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伊利·曼佐
一个在餐厅打杂的小伙子,满怀自卑而又野心勃勃,一心想成为百万富翁,很快升职为侍者领班的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当他娶了一位纳粹的健身教练后,捷克人反而更看不起
一个在餐厅打杂的小伙子,满怀自卑而又野心勃勃,一心想成为百万富翁,很快升职为侍者领班的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当他娶了一位纳粹的健身教练后,捷克人反而更看不起他,德国人也不接受他。战后,从有钱的犹太人家弄到的稀有邮票让他美梦成真,但他的高级旅馆很快被共产党国有化,他只得在贫穷和孤独中终老一生。影片根据捷克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97年去世)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布拉格饭店服务生Ditie的视角回顾了欧洲二十年的历史。Ivan Barnev和Oldrich Kaiser分别扮演青年和老年时期的Ditie。Ditie被吩咐观察在那里发生的一举一动,但是很遗憾的说,Ditie似乎从未为英国之王效力过。《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下载观后评论:
记忆中今天才第一次看捷克的电影…好像生活中、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有人炫耀曾经和谁握过手、合过照、亲切的交谈过等等的事迹,这些可能对于施予者来说很快就会忘记的无感记忆,却极有可能在被施予者的生命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物理行为很有可能会成为化学行为,激励、改变了此人的一生,结局有好有坏,很匪夷所思。更有时可能起到的助力非常识能解释得通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里因为曾经给某国王服务过而阴差阳错的得到了国王的授勋,这彻底改变了主人公的处世之道和决定,满打满算的会富裕起来,结局却是监狱和孤老偏远山村!电影以荒诞却又极其符合世俗的方式呈现,嬉笑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焉知非福”。全片的核心就是剧的的一句话“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能写出此话或深悟此语的家伙不是孤老就是遭遇太多
4.5?;被前三分之一惊艳,视听语言角度十分华彩的一部影片;两个时间段的转场、刻画迪特作为服务生的人物特性,富人群像等,都干净利落且生动;到了后半段,不了解东欧对应历史的话看起来是稍显凌乱的;但是纵观全片,迪特的一生,他通过水杯中看夸张变形的富人阶级,他通过镜子看扭曲的自己;丢下硬币看众人失态,一直像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前半段的重要时刻,小个子一次一次闪现,通过运气拿到一些东西;后半段,大时代的小人物被命运抛弃,夺走了一切。“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遭遇到的不幸”。ps.导演在展现上流阶层的时候,并没有丑化或者扭曲,采用的是一种童话般、梦幻般的风格,画面如同童话故事书或者儿童舞台剧。我个人推测是迪特眼中的世界“丢了一个硬币就会自动演奏的风琴”。富人和穷人也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点。
我想给十颗星 这才是真正的大片风骨 有血有肉有灵魂 以一个出身底层的酒店侍者的故事 折射二战前后捷克的变迁 对国家民族苦难的展现举重若轻 又有对现世的讽刺 人们为了几个掉在地上的零钱会弯腰 跪下 在地上爬行 有钱人会为一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 金钱可以让你将世界踩在脚下 那群夜夜笙歌的人却在教导人们“劳动使人高尚” 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 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谁也没摸过 我们称之为上帝 捷克赤化以后 你有一千五百万存款就要做十五年牢 全片镜头挥洒自如 开头模仿默片片段有卓别林的味道 色彩和时空转换增加了几分幻想气质 配乐极佳 有诙谐有悲壮 只有伊利·曼佐能拍出最好的赫拉巴尔
无声的悲凉!在大时代的洪流下,个体的力量真的好渺小。岁月静好,真的还是靠luck的。电影中的小人物,在命运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人性在折腾,在整合,在寻求突破和前行。在这个刻意弱化社会、政治、体制的电影中,唯一可信的还是人性美的永恒,唯一可信的还是善良人性对于国家的关注和救赎。还是在于用人类智慧高度反思人类的愚蠢,而不是更愚蠢的去继续什么。捷克是个很美的东欧国家。现在都还记得参观卡夫卡博物馆的先验体验,还有报名参加布拉格的夜间恐怖游。。布拉格的童话还在继续。。。
一部一个叫…忘记名字了,小人物吧,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因为这是一个他可以平视的女孩。因为这份爱情,他加入了德国的那一方,当然他可能对捷克的认同也不是很大。最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后,因为他的银行有1500万,在银行待了14年零9个月,这也让他很高兴因为他的室友都是有钱人。他最让我着迷的是他撒钱然后看别人的反应,特别是那些权贵富人们也会弯腰去捡
比原著少了一些有趣的人物,比如给冻僵的老婆婆送热汤的诗人东达约德(简直不像汤,而是献上自己的心,或者说把他自己的心剁碎放上洋葱做成的汤),劈柴的大个子杂役(砍伤出轨的老婆和宪兵,甚至砍断和母猫相好的公猫的脊骨),内容显得单薄了不少。电影保留了赫拉巴尔的幽默风格,但是整体过于明亮,原著里人物的孤独绝望以及自我审视表现不够,削弱了原著文字的深刻。
回忆里的见习生涯拍得像舞蹈一样 搞不了了光是看看都值 上头的更迭伴随着秩序的重整 最高档的饭店内还分上下等 伺候过谁谁也只是伺候 从旅馆到优良人种生产所却也换汤不换药 生命中的各个姑娘精彩纷呈 男人只要长得不赖矮点不算个事儿 遇到颇有地位的同类更受青睐 和教做百万富翁的师傅的一世缘 从火车站里的热狗篮到自己边远的小酒馆 小聪明 小运气 小半生
1-前半段的年代没有很详细的交代,根据女性的波波头和爵士乐可以看出应该是20世纪初。对浮华展现很到位。后半段战争开始以后故事变得更有趣了。2-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波折,到最后一切回归原点。3-可以和《布达佩斯大饭店》搭配食用,在某些方面两部片子有点像的。4-其实是被标题吸引过来的,想看英国的故事来着,没想到看到了个东欧小国的故事。
电影中的个性锋芒毕露是好莱坞电影无法模仿的,用轻松、调侃的手法讨论人生、国家、种族这些沉重的话题,处理得真是太棒了。印象最深的是巴黎饭店的捷克领班,面对侮辱他国家、民族的德国人,干净利落的两个大耳刮子,脸上的表情还是保持着从容优雅。在德国人得势后,被抓捕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财物留给同事,步出饭店时昂首挺胸,有一股真正的傲气。
对书中做了一定改动,最后主人公自己开的酒店和与百万富翁关在一去的情节被淡化了,但如果都拍出来会可能就太冗长琐碎了,电影捕捉到了原作神韵,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如果像韦斯安德森那样章回体处理不知效果会如何,毕竟原书也是以说书形式呈现。对于镜子的使用让人联想到范霍文的《土耳其狂欢》。裸体的女性身姿曼妙,隐私部位覆以鲜花。
补评电影。也是不仁慈的,他只想着拥有自己的酒店,更重要的,成为一名百万富翁,那些他曾侍候过的富翁中的一个。这是一个梦想吗,甚至都不能确定;战后,他依靠为邮票而死在遭轰炸着火的房子里的妻子留下的邮票,轻易地成为了千万富翁,但是他永远进不到那个群体。小人物的悲哀,对社会和战争的反讽。电影较原著,多了些情色的表现。
很讨巧的情节和叙事,把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的洪流结合起来,男主不像他妻子也不像饭店的领班那样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他完完全全被时代浪潮裹挟着跌撞前行。但这样也以旁观者的姿态把那些特殊年代的真实面目展现了出来。另外拍得特别好,配乐和镜头的节奏真的很喜欢。ps:男主太可爱了,年轻的时候演的真好哈哈哈。
很戏谑的镜头描述了侍应生精彩的一生。回头想想,太多的理想以及愿望都被可恶的显示摧残殆尽。《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事业的巅峰成绩,但也无法掩盖尘埃落去的种种失落。二战的影响力大到让一个侍应生流离失所,与昔日的轻歌曼舞香艳浓情不能同日而语。镜头俏皮、略黄、略戏剧。总体不错,值得观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