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克劳斯·洛维奇 / Mascha Rabben / 芭芭拉·瓦伦汀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语言:英语 / 德语 地区: 西德 编剧:Daniel F. Galouye / Fritz Müller-Scherz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类型:科幻 / 犯罪 上映时间:1973-10-14(西德) 别名:电路世界 / World on a Wire 用户标签:科幻,德国,法斯宾德,德国电影,RainerWernerFassbinder,1973,1970s,Rainer_Werner_Fassbinder 片长:212分钟 imdb编号:tt0070904
某控制论与未来科技研究所的跨时代项目斯莫莱克戎1号,是一种应用高端技术架设微缩世界的电子怪物。它可以针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事件做出精确的预测。由于这个研究项目的创办人兼总监沃尔摩尔教授神秘死亡,所长任命斯蒂勒博士作为这个项目的继任负责人。不久斯蒂勒的同事们发现新总监也开始状若疯狂。然而,随着老友--研究所安全主管劳兹神秘消失事件的不断深入,斯蒂勒渐渐分不清究竟是自己病了,还是身边的世界病了....
《世界旦夕之间》是1973年法斯宾德为电视台制作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改编自伽洛耶出版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本片后来被好莱坞翻拍成《异次元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并深刻启发了后来的同题材系列电影《黑客帝国》。
《世界旦夕之间》下载观后评论: 法斯宾德颇具野心的科幻佳作,世纪末一系列Rubber Reality电影的鼻祖。1.三层世界的嵌套结构,不仅探讨虚拟与现实问题(即“缸中之脑”思想实验),还涉及现代技术与跨国公司的垄断,并影射极权社会的思想控制。2.影片恍若一处处镜之迷宫,五花八门的镜像每每从四面八方包围住人物,而镜子既喻指着虚与实、真与假,还指称着自我的分裂与身份认同的困境(恰似拉康理论中主体遭逢的镜式迷惑),亦暗示出一种窥视的目光(一如上层世界肆意窥伺与操控下层世界)。3.大量诡异的运动镜头,如猝然的变焦推拉(渲染震惊感)和不少环绕镜头(眩晕效果与暗中观视)。4.布景与配色上佳,幽绿的公司和机房显得封闭而压抑,现代主义金属家具充当镜面。5.不少围栏、窗格的前景遮挡构图。6.电话亭作为出入口后启[黑客帝国]。7.还是较拖沓,片长完全可压缩。(8.5/10)
#CyberApril# 看的过程不断想起博尔赫斯的《天真》“地球上所有的每一件东西/ 都同时是自己、是反衬或者竟属虚幻”。无数次出现的折射和反射,在镜面、桌面、浴缸、玻璃器皿上不断发生。法斯宾德的高超在于没有用任何未来感的道具就独树一帜地塑造了科幻片中的疏离感:冷战时期的室内装饰、古典美人的蓝色眼影以及不断出现的古典乐。尤其是声音的处理上,人声如同贴满瓷砖的室内的评论音轨,这种在耳边的将近4小时的劝说,不得不使观众陷入自己是否是以一个研究室单元而存在的怀疑中。不仅如此,对于人类的意识与意志的哲学思考也不局限于科幻作品而是更多的赋予其大公司阴谋与政治操控等社会议题。对于自由意志的考量和怀疑一切的态度,再次想起“我只对平凡的事物感到惊异 / 我奇怪一把钥匙居然能够打开一扇门 / 我奇怪自己的手居然确实无疑”。
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调度,周旋围绕式长镜头 近乎扭曲线式的变焦不断引领观众浸入影像又无时不将观众与人物隔阂异离,冰冷锃亮的镜像深渊反复对接互相映射,玻璃、窗户等透明要素横亘于画面如虚焦般模糊,亦如虚假的模拟现实中浩渺地延伸着却无奈地受控于桎梏的幻影空间,在瘆人电音的萦绕缠乱下对我施予无情的鼓噪与折磨。错综复杂的故事在主角数次的自我感知、自我探究与实践中变得波诡云谲,穿插着对存在主义的思虑探讨与所处世界的怀疑,而第一幕结尾彻底揭开巨大谜布的一角后又进入全程被第三层世界死死压抑而带来的冷酷异化之感,所处世界进而内化,成为由‘’意识‘’到‘’身体‘’的终极思索,如在强权压制的社会与残酷的体制下为自身位置与自由意愿的捍卫——可最终仍将是机械杀戮后生命的覆灭,思想自由了却还是禁闭于幽蓝密闭的空间内盲目欢
3小时多的电视电影,三重模仿,真实与虚构,人造人以及分层世界的想象在科幻文学中屡见不鲜。如何断定生活“真实”的空间?我们所获知的一切是否真实?!是不是为他人所掌控?这又是哲学的主题。法斯宾德的前卫的锐气在于加入了社会批判,他的第三层的主题就是关于权力与控制,自由与反抗,我们是否苟且默认社会由权力来“分层”?还是尽可能的追求公平公正?而不是推倒一个旧社会旧时代,又重新建立复制一个权力分层的关系?我们是自我苟且沉默,还是关注反抗头顶上的权力?我们是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事实上只是被操控。影片可贵的是明知不可为,无力反抗还要抗争。法斯宾德的多重立意早早领先并涵盖了如今的科幻电影。在造型设计、造型语言上在当时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利用电话亭作为空间层入口,烟雾中的消失,这在当时都是开创表达。
脑洞炸裂之作,虽然有《黑客帝国》的经验让我在影片一开始就猜到了剧情发展,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诞生于五十年前的作品!从对现实的笃定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趋近崩溃,男主将近四个小时的探索和追问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虚无而恐怖的世界。这是一部真正让我从内而外感到汗毛竖立的惊悚之作,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让我们追求的一切到底还有什么意义?“上面”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一个肉体的解脱万一换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更深的囚禁,我们又该如何自处?不得不说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运用镜像最多的影片,每个人物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和镜中的自己打交道,也许在镜子前,他们已然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哪一个是虚幻的投射。
精致而不做作。惊悚而不唐突。然而剥开这光鲜的外衣,影片的内核更是经典。作为《黑客帝国》等一众影片的启发者,将“思”与“在”的争辩套上科幻惊悚的外衣,别具风味。无处不在的镜子,似乎在向镜中人发问,你是本真,还是另一个世界的映射?层层突围后回到的真实世界,为何依旧是无法打开窗户的盒子?小镇上掀起的腥风血雨,却只是“上帝”的一时兴起,还裹挟着因爱恨而生的意识谋杀?不置可否,不死不休。和后来者相比,它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以政治暗喻的口吻,加入到延续几个世纪的思辨中。处于美苏夹缝中的东西德,或许如求得真相的男主一样,不知是该继续演好这出戏,还是奋力扯掉傀儡线,抑或是醉生梦死、遁入虚无?
这可能是三次元科幻片的天花板!这才是黑客帝国主要的灵感来源!虽然是毫无意外的层套层脑洞,但这可是1973年的德国片啊。少有特效而多用镜头开脑洞,情节尤其前半部极为密集紧凑,屏幕边缘时不时出现一个线头就很扣题,女性角色大多真的像布偶洋娃娃一样,不过有时男角色也有那样惨白的化妆。里面把镜子及构图发挥到了极致,加上各种德国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延伸。结局有细思极恐的感觉,(所谓的)本人不知不觉就被送进下一层打死,他自己好像还不知道,来到的上一层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东西通过触摸是肯定验证不了的,可以,这非常可以!看了这样一部作品,现在的很多经典科幻片比起来都相形见绌。
到了上层却不再怀疑真实的意义。What is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法斯宾德用科幻外壳包装关于自我感知和逃离的故事,“现实个体的困顿与阻碍往往通过不知名的主观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得以逃逸”,在复古未来主义里反映时代的模糊面貌。如果将身体经验的感知作为真实存在的依据,我们是否把死亡当做逃逸现实的方式,执念于逃脱这个虚假真实?如果当意识形态到达自我认知的新现实中,我们是否认定自己逃逸成功而不再怀疑?意识主体最终会去往哪?可悲的是,我们和斯蒂勒和法斯宾德一样,依旧是那个渴望爱却又不相信爱,怀疑世界真实性对人性充满失望的悲观主义者。
片子节奏真的挺慢,本来就挺困看上部的时候差点没坚持住睡过去。但是探讨的主题很吸引我,是我自己也偶尔会想到的问题,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或许其实是被某些人操控的处于“盒子”里的形象?每次想这种问题只能是无解,就像影片里讲的,虚拟世界对于虚拟人物就是真实世界,所以哪一层才是真实世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虽然和现在的科幻片比设定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作为早期的作品,世界观的建构非常具有想象力,对象征虚幻的镜子这一意象的运用也令人惊叹,很多非常漂亮的构图出现,and最后一定要提这个海报,构思巧妙配色漂亮,喜欢。
这居然是电视电影,amazing,就是太催眠了,中途我超过五次想倒头就睡? 法胖的世界里大概有一万块玻璃吧,so beautiful。“如果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世界,那我们究竟是应该去创造一个更理想、更完满、更公正的世界,还是仅仅复制现实世界的权力关系;当我们可以逃离,我们是否仅仅考虑自己的逃离,自我的解救,还是更应该关注在反抗头顶上的权力的同时,也要反抗身边的暴力和身边的压迫。 ”于是主人公是跳上车做公共演讲的时候被枪击死去的——呼喊反抗,呼喊对于压迫、不公正的终结。个人自由❌社会自由✔️
快速变焦、镜渊、电子噪音、心跳声,法斯宾德用视听语言勾勒出科幻世界的轮廓,这比单纯堆砌电影特效要高明的多,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回人本身。拉康式的镜子意象,与电影文本相契合。婴儿面对镜子里的自己首先认为是他者,然后才有自我的出现。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镜子昭示了主角以及爱因斯坦在面对电子元件里的映像时寻找自我的过程。最具意味的是主角把枪指向镜子里的伊娃,象征着主角试图谋杀模拟世界继而向上寻找自我。结尾处的平行蒙太奇也是如此,即死亡与新生的并置。和《索拉里斯》味道很像。
非常超前的概念,为后续相似题材打下基础,梦中梦《盗梦空间》,电子世界《黑客帝国》,无限循环《蚁蛉》,平行宇宙《源代码》。层中层中层,因为时空穿越不可实现,这可视为把过去与未来连接的另一途径,被创造的人成为了“未来人"用作预测,亦可反之。试想下他们一层一层发现自己是仿真世界,互通之后会如何相处。换言之,只要哪天我们成功创造出新的宇宙,就要意识到自己本身也可能是被创造/模拟的。大量的镜子运用无时无刻都在暗示着。★★★☆/7.7
夸张僵持的人物、诡异的镜头语言、电子音效的使用,法斯宾德用不同于昂贵好莱坞视觉科幻,让观众客观、清醒的感受未来的亦虚亦实。讨论内容丰富、前卫,是今年来科幻题材影视剧仍在讨论的内容,比如AI觉醒联想到《西部世界》。导演使用科幻故事外壳对社会、哲学议题的关注,对挣脱权利枷锁的抗争态度值得敬佩。影片实际是两集电视剧集,我再想是否可以在缩短时间的情况下达到表述同样效果的目的,但也许正是法斯宾德刻意制造的疏离令人感到时间之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