方面的支持吧青春期本来就够痛苦了,如果再加上性别认同/性取向方面的疑惑,那就太难了。representation matters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