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希望与荣耀》Hope and Glory (1987),通过一个九岁男孩的眼睛描绘了二战初期的伦敦,这个被认为是后方的地方,其实是另一个战场。
多少影片表述过战争的残酷,多少影片告诉你,战争的摧毁之手,让一切纯真消失殆尽,一切美好化为乌有。比如引起轰动的类似题材《安妮日记》,冷静而残忍地告诉你,怎样的保护,怎样的小心翼翼,纯真便是世上最脆弱而一触即破的东西,在残忍的实事来临时,其命运就是一点一滴消失在记忆之中。
然而Billy Rowan 的纯真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不落俗套的视角,一群无名而自然的演员,一个美丽而坚定的故事。
(一) 父亲
倘若大人们知道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们有多么普通,他们一定会很惊异。
Billy 的父亲参军了,与他的朋友和战友一起唏嘘感叹着国家、责任、荣誉、家庭。满腔热情与决心,满怀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忠诚的决心奔向前方。
于是将这场特殊的战争丢给了女人与孩子。
“Billy,我回家教你打曲棍球。”父亲在他们家的花园里挖了一个防空洞,仿佛,有许多话突然想要对年幼的儿子说,却最后说了这些话。
看着眼中满是热泪、激情澎湃的父亲,Billy小声对他的6岁的妹妹Sue说:
”别担心,Sue, 我们长大了决不会像他们这样。”
(二) Billy
Billy与 Sue依旧如常地天天去上学,每天早晨穿过满是轰炸废墟的街道前往学校。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接到防空警报,带着面具呆在防空洞里背九九乘法表。老师们依旧孜孜不倦,英国人天生的固执与临危不乱,一切秩序在混乱中依旧是秩序——什么叫做真正的绅士。
然而战争中的游戏却有些特殊。
Billy被一群在废墟中玩耍的孩子抓到了,他最终因为能够非常有魄力地说出一个神圣的脏词(经典的Fxxk)而被刮目相看,从而成为他们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废墟冒险经历,在废墟上,真的是什么都能找到,男孩子过剩的精力,在寻找各种秘密物品、收集各种武器碎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有过一两次,他也接近了真实的边缘,女同学Molly的妈妈被炸死了,房子炸没了,孩子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男孩a:“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Billy: “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Billy :“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Billy:“Sue, 你去问问Molly, 她妈妈是不是被炸死了。”
Sue;“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问?”
Billy:“你去,因为你是女孩子。”
Sue走了过去,Molly默默点了点头。
。。。
Billy:“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男孩b: “才不是真的呢!”
Billy “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男孩 b :“才不是真的呢!”
Billy;“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悲痛也同时离他们遥远,
孩子的心,依旧是孩子的心。
(三) 母亲
Grace是个典雅的名字。是Grace(感恩), Hope(希望), Charity(慈善),Faith(信仰)四姐妹之一, 从小被培养的是音乐:钢琴、小提琴。(四姐妹的父亲说,要四个女儿干什么?当然是组成玄乐四重奏!!!)结婚后则是一个有点保守的贤妻良母。没有见过大世面,没有见过战争,但是,有的是勇气。一种从优越的生活中坚定地走出来,肩扛起孩子与家庭的勇气。
单薄的肩膀,无畏的胸怀。
澳大利亚有亲戚可以暂时收养两个小的孩子。她在Billy与Sue的脖子上挂纸牌子,送他们上火车站。
“我看不见战争全是你的错!”Billy冲她嚷道。
她默默看着两个孩子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视野。
但是, 就在最后一刻之前,她冲过栏杆,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大声叫道:
I want them BACK!!!
“妈妈,你让我们尴尬透了。”Billy不满的说。
然而母亲已经抹去了泪痕。
一个母亲的勇敢,在于她从没有和她的孩子们分开。
(四) 姐姐
战争中的女孩子长得飞快。
丝袜没有了,她让Billy在她腿上画一条袜子的线,就这么大大咧咧前去与休假的士兵们跳舞狂欢。
战争让矜持让出了道路,让火花燃烧得更快更旺。
对着误落城区的德国飞行员微笑会被母亲责打,那么对着盟军士兵微笑总可以吧?
可是母亲抓住了她,一把抓掉她的头巾,看着她涂了胭脂的嘴唇。
“有我在就不许你打扮成这样半夜溜出去!”母亲说。
母女间爆发了一场典型的冲突。结局却不是典型的。而是战争时期特有的。
“这么爱他,你就去吧。”母亲含着泪说。
可是当年轻人向她求婚时她却没答应。谁知到明天会怎样呢,什么都有可能,婚姻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她将求婚的戒指扔到花园里,自己生死未卜,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承诺?
她只是把她已经怀孕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五) 乡间湖畔
他们的房子不是被轰炸掉的,是煤气引起了一场火灾。结果连同母亲的配给证一起被烧毁了。
于是他们只好一起来到外祖父的乡间小屋里去渡过暑假。
愤世嫉俗的外祖父,看似严厉,却带给了Billy一个最值得回忆的假期。
如果不是战争,就没有这一切。如果不是这依山傍水的乡间别墅,不是这老小孩似可爱的外祖父,不是这一片在残酷世界中依旧高尚而纯洁的心,不是这张结在一起地亲情之网。
这一双纯洁的眼睛要如何幸存于世呢?
1)Billy在河里打捞了所有被一个误投的炸弹打上河面的鱼——够他们吃好几个月的了。
2)姐姐的男朋友听到消息做了逃兵,不过他被宪兵带回去以前,与大肚子的姐姐举行了婚礼。
3)Billy向外祖父学了怎么投“变化球”
4)爸爸回来度假,妈妈对他说,她再也不离开乡下了。
5)姐姐在客厅的沙发上生了孩子。
6)丘吉尔发表了“开始阶段的结束”的演说
这都是那年夏天发生的故事。
(六)结尾
假期结束的时候,外祖父开车送Billy回学校,抱怨着浪费了最后一罐黑市汽油送外孙让无聊的人给他灌输无用的想法。
结果,Billy 却看见学校里一片混乱,校长大声呼喊,有人拿书砸了老师的头,一个同班同学跑过来对Billy说:
“They blew up the school! Thank you Adolph!” (他们炸了学校!谢谢阿道夫!)
于是外祖父又载着Billy回家了。
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就要看你的心是怎样的。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约翰·保曼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约翰·保曼
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约翰·保曼
《希望与荣耀》下载观后评论: 没想到二战会和英式冷幽默在一部电影里发生关系。对纳粹受害者来说,战争是黑暗的苦大仇深,对参战国的民众来说,他们的生活保持了一定的和平,除了偶尔的霰弹和空袭,小孩子们甚至可以在乡下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一个九岁小孩眼中的二战,最开心的一天是学校被希特勒炸了,不用再去上学,以及,一颗炮弹扔河里,炸出一船的鱼,可以把乡里乡亲请过来吃全鱼宴。英式日常生活代替了血腥与毁灭,外公说,“为什么要给女儿们起名HOPE,FAITH,GRACE,是你外婆说我个性中缺少这些品质,你瞧,这就是婚姻”,而生四个女儿,外公又说,“我能想到的是让她们四个人组成一支弦乐四重奏”,所以逼女儿们从小学琴。每个人都擅长讲冷笑话,气氛轻松愉悦,以至于你都不记得有一场二战正在发生。对于战争,我们要是帮不上什么忙,至少自己过开心一点。就帮了大忙。
56/560平庸,影片将视角聚焦在战争后方,并十分刻意地逃离残酷与意外,苦难和沉重,比如战时仍旧上课,看电影,跳舞,唱歌,开party,孩子们到处撒野等诸多生活细节,从而使战争及这个词语所带来的一切可以想象的灾难被虚化乃至消弭,甚至让观众对战争类型片的熟悉元素和情节化为乌有,整部电影显得轻飘飘,没有份量,导演别扭的地方在于,他是从“战争给家庭带来了什么”这一设问出发的,但是却把握不住这一宏大命题,只好采用大量自己熟悉的生活细节来填充剧情,所以陈旧的设计比比皆是,比如母亲的三角恋,军官和女儿的恋爱,外公生了四个女儿等,另外,本片自诩采用了儿童的视角,在我看来,本片儿童毫无成长性转变,仅仅是作为大人世界的见证者(作者给的主观镜头毫无意义)来迷惑观众,导演丝毫没有站在儿童角度考虑,梦境段落很垃圾。
隐隐约约知道了英国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优雅。打扫被轰炸后的房子,满是灰尘的钢琴是好的么?手上的伤口又有什么影响呢,依旧优雅地弹奏。房子被烧后,去父母亲家里,脸上跟身上的脏乱感觉落魄不堪,戴着帽子,看着那么优雅从容。外公教比利划船的时候,跟母亲一起坐在船上回忆往事,戴着帽子手套,那感觉太棒了。战争对于她们而言,好像没有什么影响,生活依旧继续,只不过没以前奢华,却也担心父亲带回来的德国果酱有毒,是故意留给他们,把她们都毒死…15岁的姐姐,跟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看着姐姐大晚上想要出去,争吵一番后,还是支持女儿,哪怕后来意外分手后又怀孕了,也没有半点指责,家人之间的支持相伴。秘密基地上来了个女孩,以项链为交换条件那段,笑死我了,我觉得我渐渐融入了他们的家庭了,忘了战争,有些语无伦次,真的好看。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二战题材的电影,也是我看过的除了喜剧之外最乐观的战争题材电影了。本片通过家庭和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二战初期英国本土的状况,正如片名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心中随时都充满了hope,使得这部影片非常独特也非常有味道,战争仿佛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作为观众也很难不被影片的乐观氛围所感染,影片的结尾也非常有意思,学校被炸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虽然多少带点讽刺意味但和影片整体的基调也是相当吻合,我个人是十分欣赏这部电影的。本片虽然都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员,但群戏却非常到位,小男孩的表现很不错
1942年英国小朋友看到学校被德国飞机炸掉后乐翻了天,"All my life no other day ever matched that perfect joy - my school lies in ruins, and my river back with the stolen days". 去年11月小渔村的同事告诉我,她向小朋友们宣布停课的瞬间,全班的反应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刚把这班小朋友哄住,隔壁班,又传来了,一波雷鸣般的欢呼声。
战火残垣中,邮递员去红色邮筒取件;老师讲授大英帝国在全球的殖民地;空袭警报后,孩子们跑去防空洞,戴上防毒面罩,开始背诵九九乘法表;男孩子们在被炸毁的房屋废墟里过家家;排队观摩女孩子的private area;四个女儿的名字,Grace, Hope, Faith,Charity, 来源是老婆指责婚姻中缺少这些品质;对音乐的热爱,四女四重奏;德国战机炸来的鱼;最后学校被炸,孩子们开心坏了,蹦跳欢呼,感谢希特勒。一部非凡的二战片。
小孩们的表演有可圈可点之处,成人演员的表演痕迹较重,不禁联想到日韩浮夸风格。废墟中的小男孩团伙给人印象最深,甚于德机炸鱼,以脏话入伙、珠宝换窥阴;上一辈人的保守——无产的叔叔不敢承诺让朋友成了孩子父亲、不善言辞的父亲去战场前只是说教儿子扔变化球、二等兵父亲见下士准女婿敬礼、生活在伦敦的女人们不仅多愁善感有时跟没见过世面似的,但家被烧没了、女儿未婚先孕,母亲表现了她的坚强。
总动员就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一件事超越了事物的当前秩序,而将世界纳入一种新的秩序中。人们通常不会马上意识到这一点,当希特勒轰炸伦敦时,尚有小童因学堂炸毁不必上学而高呼"谢谢阿道夫",战争和死亡暂时未超过上学的逻辑,他还没有被总动员,直到他看到第一具尸体,直到他闻到第一股焦糊味儿,直到多年后他再次从噩梦中惊醒, 他才意识到,他的一生都被总动员了。
编剧和导演是想用另类的角度去表现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战争,很多事情都显得不一样,例如敌机的空袭,竟会让小孩子们热烈欢呼,因为学校被炸毁,他们白白赚到了假期不用上课。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悲痛也同时离他们遥远。影片中讲述的战争与我们平时从其他资讯了解的战争不一样。可能是文化背景的不一样,我觉得有点扯。
儿童主视角的大后方故事。战争不只有生死决战的大前方,在后方的阵地上,家眷妇孺们经受着旷日持久的轰炸,面对破碎的街道、燃烧的房屋,惶恐度日。在艰难的时日里,战争变成了日常,对于战争的恐惧也随之变成了日常:孩童的生活敷演成了一出出无知无畏的冒险,少女的生活变成了情窦初开后的摘食禁果,母亲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开始重拾过去的时光……
20190523,家,蓝光,与爸妈观影至02:56。影片非常精彩,充满童趣和乐观主义精神,并且充分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战争和儿童题材的电影。昨天与妈咪一同重温了瑞典影片《狗脸的岁月》,同样是儿童题材的电影,通过观看此类影片感悟到快乐其实很简单,一家人其乐融融最幸福,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就豁然开朗。
自從看過《激流四勇士》後,就覺得約翰保曼是個獨樹一幟的導演,《希望與榮耀》更加應證我的看法。這部根據導演童年記憶創作的半自傳作品,讓我想起王童的片子,用溫馨可愛的一家人視角描寫戰爭,觀察大時代戰亂對小人物生活的影響。敘事節奏行雲流水,殘酷一面往往被幽默荒誕的情節沖淡,苦中作樂,看的心情大好!
在和平环境里待久的人,对一次次的空袭警报已经麻木嫌烦。第一枚炸弹落在街区,有的不是害怕,而是争先恐后的拥出防空洞,去看大烟花。明明可以把年幼的孩子转移到澳大利亚姨妈家,但在车站还是因为舍不得而领回家了,死亡都是因为没想到最后会这样。见过战争恐怖的人不会再轻易陷入战争,无知者无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