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安杰依·瓦伊达
编剧: Aleksander Scibor-Rylski
主演: Jerzy Radziwilowicz / 克里斯提娜·杨达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77-02-25
片长: 165 分钟 / USA: 160 分钟
又名: Man of Marble
IMDb链接: tt0075902
大理石人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影片的题材颇为大胆,收场对主人公命运的说明曾遭剪刀伺候。旨在通过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了压制自由的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纯真百姓的欺骗,用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70年代的状况。本片导致瓦依达多年被禁止拍片,但在数年后仍然拍出了续集(铁人)。
《大理石人》下载观后评论:
以年轻导演阿格涅什卡的创作机缘为话题切入点,在类似《公民凯恩》的剧作结构中赋予当代视角,讲述前政治时代的砌砖工人布尔克特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瓦伊达通过摄影机镜头的“纪实采访”与穿插其间大量资料的相辅互成,创造出一种奇特的虚实并进的侦探情结,令观众切身感受观影过程中逐渐逼近的“历史真相”。喻由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压迫体制对于平民人性的欺瞒与摧残,借由政权变换导致的必然悲剧,反讽波兰战后理想主义精神建设与七十年代文化气候的空洞和虚假。1.开篇&结尾: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和急速行进镜头。2.阿格涅什卡作为新时代的电影工作者,被导演赋予反思“神话”与探求真相的思想寄托,虽挫败但不言惧难的结尾意味深长,瓦伊达的心态是乐观的。(9.0/10)
站位是斜的,布景是斜的,摄影机是斜的,几乎每个室内镜头都是倾斜而下的。导演有意制造倾斜,以斜线标识出对位的不公平:事理是斜的,审视是斜的,存在是斜的。在这样的视觉中,扭曲,歪解与分裂之感也顺应而生,极其贴合导演所表达的批判。同时,这种倾斜也意味着人物的立场选择和他们命运的动荡摇摆。以第二部分的开篇为例,它直接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工人的背弃说明一切组织之信仰都有被利用和摆布的可能性,一切都是可以被颠覆和另外解读的。XX主义,XX主义...它们在某些时候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谎言。伴随这些谎言而来的,通常是悄然启动的大范围的清算,而在无法攻占某些意志高地时,他们则善用歪曲的力去抹除意志原有的含义。在国家决定了什么是重要问题的前提下,该建筑的已然被破坏。然后,顺理成章的,一切都在最终审判后变形。
用《公民凯恩》的结构来回溯一个在波兰计划经济时期先被国家宣传塑造成“社会主义工人英雄”、之后被阴差阳错打成政治犯的平民故事。过程中赋予当代视角,以此来追问何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机器运转体制下对个体的忽视与磨灭是否只能让老好人头破血流。可惜人物复杂性和戏剧性虽然很强,但电影在叙事上稍显冗长、不够精简,力量也渐渐地有点涣散。其实我国在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拨乱反正这段期间,也会有类似一批随时代摇摆的老好人。他们的一生是奇遇,也是磨难,最终被丢弃遗忘。但现在很少有人再拍这类真正具有历史复杂性的平民史诗,近年华语新片中只有一本《村戏》。表演方面稍浮夸,塑造了一个怼天怼地的女主,从而对电影本体做一些反思。但效果实在不大好,废戏也很多。我要是制片人,可能和这种角色说不上一分钟就会仓皇而逃。。。
4.5 以《公民凯恩》结构回溯一个在波兰计划经济时期先被国家宣传塑造成“社会主义工人英雄”、之后被阴差阳错打成政治犯的平民人生。过程中亦赋予当代视角,以此来追问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国家机器运转体制下对个体的忽视与磨灭是否只能让老好人头破血流。可惜人物复杂性和戏剧性虽然很强,但电影在叙事上稍显冗长、不够精简,力量也渐渐地有点涣散。其实我国在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拨乱反正这段期间,也会有类似一批随时代摇摆的老好人。他们的一生是奇遇,也是磨难,最终被丢弃遗忘。但现在很少有人再拍这类真正具有历史复杂性的平民史诗。本片在表演方面稍浮夸,塑造了一个怼天怼地的女主,来对电影本体和历史使命做一些反思。但效果不大好,废戏也很多。
共产主义理想下团结奋进的激情,创造出虚伪的偶像。“大跃进”式的量化劳动后,垒砌成社会主义这幢危楼,并在不断的内部争斗中趋于瓦解。现时、戏中戏与闪回的并置,叙事结构别出心裁(波兰导演似乎很擅长在叙事结构上玩出花样,如《机遇之歌》基耶,《苦月亮》波兰斯基)。两段纪录片的比较,产生对“真实”的质疑,利用闪回检索纪录片存在的作者矫饰,揭示社会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本质对立。《公民凯恩》式的对话 闪回,水晶球-大理石雕塑,通过单个物件牵引出角色的生平,依靠对话铺开闪回,每段对话结束时又引导出下一个对话对象,几组对话对象的闪回构成连贯的叙事脉络。
安杰伊·瓦伊达太有定力,自带主观能动性极强的节奏风格,叙事话语自成体系,游刃有余地掌控全局。跟随女导演阿格涅什卡在各异的社交空间中来回穿梭,故事的焦点才慢慢地浮出水面,以类同于《公民凯恩》的调查方式观照“社会主义工人英雄”的个体史,多少带着点政治惊悚的意味。影片中有着大量缺失交代的留白,不知道是出于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阉割,但毕竟,波兰人是懂得含蓄和暗示的。对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深刻质疑,对专政统治白色恐怖的嘲笑讽刺,甚至是对共产集体具有思辨性的回望都呼之欲出,尖锐而又深情——大理石人布尔库特只是一个失语的幽灵,他终将被遗忘。
叙事嵌套,有关纪录片的生产与实践,制造典型(这一部分其实看十七年更鲜明,从这一点看东方社会主义共享了部分符号与话语),在影像之间还原形象,在破碎之中拼贴完整。原来剧本里女导演只是穿针引线的工具者,但最后呈现出来却成为比大理石人更加相主人公的“英雄人物”,尤其是最后的低角度镜头。最喜欢的是老摄影师说需要固定摄影机才能拍摄时,阿格涅什卡拿过摄影机用她的彩色手持长镜头展现雕塑,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决定果决,标志着和最开始依靠蒙太奇剪辑的黑白影像以及依靠定点镜头的老一辈影人的不同
劳模的垮掉 一个记录着时代记忆的主题 苏联解体后对东欧诸国及俄罗斯本土的影响至今依然未消散 这部77年的电影主题绝不是“老古董”本片在一大批东欧反思电影中水准中上 其实整部影片最为震撼的都在开片一小时中 如何在劳模宣传片中作假以及极具象征性的偶像崇拜式雕塑 整个苏联“上升期”中打鸡血式的社会氛围 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 而女主作为后人去追逐真相的线相较下来就不那么“优秀”了 全片对曾经偶像崇拜的幻影做了极好的总结
公民凯恩的美国梦变成了大理石人的苏联梦,三层线索被不同的美学风格区分开来(“倾斜”、“瞻仰”、伪造的历史影像),从瓦伊达伪造的斯大林时期宣传片中(70年代的伪纪录片意识!)可以清楚地总结出同类宣传在国家内运作、生效的方式。有趣的是,消失的布尔库特、受缚的阿格涅丝卡,与银幕外瓦伊达被禁拍、《大理石人》结局横遭修改的命运,最终都成为了互文。男主角长得好像马修·莫迪恩+热拉尔·德帕迪约!
社会主义“造英雄”,体制像一台巨大的机器,一遍咆哮一边拖拽着时代往前走,“创造历史”的人民被裹挟在其中,身不由己,一会儿是英雄,一会儿是叛徒。个体在其中的力量是异常微茫的,通常时候做不出该有行动,也分辨不出事情的真相,因而有个性的英雄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劳模,是吃苦、耐劳、朴实、上进的工人阶级代表,是一座雕像。若干年后,还要探寻真相,那只能是一头扑进魔幻的迷雾中。
大使馆的字幕翻译让人着实想哭,一定是可怜的小语种实习生又被压榨了... 尽管细节丢失略微影响理解,但不能否认影片的质量和其足以载入影史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点不断闪回当中,流畅的叙事和摄影手法不得不让人慨叹大师就是大师。老电影的胶片质感甚是喜欢,70年代的硬摇交替着斗志昂扬的主旋律大合唱出现,别提有多棒!--波兰电影周 2018.11.11 @国大纷腾
大使馆的字幕翻译让人着实想哭,一定是可怜的小语种实习生又被压榨了...尽管细节丢失略微影响理解,但不能否认影片的质量和其足以载入影史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点不断闪回当中,流畅的叙事和摄影手法不得不让人慨叹大师就是大师。老电影的胶片质感甚是喜欢,70年代的硬摇交替着斗志昂扬的主旋律大合唱出现,别提有多棒!--波兰电影周2018.11.11@国大纷腾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元电影,反思影像记录的真实性,黑白是被撰写的表演,色彩还原客观历史,回溯人物背后又隐藏他人口述的悲剧化塑造,而瓦伊达手中的摄影机为的是批判波兰强权政治下的个人偶像崇拜和集体奴役的模范图景,个人被功能化为服务国家机器的符号,社会主义雷锋,斯达汉诺夫式工人,意义的在场却失去了携带意义的身体,他们都是历史的幽灵,目睹雕像死亡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