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能够影响我们,但我们不必受制于金钱。财务专家拉米特·塞西帮助来自美国各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过上富足生活。
学生阶段《穷爸爸,富爸爸》教我认识到资产跟负债的区别,至今受益。I will teach you to be rich之所以出众,是因为它在Your money or you life(克服消费主义的内卷)基础上结合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它主要帮人认识到如何维持rich的感觉,把钱花在自己真心热爱的事物上(die with zero核心观点,金钱的唯一用途是购买体验)。Ramit Sethi凭一本书,能把career开发成这样让人惊艳。这部综艺是Netflix在YouTube挑创作者的收获,比传统电脑的财经栏目科普性更强。这是一个人人都觉得自己懂的话题,其实是人人都该提升的主题。Your money or you life跟die with zero也值得读下,Ramit Sethi是畅销书转型coach的榜样。
很网红的个人宣传片 里面体现的知识多数是普通人的第一反应 信息量极少 包含少许有局限性的认知
这里列举两个会潜在伤害到剧里人物财务健康的建议:
1. 劝富姐卖房套现 富姐习惯难改 套现就会被奢侈品消费花光
2. 劝体操运动员卖房而完全不算现金流,正常讲她锁定了低利率并且已经持有了房产 此时卖出会让她吃掉6%左右的买卖双方中介手续费 失去3%低息贷款 和一个只需要交利息就可以五倍杠杆不被平仓的资产
给其他人提供的财务建议也很基础比如关掉不用的账户之类每个人都能提的建议,甚至完全没提到DCA,Laddering,资产比例分配,6个月紧急备用金这种最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 遑论资产增值的方法和各种股/债/期权策略,风险管理
私以为这部剧无干货 风格浮夸 没必要看这种财经标题娱乐向网红的个人广告
每个人所谓rich的标准不同,片中更加强调的是对自己财务要具备掌控能力,避免让自己陷入窘迫的境地,而片中几位主人公存在的财务问题都具有现实典型性,也因人而异地给出了改进意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正视自己的财务问题,不能因债务堆积而选择鸵鸟心态,找到入不敷出的根源,如:不合理消费,无意识消费,收入过底,非理性投资等。
二是收支平衡,开源节流,逐步清空债务。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切断问题根源,如减少不合理支出项目,二手清理囤积的无用物品,卖出自己收入无法支撑月供的公寓,减少奢侈消费,卖掉赌博性质的投资,避免多层次营销,找到个人能力范围内更高收入的工作。
三是有意识消费,理性投资。量入为出,制定消费与投资计划,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各项消费比例、各类保险比例、稳定与激进投资比例等,并严格执行。
在读他的书之前先把Netflix拍的真人秀看了。有意思的部分在于了解美国家庭的financial situation,不得不说在美国钱来得真快,但能不能存住就是另一回事了。401k, HOA, 报税这些乱七八糟的美国产物真的也是很很很麻烦。最喜欢的应该是费城的黑人夫妇Donnell & Monique,好可爱,感觉他们也是可以从这个节目中受益比较多的一对。Ramit作为印度裔能够和各种background的人谈笑风生的能力也挺厉害的...但是还是觉得他总是有一丢丢uptight?很好奇他日常的personality是怎么样的。(想起前两天听曲曲说,只有local的人才配松弛感,精英人设都是外来者在危机意识下往身上堆砌的包装)
一口气看完的纪录片,但并没有我所期待的那么好。当然还是有一个点触动了我:问自己:what is your rich life would be like?让我思考了。本纪录片虽然有好些案例,但问题在我看来很相似:大量欠债。所以基本上建议就是分析你的开销然后合理减少不必要开销 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只有一个case 是一个相对很有钱的妈妈请了理财师每年会收取1%服务费,给的建议是找按小时收费的理财顾问给予建议而不是花费总资金的1%;还有一个case是夫妻比较有钱但把多余的钱小小赌博或者干了p2p,建议是不要赌博 换工作。anyway,我期待值过高了,但这部作品也还可以的,只不过没有解答我的财务困扰,而已。
“Have your rich life” - 1. Co-pilot in relationship. Communicate honestly. 2. Make conscious spending plans. 3. Make more money. Increase your income. 4. Stay away from day trading. Making investment plans. Diversifying your investment portfolios. 5. Know where your money flows.
8个案例,胖胖的改进建议是有意识消费,体操运动员的建议是用副业增加收入,同性恋爱人找一份正常全职工作,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变得自信积极,敢谈钱,6年我自己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心态。胖达人在we work使用更多的资源,创作更多优秀的木质作品。家庭煮夫忘记了。帅哥美女共同驾驶,为理想的婚礼,可以把钱花在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上,不做破坏梦想的人 。富婆好像没啥变化。模范夫妻的富裕人生目标是让母亲2年内退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家庭费用支出上,可以按照收入比例去负担。妻子退出了网络营销,转而从事灵活办公工作,丈夫涨了工资,给母亲开了一个储蓄账户,顺利退休。
断断续续看完了奈飞的纪录片《致富攻略》,这部片子其实讲的不是告诉大家如何去“赚钱”,而是去理清楚自己家庭和金钱的关系,然后直面问题再去解决。很多家庭意识到了问题,但是经年累月习惯了这种错误的方式,最终在rammit 的帮助下去直面问题,真好!
最让我感动的一对夫妻,丈夫出身于移民家庭,父母 80 年代移民到美国,吃了很多的苦,所以他的富裕生活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妈妈早日退休。看到这有点泪目,也想到了一句话,如果我们的成功,让父母依旧辛苦,那成功有何意义?反过来讲,成功不需要惊天动地,先做好第一步:让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开心幸福就很了不起了。
片中提到的get rich 其实指的不是要如何达到多少收入/存款,而是宣扬一种需审视自己的经济状况-避免负债-减少不必要支出-制定目标-以达到让参与者能过上自己以为舒适的rich life 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对有储蓄习惯的亚洲人来说,可能对致富受用不大,但是看看老美大多赚得没有花的多的金钱观,还是有点羡慕老实讲。他们甚至连制定的rich life都是看起来几个月一年就能实现的小目标,如果换成卷国人,可能达不到经济自由类都不敢说rich life。他们可能需要储蓄和控制,而我们更需要活在当下。 )
这些嘉宾财务状况其实都挺好的吖。关键都挺能赚的。我个人比较errr的嘉宾一个是那个获奖的网红赖学贷(虽然美国学贷很多不合理,但是他完全有能力偿还却一分不想还,而且主持人也说了其实很多部分可以去减免的)。还有就是菲律宾夫妇,好典啊,那个男的看似很“理性”其实是他自己想要挣面子(女方只想办小型婚礼)但是又舍不得花钱,包括找父母那儿,明显女方表态家支持更多,他一开始还想教育女方没有理财观。相比那对赌徒夫妇,虽然之前爱捞偏门,但是确实自食其力只是赚钱观念需要改,而且双方对钱也很坦诚。那个体操妹子完全是被公寓和房管坑了
这部更像是财务顾问的魅力秀。他在解决了很多人的财务问题时,感觉更像个心理学家。选了好多夫妻/夫夫/情侣,都是两人一起上,真的金钱问题很影响感情。在解决财务问题时,俩人关系都有了巨大改善。
第一对高颜值夫妇再一次说明了,家庭主妇/主夫不能当,跟性别没有关系,谁不赚钱,谁没地位,非常现实。男的出去有了工作,俩人地位都平等了,谈话都顺畅了。
后面跳出传销和赌博陷阱的夫妇,真的明明很聪明,也很努力,但真的就是会被利益迷惑了双眼。总想一夜暴富,结果走了弯路,还好后面及时修正。
案例都挺真实的,但真的有点多,够消化的
很有意思,比那些让人尴尬到不行的相亲reality show好玩多了。R给出的建议也是挺好的,通过看这个show我也第一次意识到我对金钱的观念完全像一个孩子一样:根本没观念。连收入都没有,存款、理财对我来说好像天方夜谭。但是这个show有点trigger到我,剧里的人都人均6位数,不自觉地拿自己去比觉得我简直是最顶级的loser。加上恰逢我男朋友和我分手时也暗示了我这方面的缺点,所以这个show看得我有点难受。以及R有点装逼过度了吧,每次给他大特写大bgm我替人尴尬的毛病就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