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铁人 安杰依·瓦伊达
导演: 安杰依·瓦伊达编剧: Aleksander Scibor-Rylski主演: Jerzy Radziwilowicz / 克里斯提娜·杨达 / Mari
导演: 安杰依·瓦伊达
编剧: Aleksander Scibor-Rylski
主演: Jerzy Radziwilowicz / 克里斯提娜·杨达 / Marian Opania / Irena Byrska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81-07-27
片长: 153 分钟
又名: Man of Iron
IMDb链接: tt0082222
文卡尔是华沙电视台的编导,由于格丹斯克造船厂正在爆发激烈的罢工事件,因此电视台派他前去采访。当文卡尔乘车来到事发地,却发现已有司机接站,并且后续的接待都很周到。但是,当他见到傲慢的政府官员巴迪后,才发现自己成了资方与当局勾结的牺牲品。后者企图通过媒体混淆视听。而文卡尔的任务是冒充劳方的同情者,混入罢工委员会。
违心做了卧底的文卡尔,深入接触了罢工运动领导者托姆楚克,并在调查中发现了其父劳动模范比尔库克的死亡悬案。此外,文卡尔还遇到了并肩作战的情侣,丧父而坚持信仰的旗手,甚至还有临时起意的叛徒,在复杂的心理搏杀中,他的良知与专业精神,使他逐渐对劳方产生了怜悯与同情,然而事情远比预想复杂得多……
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铁人》下载观后评论:
东欧电影对于历史的呈现与态度各有不同 相比瓦伊达为代表的波兰电影 罗马尼亚电影更擅长用戏谑的方式讲一个苦涩的“笑话” 捷克电影寄情于诗歌 而瓦伊达用斗争 激昂 悲天悯人的大心脏直面着过去 《铁人》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 她与《大理石人》互为上下 以女电影导演的视角串联起 用一个虚构的历史事件回顾70年真实发生过的十二月悲剧 历史从未被忘记 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活在当下 影响着以后 瓦伊达在《铁人》中多次引用黑白纪录片的方式达到“夹叙夹议”的叙事效果 他无意塑造又一个钢铁式的 或大理石式的英雄形象 而是表现革命参与者的矛盾心理 辅以父子矛盾 共同形成更细腻的历史视角 相比前作《大理石人》 《铁人》在观感上并“不好看” 几乎没有节奏变化和剪辑意义 而是用大量的台词和闪回来进行叙事 形成了导演“运动电影”的独特语言
导演非常有名气,开波兰社会焦虑电影先河。但就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今天来看摄影、配乐、情节、节奏等方面并不出色。当年拿奖更多是影片的时效性和政治性,作为冷战最后的战斗阶段,波兰所拍反对政府腐败的电影,必然会得到西方电影节的青睐。至于现在换了阵营,波兰政府怎样呢,只有波兰人民自己知道呀!片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电视编导,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心理刻画都是比较成功的。而作为主要活在大家描述中的罢工首领,据说是采用了《公民凯恩》的拍摄手法。整体来给评价的话,就是这部电影不是很有趣,推荐给想专门了解1981年波兰社会状况的影迷,其他想法选电影的可以绕行啦。 P.S.首领和妻子车站分开的那场戏我很喜欢,冬日的车站灰冷的天,分开之后不知以后的日子会怎样,这种体会今天的人们失去了,而曾经的感情,正是因环境的残酷而更加动人。
我现在没有时间陪你,你妈妈多年都未见到你,等到你长大,我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情。那些充满希望的日子,无数的艰难、谈判和争端,那些不眠的夜,我们快速跳动的心,那些最终感觉自在的人们。为今天的自己而战,也为明天的你们而战,不要悲伤,再等一会儿,等你回到我们的怀抱,回到我们早已不存在的家,因为那里从没有幸福。
依然套用了公民凯恩传记体叙事。只是采访者这次并非纯粹的冷眼旁观局外人,酗酒倦怠的电视台编导需要在采访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家皮袍里的小,而调查的对象也就是那位罢工运动领导的形象却随着被采访者的关系的由友至亲不断深入而越发的高大起来……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客串出演并在男女主人公的婚礼上献花祝福。三星半
分三次看完,看得比预想中更累。瓦伊达自己都曾检讨过罢工戏拍得过于冗长(尽管我不确切记得他在《剩下的世界》里给出如此评价的是《大理石人》还是这部了)。但是这完全可以理解,再不节制都可以理解。波兰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并不推荐给任何想初试瓦伊达的人,除非你是个政治题材爱好者,对这段波兰历史又感兴趣
叙事上并没有较第一部有更多的创新,且前半部节奏缓慢,在这方面是不如大理石人的。只不过续作的优点在于引入大量史实,很明显用LechWalesa的身平塑造了一个在波兰政治运动漩涡中的领头人物。现实感上并不强,但其历史观点足够突出。Wajda这里对于主要人物的处理也非常细心,既接续上部,也独立成章。
瓦伊达的史诗杰作,通过广播节目导演温克尔的走访调查,运用大量人物闪回和原始素材,还原马切齐克的生平经历,勾勒一幅跨越1868-1981的波兰历史画卷,展现罢课和罢工等尖锐社会冲突,描绘动荡不安的社会景况。明显左翼立场,批判专制统治,歌颂工人运动。历史现实主义题材,逐渐揭露真相,写实性强。
对当下社会越敢于迅速书写,价值越发珍贵,即使是伪纪录式的排演,也比事后搜寻记忆的纪录片真实震撼。开头声明虚构却真实纪录下团结工会摇撼集权政府之始,主角故事又说明革命必须要有爱情才不会被权钱腐蚀。媒体人面对体系的惊恐颤抖情绪最能说明恐怖的一切。该片的诞生又说明宗教对波兰较开明的影响
不是拍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地拍电影,我们分不清所有的回忆-影像到底来自谁,回忆自由出入世界,同样重点的是神话产生的时代,在那里,波兰怎样了,法律怎样了,人民怎样了(虽然不如前一部惊艳,但这一部同样讲述的虚假,更加表现时间的虚假,电影/媒体本身的极端虚假,法律的虚假,信仰的虚假)
粗糙而昏黄的颗粒感般的工业气息的时代还原与将时代资料以新闻记录的样式编排成为富有真实性的画面,感伤颓唐的音乐与带有时代焦虑情绪的空镜头更是加剧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割裂感,这些元素共同促成洋溢着激进色彩的金棕榈,瓦依达用一种事无巨细式的铺排展开了他的自然主义,带有强烈的时代敏锐感。
镜头很冷静但内核很激进 瓦伊达真是个有良心 有社会责任感 有历史使命感的电影大师“政府在向工人们开枪 杰尼克·施斯基倒下了 全国各地的船厂工人回到家里 战斗结束 世界都知道 却保持沉默 别哭了妈妈 你一定知道船厂的旗帜上有红色的弓 为了面包 自由和波兰 杰尼克·施斯基倒下了”
或许不太合我的口味。虽然看了两遍,还是只能给四星。里面那些纪录片式的镜头非常棒,温情的地方也很感人。可是仍然觉得电影很表面化。电视台编导是一个怯懦的酒鬼,这个人物没有承载力。这次采访不太可能成为他的良心发现之旅。他的采访对象都是有朴素正义感的普通人,可是政治从来不是朴素的。
一个记者经过走访从众人的回溯中和盘托出一个罢工领袖的全貌,每一个受访者对主人公评价的差异使其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多次转折,整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另一个版本的《公民凯恩》。但是能看出瓦伊达以及片中记者最后基本是站在主人公这一边的,跟《凯恩》那种对复杂人格的保持距离很不一样。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