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长安三万里》下载观后评论:
看的点映,空镜画面和水墨画是美的,人物建模丑丑的。叙事节奏有问题,后半段的高光挽回不了前半段的颓势。如果追光想要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史诗”类作品,那还是建议创作要依据历史事实。毕竟整部电影看下来实在是有一种“王安石邀请苏轼洗澡”的荒谬感。杜子美天宝元年就能成为李太白的座上宾酒友真的看得人一阵恍惚(毕竟李杜这两位大诗人初次相遇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天宝三年)。本来哥舒翰那段还是看得我挺感动的,结果看到了正确的历史科普说哥舒翰是投敌了的,我顿时就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只能说,要开发“新文化”系列,就请编剧不要再这样自以为是,请一位文学顾问和历史顾问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后,我对国漫能崛起也是报有乐观态度的,但所谓的“崛起”如若要放弃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极力展现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那还是算了比较好。
画风还不错,很有质感,很像实景拍摄了,但人物的画风比例有问题,细节刻画的特别到位,故事情节前期略显单薄,唐代名人荟萃展,诗词歌赋的堆砌,李白成了中二少年,一生天真浪漫,李白是理想,高适是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设想很宏大但是内涵较空虚,主线略显单薄细枝末节太多,可能是想法太多,但篇幅受限可能没有发挥出来吧。感觉这像一个第一篇,后面还会出吧。唐风唐韵,肆意潇洒,繁华盛世,田园牧歌。《长安三万里》就是李白和高适的心路历程,一次次来长安一次次又被迫离开,兜兜转转转转兜兜,长安长安……美工和特效太厉害,编剧略弱,总体来讲瑕不掩瑜,值得推荐,一定要把后面的片尾看完。(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要在世间徘徊。)为什么看完了还显示未上映?
妙哉妙哉~看了武汉首场路演。本想剧情会不会又是转世轮~等等。这回追光走了一条光明之道,棒棒地讲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故事。大唐盛世怎能少了谪仙人李太白,一首首诗丝滑绽放,一杯杯酒痛彻心海。导演说,我们记住了太白的诗,但大多数人全然不识太白是个怎样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剧中高适和李白有血有肉正是我心中的二人,那种命运相吸情同手足的友情,如此豪迈恢宏。剧情高潮迭起,将进酒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畅想,手起刀落高适摔下血布,正是李白所教的摔跤乱世计谋。战歌雄起,层峦叠嶂,豪情之后方能平静。整部电影一气呵成,水墨,原神元素,唐朝女人亮点颇多,绝不输哪吒重生,祝此国漫大卖,期待续作~
点映看的,真的很喜欢。本来是想着给五星,因为建模太丑了,给四星。这片真正展现了盛世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命运。高适是现实主义的,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这个电影有很多李白粉不满意,但是作为一个以前除了诗句根本不关心李白甚至有段时间不喜欢不理解李白的人,我从这个电影里看到了李白的魅力,理解了何为谪仙人。将进酒那段,画面绝美,诗人们在李白的想象中上天入地,这就是仙人,但是回归到现实,李白和高适相扑,李白老了,赢不了了,那一刻,我知道,他还在人间,他也受世间百态岁月侵蚀。谪仙人到底谪了。电影时间有点长,如果再短一点,150分钟以内会更好,但瑕不掩瑜。这部电影真挺好的
整体唐诗三百首汇集篇,对于成年人来说,定位有点偏幼,没有看到众多唐诗中一鸣惊人较生僻的诗句;团队制作技术非常牛,画手牛,在家国情怀,寒塞边疆卫国上有秦时明月的赶脚,哥将军一副老骨御驾亲征,真是感叹大唐气运已尽。李白感吸长安漂,感同身受如今的北漂,应了《红楼梦》中贾母那一句:我方唱罢他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李白、杜甫、高适、崔颢、吴道人、王维等等诗人命运多独,同时感悟:人之渺小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那些人中龙凤尚且举步维艰,我等鱼目又岂能一路顺遂。正所谓:三千年读史无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部关于李白和高适的故事。他们见证了大唐的盛世,也见证了大唐的衰落。一个是天才,一个是普通人,他们萍水相逢,从青年到暮年,哪怕是经历了天下大乱,大家只顾着自己逃命,他俩还是会为对方着想,着实让人感动。画面特效方面中规中矩,建模总感觉怪怪的,特别是李白的,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长安城跟扬州城是真的漂亮,特别是夜景,不愧是大唐盛世啊!影片里面也出现了一段段水墨风的,极具有中国风,很漂亮!因为看的是路演点映,放的是168分钟版,剧情来说有点冗长,但是对于喜欢诗词的朋友,那真的就是一种享受。总分10分给个7.5分吧。
有点难评 就整体来看是好看的 串联了学生时期好多首耳熟能详的诗 念到早发白帝城的时候真是 热泪盈眶 但是。。。故事太碎了也太长了 整部电影是高适视角 由李白的名作串联而成的 而每首诗同时期高适也没干嘛 在电影里看起来就是 我回梁园了我又回梁园了 我又又回梁园了 就很平 最后的权谋戏份怎么说呢 说是副线 实际不如不加 反转也很儿戏没啥新意 李白建模我好不容易看顺眼了 结果他变老了有啤酒肚了 fine 还有就是 这片能不能小学生跟成人场次分开啊 怎么还有人打着手电看漫画书 太无语了
给3.5分吧……最大的感想是:李白爱好者快跑??虽然一开始以为是讲李白的,不过感觉叫高适传也完全可以?感觉追光就是用脚做编剧吧??看起来他们好像想表现出李白的狂放不羁,但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却好似一个患有躁郁症的酒囊饭袋??中年李白那个大肚腩着实不能忍。但很多画面确实很漂亮,比如影片里李白和高适的第一次相遇,扬州城里的繁华,包括李白咏叹将进酒时瑰丽的想象。基本上盛唐时有名有姓的诗人都提到了,我很喜欢结尾的表现方式,不同的人和方言传诵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以及结尾的歌挺好听的
沾了ka酱的光,参加了点映,被特意提醒时长于是去厕所清了库存。我爱这部电影,更多一定是因为它背后承载的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这些年我越发觉得文化和历史应该结合起来学,但我们长年的语文教育是重文化而轻历史的,这导致相当多的诗歌在我们心里欠缺了份量。长安在这方面的结合非常好,所有中国人应该补上这一课。它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它的定位让我感觉绝不是给孩子,甚至也不是给大人,而是圆一份对中国文化历史之爱的梦。冲这份情怀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我打5星。
没看之前还挺担心追光这次的故事,结果开场之后最让我难以适应的居然是人物立绘,到底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比例呢?这次的故事在我这里及格了,不过难免带着诗词、历史的天然文科滤镜。高适眼中的李白是那个年代的俗人,纵有万般才华,也终是落寞一生。很多地方都戳中了我,比如黄鹤楼上众人叫绝的崔颢题诗、仙鹤天宫游的将进酒、情意绵绵的侠客行以及“大唐就会在”。不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挑战。另外,对历史特别严谨的朋友建议不要去看了,没必要较劲。
可以说是一部带有动画特效的历史纪录片了(史实内容正确与否有待考证,本人历史底蕴不深,对此不进行评价)。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叙事逻辑是插叙和倒叙交叉进行,比较平淡,叙事情节这块有待提升。本片的高光时刻是李白唱将进酒这里,镜头语言配合荡气回肠的诗词画外音很是辽阔,心潮澎湃。最后,好多首熟悉的诗歌啊,《唐诗三百首》跃然纸上。当然要是电影院里的小孩不要像复读机一样大声流利没有感情地背诵诗词会更好……电影院里还比什么记忆能力啊……要不要这么卷…
远看是由盛转衰的长安梦,其实都是用无数困顿命运累积下的无奈。莫测的历史转折前,人竭尽全力的追求与命运漫不经心的指向总是南辕北辙。褪去名声显赫的光环,纵然李白、高适、王维这些熠熠生辉、文采斐然的诗人也在忍受着绝望。追光把时代的长卷徐徐展开,将书本上的名字还原成小人物群像,洞悉每个角色在风云变幻中的身不由己,情感真挚而波澜壮阔,让更多人看到恢宏历史的另一种侧面与解读方式,感谢追光为传统历史推广与诗词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
看到大公公在雪地说出高适计划的时候,真的有种泪目,苦尽甘来的感觉,终于有人看到了高适的才能青年时期的李白被刻画的过于放诞不羁了,虽然他就是放荡不羁的,但是过了,李白的的人生真的是大跌大落,而高适全程没有被发现才能,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学会了读诗写诗,没有松懈对武的锻炼,最终让人知道了他的才能,并且那个时候他已经60岁左右了吧那个时候真的是有能之人太多,怀才不遇者也多,高适身上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