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傻儿师长 束一德
三十年代,川东一带出了一个傻儿。傻儿出生豪门,自幼不喜读书,却喜欢吃喝玩乐,舞枪弄棒。傻儿经指点,进入袍哥会,他劫富济贫,处处冒着傻气,深得众兄弟喜爱。后竟出人
三十年代,川东一带出了一个傻儿。傻儿出生豪门,自幼不喜读书,却喜欢吃喝玩乐,舞枪弄棒。傻儿经指点,进入袍哥会,他劫富济贫,处处冒着傻气,深得众兄弟喜爱。后竟出人意料的将无恶不作、强奸妇女的崔一洞杀死,做了舵把子。随着袍哥会的壮大,国民党将其收编,傻儿荣任团长,当了国军。傻儿自有傻智,他办了傻事,反而歪打正着,步步高升,没几年当了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傻儿的部队要开赴前线,但部队里赌博成风,屡禁不止。怎么办?傻儿又冒出了傻主意……
傻儿师长出川前的故事,不少四川同学小时候都看过,据说印象很深。4集体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一个迷你剧,虽然一些选角和情节近似闹剧,但很有特色,整体能看,有讲好一个故事的欲望和能力。剧里有一些四川风物和方言的密集展示,印象最深的是傻儿和叔公都喜欢吃的灯草糕。淘宝上似有一些,但据评论讲不太正宗,可能要到当地才能吃得。我怀疑这个糕可能类似江南的云片糕,对于摄糖量更多的当代人吸引力不大。傻儿师长也算四川一个传奇人物,袍哥出身,粗中有细,也得了善终。近代史人物功过普遍比较微妙,想找到一个道德上的完人是很难的。虽然还残留了一点革命叙事的影子,但剧里这个民绅匪官的转换表现得实在传神。傻儿不傻,有的是江湖智慧,反观副师长张雪庵就更像一个书生。乱世无义人,相对于兵匪,一个有点同理心的袍哥就已经算得上好人了。
在本人没有细究历史的前提下,包容当时的拍摄条件,喜剧与历史野史兼容,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一定的袍哥文化,每个大小角色都值得去品味推敲。傻儿师长这个大角色背后小角色的喜怒哀乐才是真实的生活滋味。我想在我有时间看袍哥文化研究的时候,再来重新回味这部剧。
川台热播时刚上初一,川渝俚语相差甚大,很多言子儿听不懂。九十年代的川渝喜剧和影视人才质量带起一波四川方言剧热潮,重庆沈伐的言子评书,成都李伯清散打评书,今天回头看完全是川渝文艺之骄傲。
爬不完,爬不完的,坡坡坎坎,走不尽,走不尽的坑坑洼洼。人生路不平啊,世道多变换。哭时脸带笑,笑时又把泪撒呀。生活就象那一呀吗一台戏呀真的真来,假的假。呆的呆来,傻的傻。
今天重温了一遍。没想到只有四集,小时候看的时候总以为有很多集,就像西游记一样,也许正是这紧凑的剧情和不多余的台词,才让这些经典的作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不被淘汰。
整部电视剧都是傻儿不傻的表现,带给观者笑料的同时,也让人对傻儿的智慧记忆尤新。演员也在这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电视剧里塑造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川东重庆的袍哥文化,破坏自己所属的宗族共同体,成为原子散沙,投奔江湖,底层游民文化,最终以加入利维坦而宣告修成正果。你巴的价值取向,较之你吴,逼格太低。
1.玉贞儿好乖,可是好可惜哦。2.樊鹏举莫得错,樊老太爷也莫得错,只是注定了,在特定的时代是不可调和、互相不能理解的。该怪谁个呐?难得说,难得说。
哈儿系列中的经典作啊,只有4集的电视剧却能把故事讲的很明白,一点不拖节奏,四川方言很耐听,还很有趣。樊哈儿从土里爬出和吃麻将这两个片段记忆犹新。
时隔26年,重温傻儿师长。依然那么温馨愉快,可惜刘老师这么早离我们而去。90年代真的是精品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电视剧也是精彩纷呈。
这个我看过,小时候和爸妈和外婆一起笑得乐不可支,最喜欢他嚼着雪茄说“老子瘾大”那种无知者无畏的气势,哈哈。制作略粗糙。
人之初,性本善,狗不叫,要睡觉。傻儿一共有三个女人,第一个跟了教书先生,第二个跟了戏子,第三个代他跳崖自杀。
川渝地区30岁以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樊哈儿,刘德一代表作,最优秀的两部重庆方言剧之一(另一部山城棒棒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