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闻花名》编剧冈田麿里自编自导的动画新片《爱丽丝和特蕾丝的梦幻工厂》发布首款预告,讲述一个关于初恋的奇幻故事!横山克创作音乐,这也是动画公司MAPPA制作的首部原创动画电影。
《爱丽丝和特蕾丝的梦幻工厂》下载观后评论:
大概可以理解冈妈想干什么,诸如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困在过去的自我的告别之类。但如此轻率的实现途径真的难以苟同。父母和孩子的三角恋形式上虽然很唬人,但实际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那一套,尤其是少女睦实和母亲睦实巨大的割裂,基本就是上野在厌女里拆解的典型案例。成为母亲爱慕父亲,睦实和五实的告别,看似是含情脉脉对过去的告别,把头纱归还母亲,但还有比这更经典的父权交接棒传递的仪式吗?
如果按五实真正的初恋是母亲去理解也基本没什么区别。少女把欲望投射到母亲身上并不意味着认知错倒,更像是冈妈把母亲的怀念以青春爱情的形式转述出来。青春爱情看似不再是冈妈的创作主题,但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这种模式去捉弄观众,实际上,她对利用其中黄段子或者背德的恶俗意味折磨观众而沾沾自喜。这是我第四次看冈田磨里的作品,我发誓没有下次了。
是的,世界将要终结。
但我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会在今天终结,或是明天,也不管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至少现在我还活着。
而你,你不属于这里,你有自己的明天。
在隧道尽头等着你的不只是御盆节,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云海上硫磺色的天空、紫色的冬青、列宁格勒的白夜、解放的钟声、比雷埃夫斯港上空的橙月亮、沙漠里升起的红太阳”——还有生命中其余那些美轮美奂、如磷光一般闪耀的繁盛。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段对话做结尾吧:
“我讨厌为了入学考试而学习,我感觉快死了。”
“真的吗?既然如此,那就去死吧!”
“我讨厌无处可去的感觉”
“肯定有的,你一定会找到的!”
“无论我走了多远,眼前始终只有一片漆黑”
“在某个地方一定会有光的!”
“如果而考上高中,我会染头发,然后努力节食。。。”
“就算考不上你也可以这么做!”
剧情基调像是《天国大魔境》和《约定的梦幻岛》那样的与世隔绝且少年少女渴望外面的世界。
后面最高潮的部分,看老爹的日记,然后响起一阵激昂的音乐,然后男主就哭了。而我愚钝的大脑还在尝试理解剧情。同是冈妈的剧本,“面码,找到你了”在经历了十来集的铺垫后,在那一瞬间拿捏了观众的泪腺,这就是共鸣。电影里的角色哭泣时,你不能让观众一点共鸣都没有,前面的铺垫应当深刻准确地在此刻冲击观众,这样的催泪高潮才是合格的。可惜我没有在这部电影中看到。
最后在裂缝中看到烟花的片段很棒,还有女主脱鞋穿鞋那段画得太好了。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男主和女主在现实世界弄丢女儿的剧情和《惩罚》简直不要太像。女主提议离开女儿片刻,男主反对,没过一会儿女儿就消失了。父母用离开来惩罚孩子,孩子也在用消失来惩罚父母。
还挺冈妈的电影,好的坏的都在这里了
上一秒还“在世界的终结让我作为一个妈妈结束”,我在想冈妈竟然收住狗血桥段了;下一秒就“不会让你就这样结束”,好吧,不愧是日本动画琼瑶。
其实最大问题还是出现在那个女儿,作为关键人物有着很多的剧情,但可能由于承载的身份太多导致对于这个人本身反而没什么刻画,一整个咿咿呀呀的还以为是前期的《狼的孩子雨和雪》里面的狼,我理解是想造个矛盾冲突来个恋父情结,但看下来也太怪了吧。
我还是挺喜欢冈田磨里对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细腻刻画的,很多其他动画作为福利的桥段,在冈妈的手下莫名其妙就是多了些青春的纠结和真实(虽然其实看胖次桥段后面看来还是挺故弄玄虚的)。
太过于复杂混乱的感情在一部两个小时不到的电影里面还是太仓促了,《朝花夕誓》不会让冈妈误会了什么吧
因为没看就被剧透了三位主角的真实关系,所以并没有“女儿和妈妈抢爸爸”的感觉。
女儿对爸爸的“爱”,在我看来,比起弗洛伊德式的爱恋,更像是对“最初的亲密关系”的眷恋,这个关系可以是父女,也可以是朋友,当然也能是恋人,但是“有情无欲”。
后来看“JK低手鱼太”的解析,我很认同——幻影小镇是指代人最初的温暖,是父母,是故乡,是人无比眷恋,却又必须离开,且无法回去的地方。 整部作品的主旨就是“离开温暖的襁褓走向未知的世界”,所以男主才一次次呐喊“要去看更多”,一开始是鼓励自己,到最后鼓励女儿,都是代表着人类对“变化”的追求。
但是,女主最后对女儿说的宣言,总感觉很奇怪,不是很理解冈妈想表达什么。
另外吐槽一下:幻影小镇被封闭了,物资哪来的?就算神机狼回来了,这不还是等死吗?
还是冈味儿十足(指扭曲得非常好笑)的灾难级第三幕,聪明的点是故事由“冥界”的人们来完成(正好相反的是君名),愚蠢的点是菊入这个主视角完全是多余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睦实和五实的(如果删去男主角尽管就不是冈妈了但却会成为圆融的作品),内核其实还是简单,缅怀日本的黄金时代罢了,一个在幻境中存在的、实业的(废弃工厂已经是日影、至少是日漫常驻嘉宾了,作为美学对于时代的回应也快被研究烂了)、永不改变的日本,作为对抗性的另一个思想则是中岛美雪的歌词里那句“向着未来”,这二者的纠缠非常典型的反映了日本的民族心态,只是全被各种冈味儿操作(唯一值得赞赏的是主角亲吻的场景以一种绵长的性行为指涉出现在观众和五实面前——即强迫观众和五实观看父母做爱)搅乱而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3分中规中矩。
内容:
大方向:存在主义,爱情,亲情。
讨论了存在的意义,无论是画画一直画下去也好,上了高中改变自己也好。
两个升华场景,1是现实中的男主徘徊于当时的烟火大会中寻找女儿,有点共情。
2是最后母女列车坦白局,观感不好,女主最后留在列车上竟然就是为了和女儿说,自己喜欢她爸,是三角关系那味,有点搞笑。
优点:
故事自圆其说,音乐中规中矩,画面优秀。
缺点:
女儿的伦理关系混乱。
女主不好看(非常主观),反派和女儿形象刻画不讨喜,反派神经质,女儿则是作者非要加戏表现成猩猩样(可能想故意一开始迷惑观众这个女儿的来历)。
男二感情戏强行加戏,有点搞笑。
女主露裙底不是很明白动机,五实喜欢男主没有过多刻画,说喜欢就喜欢,恋父情节也不是这样表现的,排挤或许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被父母抛下的感觉,为什么强行扯到喜欢父亲的感觉被剥夺。
动画有爱情,传承,进取,保守,但是设定大概是符合潜意识与意识的内容就算原本的自己,那么这样一来真正改变又怎么定义?伙伴中的女孩因为表白失败而被吞噬,但原因不明。是因为没有像往常逃避的改变,还是因为由爱生恨的改变,还是想改变现状的驱力而被清算,我不明白。没有哪点说的通来圆好这个设定的。以上任何一点都与剧中其他人的没被清算的看似改变的行为产生冲突。
要讲的内容太多了,但台词和剧幕没好好考量的感觉
第一次看冈妈的作品(团长名场面不算),感觉能被震撼一整年。
本来想细细感叹一下“这就是女导演带来的震撼吗”,但是认真翻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后,深感自己这个虾头男的内心过于浅薄和肮脏,实在不宜发表粗俗言论污染各位的视听了。
我翻遍了目前所有长评,分析的都十分有道理,比如“五实对男女主的情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才会说被排挤”这个观点就连本虾头男都觉得言之有理、开拓了思维。
唯一不解的是说女儿是深柜的评论,不知持此观点的朋友可否写篇长评细细论证一下,至少目前我还没看到相关详细解读,心头之惑实在难解。不是所谓的“异性恋霸权”要欺负人,只是电影实在看不懂啊。
7.0-7.5。在自己的观点上,也非常同意几位友邻的意见。
谢老师:本作是一部没有一个字写疫情,却处处在描写疫情状态下人们的后疫情时代作品。
塔师:冈田的作品通常会展现那样肮脏却又美丽的场景。
钻石:回归日式主旋律的结尾,像是冈田麿里对外界评价的认投。
我:处处都有冈田麿里的老情节和名场面,但表达的方式却那么不冈田般快意恩仇,而显得扭扭捏捏。
冈田麿里仿佛和新海诚一样,被困在了外界给她的那些所谓的标签中而无法自拔。而冈田能否如她作品中所写的一般,乘坐穿越的火车,突破自我的桎梏,迎来重生的啼哭呢?作为粉丝的我都是不大相信的。
看完了,纯纯精神分析派电影,瞅了眼评论区,即使在2024年这个世界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解也还是搞恋母搞乱伦那种,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意思,沟通的不可能性使得弗洛伊德拉康只能用一种“神经病”式的符号来讲述。
精神分析里常见的概念:缝合、创伤、REAL、主体性、各种辩证法、爱是什么。这些东西都在电影里成为了某种具体的符号。
但为了看个电影去学这么多东西实在有点得不偿失,虽然我还挺喜欢的。
实际上这也并不是特别传统的精神分析,以旧日的崩坏和黄金时代的结束居然拍出一个大团圆似的结局还挺想不到的。这部分还是希区柯克拍得更有味
20240409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没能在大荧幕上看,有点可惜。
一个因工厂而建立、因工厂爆炸而衰落的小镇,一个不应该存在却又微妙达成了一种“稳态”的、永远等不来盂兰盆节的、没有未来的、充满绝望气氛的静态小镇。
注定无法离开这个小镇的男主和女主,将希望寄托于“女儿”,把“女儿”送上通往现实世界的火车。这段剧情我看着很是感动。
尤其喜欢中岛美雪老师唱的ED。
ps. 作为在某个东北边境城市长大的我,看这部片还挺有感触的。
某些台词和迷之动作确实有些让人绷不住(导演放飞自我了),除此之外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