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别 传记/剧情/历史
◎语 言 国英双语
◎字 幕 中英双语
◎简 介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本片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是一部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末代皇帝》下载观后评论:
对历史从不感冒的人却一直对溥仪很感兴趣,好像是从微博上有人分享的一张溥仪工作报到证开始的,那时还看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笑话”说溥仪去鉴宝,一摸说这个是假的,我家没有这个玩意儿...哈哈哈哈。还有就是知道婉容的晚年是在yj监狱度过的,于是又加重了对这对夫妻的兴趣。疫情时在家看了一部分,3个半小时时长没有看完,这次端午又找出来看,终于看完了。对溥仪这个人的评价怎么说呢,没有好坏之分,但却好似一些行为都可以理解与“被原谅”,毕竟是经历了清朝民国和共和国交替的大人物,可谓传奇的一生了。印象尤为深刻的却是他的仆人哭着跑出来给他扣扣子和绑鞋带,喊着“lasttimelasttime”,哇,真的好难受。还有最后从皇椅后面掏出蝈蝈罐那里的超写实手法,我很喜欢。另外就是get到了关于溥仪没有后代的小八卦嘿嘿。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个年代谁生活又容易呢?更何况溥仪虽是傀儡,但成千上万人却死在了侵华战争中。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线索串故事的典狱长——连名字都没有的典狱长。那个时代真的纯粹,纯粹到有人是真心为你好而改造你,真心改造你让你认清理解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报复和惩罚,只是为了让你更好,让你平等地看待他人。文化大革命可怕和悲哀在于,它将那种纯粹地改造让人变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批判暴行和伤害;在于在一个朴素希望的年代毁掉朴素和希望——成为了一个借刀铲除异己的社会;在于许多人熬过了信念崩塌熬过了迷茫熬过了战火,终于有了希望却再次倒下“我永远都敬仰他,可是不能改变世人因他受难的现实,虽然他只是一把被利用的刀,但这是他的过错,毋庸置疑。”“从此他不是信仰”(他不是说溥仪,是另一个伟人)
二刷,发现几个小细节1.登基仪式上,三岁的溥仪看着殿前被风吹动的明黄色遮帘,导演特意给了明黄色好久的镜头,接着溥仪起身走进那一片明黄,在明黄中感受到自己作为天子的权力与特殊,这也算是和后面在书房和溥杰争论明黄是皇帝才能穿的相照应吧。2.还有就是他和婉容还有奶娘分离的场景,两次分离异曲同工。和奶娘分别的时候,他是没落的大清王朝的皇帝,和婉容分别的时候,他是被控制的伪满洲国的皇帝,虽然是皇帝,但却无法阻挡他们的离开,只能看着关上的门发愣。3.还有就是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时,婉容为他奉上的祝词——满洲国皇帝万岁后转身离开的场景,那个背影的特写太棒了!两人从此越走越远,可是新婚夜时,那个少年边走边回头说你以后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剑桥牛津,婉容也笑着跟身边的人说我喜欢他我会等他长大。
溥仪是个非常打动我的人物。年少时,坐在皇位上的孤独,十足的孩子气,说出的话却有生杀予夺之权。长大了,改革宫廷制度,有学识和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却被日本人的阴谋控制,那种无奈让人流泪。已经是老头了,看到典狱长被冤枉,挺身而出争辩,那样耿直率真。他自始至终都是个正直、善良、温和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该做的事情,奈何时局弄人,这样的时代并不适合温和纯良之人。溥仪一生大起大落本就极有张力,难得的是导演摘掉了皇帝的光环回归到人来看待溥仪,许多的镜头体现了人文关怀,善哉。这部影片并不只是是讲一个人的一生,更是讲历史的一个切面,让人对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环境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这部影片也堪称经典。
溥仪一生有点唏嘘呀,想看他的自传和庄士敦先生写的书。还知道溥杰娶了个日本老婆,看着她说初めまして那语调有点怪怪的,上高中看了一期讲川岛芳子的节目,顿时这些东西一线成珠,通过这个电影想到了好多事情。就觉得做人不能太极端偏执,军国主义要不得,看川岛芳子和甘糟有感,奴性要不得,看那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有感。环境还是能够影响人的,溥仪从小就生活在扭曲的环境里,不能见爹妈,所有人把他当工具,看着他就觉得扭曲。川岛芳子更是扭曲只想着报仇,杀害同胞。政治婚姻很悲哀,不管是否两情相悦,只是两方相互间利益输送,那种捆绑就让人窒息。文秀算是新时代女性了吧,想着嵯峨浩和溥杰也是不容易。看到后来才发现教授演的是个独臂人,日本战败自己枪毙自杀。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片了,在北京拍摄,中国不限制内容,尊龙陈冲出演,贝托鲁奇导演,敏感题材,坂本龙一配乐。看电影只会感叹太美了!太美了!不止是画面颜色美,还有镜头美,配乐美,故事美。反观国内目前还是被古装爱情或者古装魔幻充斥着市场,所以这么多年没奥斯卡了还和现在国内电影学院指导学生迎合市场短浅的目光关系很大。电影里虽然溥仪有被美化,但是我打心眼说这部电影反映的绝对比大部分国内历史影视作品都要客观。历史洪流中的溥仪见证了中国的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这部电影比更火的《阿甘正传》更有魅力。电影拍摄一段时代给人的震撼比书籍更真实,而客观地反映更是难能可贵。
3小时37分钟版本看完之后真的觉得这是一部无愧于史诗的电影!拍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精妙绝伦。通过拍摄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故事,如《霸王别姬》般,贯穿着中国的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用展现人性的方式,从清朝末年至WG 期间溥仪的暮年所遭遇的大起大落,由原本拥有整个中国到后面对权力的膨胀与渴望使得自己周围的人背叛他,抛弃他,他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配合上坂本龙一等人那经典而又扣人心弦的配乐,全片运镜和使用自然光表现人物内心可谓大赞。可惜的是,作为最好的一部满含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片子居然是外国人拍的!希望中国的古装剧和电影要争气啊!
很平和的讲述,没有偏见,没有隐瞒,带着悲悯之心看待历史。比起高中时看的回忆录,有一种电影的自然美化。电影开头的慈禧真是绝妙,僵硬的、濒死的老太后,决定了一个三岁稚子的一生。王朝将要覆灭,这个孩子的人生却要刚刚开始。他无法选择在父母身边长大,身边只有一群诡异的老太妃,沙哑的老太监,他也无法选择奶娘长长久久的陪伴,奶娘离开了,文绣离婚了,婉容被送走了,他想过做主,到头来只是一个傀儡。比起被轰炸的平民,被活埋的百姓,被做细菌实验的东北人,他是幸运的。比起他的祖先,他以为可以作为他权力来源的那些人,他也是不幸的。
不否认是一部佳作,但是很难说是一部杰作。外国导演拍中国的老毛病就是永远隔靴搔痒,整个故事浮于表面,整体走的是记录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很符合西方的个人价值,但是东方更深层次的乡愁(溥仪要回家)、家国情(国家沦丧)的表现极弱,总体感受就是庞大的故事,但是缺少足够完整的精神内核来支撑,但是讨巧的是历史很大,所以些许流水账一些也不好批评。总体来看导演完成了“溥仪是谁?”的任务,却忽略了对古中国来说“末代皇帝是谁?”。电影可能还是主要拍给欧美观众来看的吧,不过本片的摄影和配乐实在精彩杰出,回味无穷。
真真是,一生不可自决。电影的最后三十分钟太棒了!不同于前三个小时的缓慢铺垫,电影最后揭露出的人物命运之凄凉感、时代之荒唐感,令我唏嘘不已。最戳心的场景是 比如婉容的结局、文革时监狱长命运大反转的讽刺(?),还有晚年的溥仪买票进曾经的家(紫禁城)参观。电影的结束场景是紫禁城内皇帝加冕的皇位,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逃不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是一部我断断续续看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电影,好几次都从头看起,但是没看到半小时就没继续看了。它3.5小时的时长真的劝退?)
家里的DVD放了两年,第一次用。接了HDMI,画面还是不高清,反而极为模糊。就像那个年代,色彩不鲜艳了,声音也有点失真,画面给人疏离感,好像总隔着一层纱,这层纱还是自带花纹的。这电影的纱,更是一个外国人做的,魔幻的感觉更加严重了,不管是溥仪回忆中那些宫内人,还是解放后街道上的小将老将,都让人感到害怕。我挺喜欢这片子的聚焦点的,就是不说历史,只说个体,即便他本人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也尽量抹去。显得好像与我们很熟悉似的。甚至都能同情他了。呵。
构图和色调太喜欢了 音乐完美庄士敦蛮好的,一直疯狂暗示:抬起头,向前看大人,食大便了逃不出去而被献祭的小白鼠? 太有寓意了尊龙比溥仪还溥仪 味儿太重了婉容民国妆比宫廷妆好太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像演戏一样,每天都这样。」「紫禁城这么个要垮的戏班子,为什么演员还迟迟不下台…」只有前半段我可以给五分,后半少点感觉,溥仪原来没有受到文革迫害啊有美化嫌疑,溥仪虽有无知却不无辜,整体叙事还好。溥仪,一生多是错误的选择,行走的中国近现代史。
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影片,极致的美极致的悲哀,无关王朝无关历史无关对错,成王败寇,随你赢家如何塑造你的意识形态。我难受的是被历史剥夺尊严的那些存在,溥仪的一生都在被利用,从3岁登基时就开始一步步走向既定的傀儡命运,渴望自由而终不可得,我甚至觉得大清灭亡伪满洲破灭送去改造反而是种解脱。当一个普通人真好。导演是意大利人,演员多是华裔,讲的也是英语,我却没觉得违和,可能正是外国人才更显得客观吧,想去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