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下海 奥利维耶·梅斯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rdq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
《下海》下载观后评论:
人生不易。男主的操作,很典型的懦弱普通人。生活不如意,不能主动拼搏,改变现状;妻子去错法国后,如果他能抱着解决问题的视角,让妻子回来共同还债,而不是抱怨,那悲剧也能避免。在自己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显摆,让他觉得妻子法国经历东窗事发后,被人格外鄙视。出事后,没有选择离婚,没有选择原谅,而是一走了之避风头。从来没有过担当,从来没有过坚持问题导向。故事,但是要结合时代去看,虽然时代背景在影片里并不突出。要把影片定格在东北,定格在九十年代后期特殊的时代。底层向上改变的欲望压倒了道德底线,东北人敢拼,但一步走错,怎么努力都是悲剧。既然选择,就往前看,往下走。生活不易,不要羡慕别人,不要嘲笑别人。过好自己,坦然生活。想要改善,努力拼搏,守好底线。女配的东北大姐演技超神!女主有层次。
《下海》影片感想:影片讲述了在东北下岗潮时期,女主选择去法国打工还债,沦为站街女还清债务但被丈夫鄙弃的经历。几点感想:1、人生实苦,下层人更苦。在失业时期,人要为了生存选择做可以维系生活的工作,无论是被世人认为肮脏低贱的营生,但无愧于良心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相对于损人利己的人)。2、人性之冷漠。无论是一个种族(法国中国人对东北人不友好),还是很亲近的人(女主的丈夫最初没能体谅她),都不值得绝对的信任和依靠,一个人靠自己才是最踏实的。3、社会经验。步入社会,才会知道残酷、冷漠和孤独是常态,能遇到知心的朋友算是一种幸运,在寒冬中与信赖的人一起温暖度过也许是努力生活的人最幸福的时刻。在线资源: -1-1.html
全片都很压抑,齐溪饰演的丽娜这个角色就像一株生命力顽强的吊篮,随便摘下一束插在哪儿都能存活,她坚韧,不挠。丽娜是提着一口气在活,虽然不代表那个时代全部的女性,但也能代表一部分,真的太惨了…不知是不是受儒家思想的侵蚀,女人好像一直在为别人而活,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担。片中的丹丹就是典型,她的老公逼着她漂洋过海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赚钱,在丹丹不知情的情况下办好手续,逼她走。悲哀的是这样没有担当的男人不是个例,是大多数,只是因为社会发展掩盖了他们的本性,遇到事情时,他们就忘了担当是什么,。。…困了,明儿再写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影片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底层小人物为了在生活中前行的挣扎与无奈。从道德的层面,我们似乎无法去肯定女主的选择,从世俗的层面,却让观众体会到女主内心的挣扎,包括几个镜头(与家人视频会抹掉红唇、接客时的面无表情及眼神中的绝望等)可以看到,女主虽然做出了抉择选择了一条被人唾弃的方式来获得面包,但内心的纯净和到法国挣钱改善家人始终未变。结尾很妙,平淡而真实的镜头,没有刻意的渲染,让观众看到了女主对婚姻的争取获得了原谅。婚姻和生活真的是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宽容才能走得长久。
期待了好久的电影。一是因为齐溪,一是因为预告片。可能我一边啃鸭脖一边看这个电影不太合适。导致整本下来都并没有太深刻的记忆。直到结尾的一下黑屏,啃鸭脖的我以为电脑挂了。出现齐溪名字,才发觉,阿原来已经结束了。所以又后退回齐溪切葱花的位置。所以最后一个镜头成为了印象最深的地方吧。她说的那句话,第二遍还是没听清。但是两个人,已经决定重新开始了吧。最后的结尾,拍的真好。齐溪一如往常的表演。惊讶的是耿乐,最开始小男人的得意,后来的别扭,如此的真实。好过之前演一本恐怖片太多了吧
跨国《下海》的女主角最终踏上了一艘有去无回的船,无可救药的投机主义心理致使她于狭小的舱内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尽管可以无知无畏地行走或站立在漂浮摇晃的甲板上,然而我们却感受不到那种身处异域文化之中的风情与互动。这是因为影片的欧洲视角初始就带着有色滤镜,它遥远而焦躁的错位观察只能看见一群失魂落魄的女人于一个迷你的“中国城”里行尸走肉般打拼、挣扎和沉沦的表象。这种刻意模糊地域差异的手法或许证明了作者仅仅想要一个纯粹的东方故事,以此取悦和满足西方观众擅于想象的大脑。
7.5/10 题材占优,电影前半部分的生活困境,生存问题,以及后半部分的家庭伦理纠纷,道德感,其实是十分具有讨论性的。金钱和原则,目的和选择,在不同语境下是截然不同的道理。然后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近乎是搬运素材,而不是深入现象。尤其是妹妹作为关键点上的人物,秘密的共有者,以及回国后双方家庭对比下的“优胜者”,并没有形成更为强烈的冲突和矛盾,达不到应有的情节上的高度。90分钟对于这部影片或许太短,外国导演拍东北的质感倒是恰有妙处。
齐溪筛剧本的眼光不错,敢挑敢演,比国内很多同龄的流量而言,更配得上“演员”一说。曾美慧孜也很好,去年的《冥王星时刻》即是证明,期待她在《三夫》的表现。其实,东北女人因为经济衰退下海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唯一让人觉得比较心酸的是片中东北男人对待这种事的态度。真应验了那句话:做事越多越容易被忽略。悲哀,真替你们感到悲哀。红灯区固然降低了社会性犯罪率,可是,但凡一个生活条件过得去的姑娘,谁愿意把身体出卖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呢?
看得难受又难过。其实觉得它拍得不太好,刻板的僵硬的地方很多,或许是可能有更多人去尝试和探索怎样讲述这样的故事的,是应该记录的痕迹,但是我们失语了,最后变成一个外来者异质的眼光来讲述。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讲述这样的故事,底下是怎样的争论甚至痛斥,或者觉得根本不值得记录,讲述是羞耻的。被推着走的人总是在被审判的,被淹没的。还有一点温暖的地方,可能是异国他乡,“站街女”们一起包着饺子的片刻,和齐溪与曾美慧孜那两个角色的拥抱。
一有什么事,自然都是底层承受,就像当年的企业改制。管理层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而下岗的工人只得自己谋出路。有些女性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像欧洲、中东,在大马的一次清扫行动中就抓获遣送了4000多。光鲜的背后,是她们的血泪,而以老工业基地的东北最突出。我们无法看到的阴暗只能借助他人之手看到,这样的电影,肯定不能过审。女主为了家庭忍辱负重,通过出卖肉体改变家庭生活,但最后没有得到老公的谅解,似乎也无法去指责其中的哪一个。
1、我不认同为了生活出卖身体的行为,但如果我是一个没有文凭没有技能还拖欠了一屁股高利贷且想要让儿子过更好生活的人,也许我也会下海。2、我不认同茉莉离开丈夫背井离乡去法国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但我更不认同她的丈夫对她没有心疼只有相顾无言的愤怒。3、错的是这些下海的女人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社会里,社会阶级足够分明,社会里有钱人仅以一个被摔碎的花瓶就踩碎别人原本就脆弱的生活,给逼的是因为给逼的。
『三星半』不觉得外籍导演的拍法有多高明,除了浓郁的『西欧影像风格』之外,我个人无法真切地感受到「下岗潮」、「下海潮」以及「上岸再回归」3种现实环境的承接,所以在剧情方面会有突兀的断层感,如果不靠演员富有层次性的情绪传达,影片整体的架构会更加松散和简陋,好在齐溪和曾美慧孜牢牢的撑住了!结尾的处理比较写实,因为生活苦涩,人必须要在继续生活里慢慢地学会与生活相处。
没有获得龙标的独立制作影片,题材太过敏感,跟形势一片大好的歌功颂德式主流影片有冲突。东北再不振兴,火辣仗义独立的东北好女人就都离家外出打工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惜隐匿身份黑下来打工,结果理想被现实冲了个稀碎。外国也不是满地黄金,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回去不甘心,留下来就只能操起皮肉生意。多少女人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影片平铺直叙,缺少矛盾冲突,结尾不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