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犯罪元素 拉斯·冯·提尔
警察费舍尔(Michael Elphick 饰)避居开罗多年,最近被召回欧洲,参与一起连锁彩票杀人案的侦破。费舍尔拜会了恩师奥斯本,老人被警队开除后状况不佳,心
警察费舍尔(Michael Elphick 饰)避居开罗多年,最近被召回欧洲,参与一起连锁彩票杀人案的侦破。费舍尔拜会了恩师奥斯本,老人被警队开除后状况不佳,心血之作《犯罪元素》未受重视,而当年的同事克拉玛摇身一变成为警察局长。卖彩票姑娘的尸体在矿井中被发现,是连锁杀人案的最新受害者,费舍尔从奥斯本处得到嫌疑人格雷的零碎信息,按照《犯罪元素》提出的理论,费舍尔将自己想象成格雷,按照对方三年前的路线前进以求获得线索。费舍尔在路线上的妓院结识了一位东方女子金,自此被对方跟随。费舍尔逐渐迷失在混乱的欧洲,而金和格雷的关系也出乎他的意料。
本片是导演Lars von Trier的长片处女作,获1984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奖等多项褒奖。
第3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拉斯·冯·提尔
第37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拉斯·冯·提尔
《犯罪元素》下载观后评论: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之首,处女作便在炫技与形式上大显身手,语不惊人死不休,无怪乎斩获戛纳技术大奖。1.怪怖的单色打光,一切都浸泡在昏黄与暗红中,形塑出败落,荒芜,阴暗,潮湿的“欧洲”空间;血红与幽蓝的灯泡,绿色的灯管,闪烁的蓝色警灯,土黄的提灯与光源。2.疯提尔拿手的极端机位(尤大俯拍镜头与倾斜构图)与慢镜初露锋芒,还有各种或逼仄、压抑、幽深的画面,配上鲜血、火焰、黑夜与死亡,宛若但丁[神曲]中的炼狱再临。3.受老塔影响明显,水元素漫溢在各处,无尽的大雨与漂泊的小船,还有蹦极自尽的仪式。4.内核还是关于人性内在的罪恶之根,还有对犯罪心理学理论的过度执迷所导致的反噬与自毁,一如男主与老警察重演与体验杀手路线后犯下新的罪行。5.催眠母题同[欧洲特快车],梦境、回忆与现实如林奇般交织难分。(8.5/10)
第二部冯·提尔。作为长篇处女作,以失忆和催眠为介入点和主要特征的“准”三线平行叙事结构——现实中的自述、追凶记忆、老警官的追凶历程,虽然达到了一种节奏上的和谐,但本身并无太大惊喜,大多神秘的符号或意象非但未能有效支撑起本作的精神议题,也没能起到串联和揭示情节的作用。真正支撑起形而上氛围的实际上是冯·提尔借鉴了诸多名家手法后搭建的这片散发着梦魇气息的环境本身,老塔的“区”、希区柯克式的麦格芬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技艺在此实现了奇妙的结合,又被冯·提尔通过在角色身上不断表现一种妄图挣脱精神囚笼式的释放,抑或在大段室内特写或手持后切室外俯拍凝视人群等创意,来为环境渲染出了一种独特的末世气氛,也借机展现了本片最重要的主题——“犯罪元素(elements)”如何重构(restructure)个体。
重看。依旧是CC的DVD版本,值得一个CC洗蓝的机会,对于进入理解LVT有着重要意义。犯罪的元素是什么?人。战后的欧洲,人皆有罪而不自知。《欧洲特快车》是欧洲的过去,《瘟疫》是欧洲的现在,《犯罪元素》是欧洲的未来。用光效和色彩做出了不亚于《银翼杀手2049》的视觉奇感。文本上类似希区柯克的《39级台阶》 视觉风格上神似诺兰翻拍瑞典的原作《极度失眠》,还有无处不在的塔可夫斯基……
探员回到欧洲参与调查连环杀人案,并陷入案件的故事,电影非常具有风格特色,画面发红昏暗,运镜调度颇有深意,整部电影流露出一种诡异、压抑、阴郁、神秘的气息,这种状态从开头持续至结尾,感觉耐人寻味,很具实验性,但模糊朦胧的处理方式也无法让人持续保持清醒地观影,让人身陷混乱的叙事结构之中,有着近乎被催眠的感受,沉闷、焦躁、抓狂都不足以全部描述观影心情。#桃花岛观影团
80年代欧洲电影。现代主义艺术电影的回归。拉斯 冯 提尔(丹麦)。尽管有少量政治现代主义作品和众多女性主义电影制作,大部分重要的欧洲影片都避免直接介入65-75年间的典型政治问题。一大批新崛起的导演也延续着这一新的泛欧艺术电影。导演常常返回那种由费里尼、布努埃尔和其他导演所开创的时空自由流动的风格。影片勾勒了徘徊于历史与梦幻之间的不祥景象。未看
长片处女作欧洲三部曲第一部; 刚一上来的拉斯冯就狠狠的秀了一把他出色的视听技法。 极其风格化的影像在泛着昏黄的滤镜以及抽象化的置景下 欧洲沦为罪恶之地在迷幻的陷阱下沉沦。华彩的片段不少,尤其以公车戏份为尤。可是在节奏把控上不是很好,普通的黑色犯罪故事。 与后面的特快车相比就高下立判了,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看做特快车的习作吧。
8.6/10 犯罪导师与蛇蝎美人,反写的神曲精准对位到了黑色电影。文本层次与视觉体系为两条坐标轴,构筑而成的有机流体将所有感知裹挟其中,命运浮沉不知所向。精神分析,自我催眠,以犯罪心理学为导则的角色扮演,迷失在潜意识污浊洪流;文明废墟,潮润霉变,以崩毁启示录为蓝本的末日图景,深陷在欧罗巴棕地泥沼
(7.5/10)冯提尔长篇处女座,暗黄的色调、湿漉漉的街区,摄影值得玩味,想象和现实的交融,大量旁白式的对白,对于犯罪者的精神探寻。没有后来道格玛95时期的记录式和颗粒感的革命和大胆,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与《此房是我造》的对应,影像风格化,表意晦涩,可以窥见冯提尔的野心。
拉斯冯提尔长片处女作,极度风格化,够变态够极致。。摄影很牛逼,炫技都炫得很高级。漫长的黑夜,铅黄的色调,永不停歇的凄风斜雨,创造了一幅绝美的末日情景。。故事也很厉害,真实、催眠和想象的三层时空,逆流而上,追踪犯人,探寻真相。警察是凶手,凶手即警察。我是罪人,罪人即我。
桃花岛观影。“永远是黑夜”。沉没的欧洲,分析理性在失败,蜷蛇咬尾,奥斯本说犯罪学家「Must remain untouched, detached, clinical, objective」,处处自诩为医生与法官的精英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对自己催眠。他等待他者的唤醒。
构建了个湿哒哒的罪恶之城,老塔神韵借黑色电影的形式回魂,甚至在此基础上又因痴狂的梦呓而有所发展——这是时年28岁的拉斯冯处女作……他妈的怎么能有人天才到这种程度啊,其实看了这片能理解他后续的拍摄变化,处女作就能拍成这样,此后的脱线和疯狂都合情合理,且我也都能原谅了
昏黄或者血红的环境色彩 永远潮湿滴水 下雨没有阳光只有各种刺眼灯光掉在绳索里睡觉的人们谋杀给人很不舒服的观感外加惊悚的 悬疑警察角色体验罪犯路线 找寻罪犯心理最终走火入魔。一些镜头似乎有隐喻 从躺在地方打滚的马到推进河里打捞出来的马。1984年拍的 觉得很前卫。
母题是信仰的崩塌和绝望的信徒为了维持偶像的存在对自身的献祭,lvt的生涯出手就将欧洲描画为后诸神黄昏的沉睡世代,以老塔之手反老塔其道,可惜意象还是用成了符号,其实他从未有过坚定的信仰。2021/02/05 回想起来是从天而降的奇妙电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