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白丝带
◎片 名 The White Ribbon
◎导 演 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主 演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 Christian Friedel ....The School Teacher
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Klara
莱纳德·朴罗夏夫 Leonard Proxauf ....Martin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Burghart Klaußner ....The Pastor
Ernst Jacobi ....The School Teacher (voice)
Leonie Benesch ....Eva
乌尔里奇·图克尔 Ulrich Tukur ....The Baron
Ursina Lardi ....The Baronin
Fion Mutert ....Sigi
Michael Kranz ....The Home Teacher
Steffi Kühnert ....The Pastor's Wife
Levin Henning ....Adolf
Johanna Busse ....Margarete
Thibault Sérié ....Gustav
约瑟夫·贝尔比奇 Josef Bierbichler ....The Steward
Gabriela Maria Schmeide ....The Steward's Wife
詹妮亚·福特兹 Janina Fautz ....Erna
艾诺·特雷布斯 Enno Trebs ....Georg
提奥·特雷博斯 Theo Trebs ....Ferdinand
◎年 代 2009年
◎国 家 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
◎类 别 犯罪/剧情/神秘
◎IMDB评分 8.1/10 (7,043 votes)
◎语 言 德语
◎片 长 143 Mins
◎简 介
在阴森冰冷的环境中,讲述了二战前夜的一个德国小山村里,一群合唱团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堡主、传教士、医生、农民这个大家庭中,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仿佛宗教仪式般的惩罚。
影片开始于小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怪事:先是本地医生在骑马回家的路上,被一根绳子绊倒,而且受了不轻的伤,然后是地主的儿子被人捆起来拿鞭子猛抽了一顿。片名“白丝带”此时登场了,它意味着纯洁和无罪,却更是屈辱的象征,那些被怀疑跟这两件事情脱不了干系的孩子必须戴上它,以时刻提醒他们,他们背负了深重的罪孽,需要净化心灵。理所应当的,报复性的暴力事件接踵而至。
故事背景发生在1913-1914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北方一个乡村,并透过一名曾在这个乡村教过书的老师和她的未婚妻的眼中,来回顾这里曾发生的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些事件环绕在公爵、佃农、医生、寡妇、牧师和一群德国孩子们之间,充满着出轨通奸、背叛剥削和严厉的体罚管教,为这个宁静的乡村,种下了不可预知的祸因。
然而,如同麦克汉内克过去作品,最骇人的事件,绝对超越观众所见。《白丝带》真正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其实是在这样一个备受体罚压迫、环境剥削下所长大的孩子们,在二次大战时成了纳粹吸收的精英分子,最终危害并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
◎幕后制作
话剧导演出身的哈内克1997年自编自导的影片《大快人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影片被提名最佳剧本。2000年他再次自编自导了影片《未知密码》,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2001年他又带来了影片《钢琴教师》(La Pianiste),这部有些惊世骇俗的影片更是引发了轰动,在各大电影奖项中频频获奖,并且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2005年他自编自导的影片《隐藏摄像机》使他终于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另外,他的其他作品如:《第七大陆》(1989)、《荧光血影》(1992)、《机遇编年史的71 块碎片》(1994)和《趣味游戏》(1997),都曾入围戛纳电影节各单元或进行展映。
2009年力作《白丝带》是一部干净透亮的黑白片,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德国北部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迈克尔·哈内克的新片回到了他赖以成名的经典主题,也就是罪恶、背弃和暴力。他的演员们表现得无可挑剔,至于导演本人,则一如既往地把他的典型风格--冰冷、精确、严苛和朴素 --注入到了影片之中。
在接受媒体关于获奖影片《白丝带》的访问时,迈克尔·哈内克的回答如下:
是什么原因让你将影片的主题围绕在处于一战前夕的这样一个德国村庄?
为了这部电影我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探究一群价值观被诱导的孩子是如何被**并且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如果我们推举出一条原则或一个理想,将其上升为政治或信仰,成为绝对至高的,那将会变得及其野蛮甚至会是恐怖主义。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设想的一个主题就是"上帝的右手",影片中的孩子们全盘吸纳这些观点并且惩罚那些没有百分之百服从的异类。此外,并不能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德国就被简单看待成是一部关于法西斯的影片,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关于统一的模式和腐蚀的理想这一全球普遍存在的症结。
为何要在拍摄中采用黑白影像?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关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来自主流媒体(比如:摄影、报纸)现存的影像全部都是黑白的,然而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和我们所看到的相关电影,我们对18世纪的感知却又是彩色的。我很喜欢黑白所以也就刚好碰到了这样的机会。这同样也激励我以此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来制造出一种遥远的效果。重点在于要寻找到适合的媒介来描绘自己的主题。
暴力和罪恶的主题是意味着你的作品风格的回归吗?
在我所有的电影中我都在试图探索这些主题。在如今的社会里,暴力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至于罪恶,因为我是在一个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环境下长大的,因而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课题。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先成为坏人才会有罪恶感:这已经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白丝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你是如何挑选并执导这些演员的?
在挑选演员方面,我是按照那个年代的照片来找面孔的,超过6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找了7000多个孩子,实际上这一工作后来还要更加艰巨,因为不是说仅从外貌形体上优先挑选出来的就一定是最合适的,还要有天赋。
至于成年人,我会挑选原来跟我合作过的以及我比较了解他们的作品的演员。这样在执导他们的时候,我通常仅仅是在不太对劲的时候才会跟他们指出来。如果整个团队都很好,那么演员们的工作也会进展得非常顺利。
剧情提出的问题远远要比给出的答案更多。
这里并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的原则就是永远都要提出问题,以此来杜绝过于明确的情形--说一个让观众自己都能找到答案的故事。在我看来,事情应该是相反和矛盾的,观众也绝对不会是导演的同事。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会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我认为艺术就是应该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也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而非危险性。
◎花 絮
2001年,一部惊世骇俗的《钢琴教师》为迈克尔·哈内克赢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5年,他再度凭借《隐藏摄像机》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年闭幕式上,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亲自为哈内克颁发了金棕榈奖杯,于佩尔正是《钢琴教师》里的女主角,这也是在伊斯特伍德亲自将金棕榈授予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后,14年来又一次主席亲自颁发金棕榈。这位擅长拍摄沉重主题的导演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欢乐往往是很稀少的,但是现在的确是我人生中真正快乐的时刻。"
在一次采访中,迈克尔·哈内克透露说一开始他是计划要把《白丝带》拍成三集的电视剧。
《白丝带》下载观后评论:
一战前德国小镇轶事疑云 小纳粹初长成 神权父权的绝对控制与反抗 阶级矛盾尖锐 伦理道德模糊失常 白丝带反讽 看一遍太闷但必须二刷才能完全看懂系列 这部豆友高评9.6 看后再次印证了对哈内克无感 与高评前作《爱》一样 节奏缓慢低沉 用大量空镜或人物调度缓慢静止而营造画面外的引申与想象 两部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平静祥和 甚至安稳病态的寂静 但实际细思恐极细节遍布画面每个角落 变态寂静只是其表达的表现形式 而我恰恰对此种方式无感 更在乎心灵的震颤与恍恍然大悟 这种细思恐极的怄住喉咙实在有些难受 但不否认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师作品 或许几年后我会有不同的感触 8.7
肃杀的恶(个人—家庭—集体),白丝带的隐喻代表着常俗的压迫:父权与神权。六个严父形象编织成一个庞大且畸形的权力网络,在集体无意识中女性的被压迫成为一种合法现象(掌控或是缺席),儿童则在秩序中完成“清洗”的工作(以纯洁之名清洗异端)。与其说是战争前夕的焦虑和冲突的预演,不如说是长久以来的惯常体系的存在注定了后续事件的循环爆发。时间的流转稀释了体制之恶,描述始于局外人也结束于局外人,因此这一切都没有出口,是无言的混沌——我们对暴力的循环无能为力。更像是寓言,几乎有些太直白了,但很精彩。
尽管镜头和黑白色调让人压抑到窒息,尽管充斥着旁白的沉默和枯燥的叙事,电影却给了观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电影里的少年团体和《社会性动物》上描绘的强权主义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特征如出一辙。从小被强权家庭压制的孩子们,他们自卑敏感,他们长大后对于反叛社会拥有同样的亢奋,然后他们报团取暖,从象征纯洁的白丝带到象征恶行的法西斯臂章。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矫枉过正,世上最大的善和恶都隐藏在人性之中,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哪一种,取决于家长用爱激发天性还是压制孩子的灵魂。
白丝带,象征着纯洁无瑕,黑白画面下,充斥着压抑,暴力,伤害,在宗教的桎梏之下,纯真的孩子,空洞的眼神充满了罪恶,成长的一代,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披着宗教的罪恶外衣执行所谓的正义。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压迫感也比较强烈。贵为男爵夫人也不能保护自己,她说要离开的时候,男爵最关心的却是自己有没有被戴绿帽子。牧师老婆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等我丈夫回来再做决定”。唯一的快乐结局就是男主角“老师”找到自己心仪的女人,害羞、直率的姑娘。比较深刻,灰暗的电影。。。
纯洁象征的白丝带,像是一种道德绑架,电影里面四个家庭,都是以父权为天花板,压制着孩童。看到最后,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一战前夕,这种变态父权之下的成长环境似乎也为之后专制打下基础,白丝带在之后变成了民粹的象征,没有绝对纯洁,白丝带不过是思想束缚罢了。哈内克的镜头一直很冷峻严肃,这部用黑白色更是把一种父权暴力描绘地让人不寒而栗,而且在最后医生一家出了事情,节奏似乎有点变化,但转而用几个固定镜头配合娓娓道来的旁白,影片最后才交代背景,缓缓结束,陷入沉思。
1914年前后发生在德国小村的诡异事件——医生被摔下马,农妇意外死亡,男爵儿子被打,弱智儿被挖眼。笼罩在整个村子里的是无声的恐怖。人们相互猜疑与告密,而真正的凶手迟迟没有抓到。孩子们手臂上的白丝带象征着纯洁与规矩,却是由父权施加给他们的。以宗教之名行事的牧师自己却是暴力和独裁的化身,儿子连养一只鸟都要经他的许可。对纯洁的偏执预示着几十年后纳粹对血缘纯洁的偏执,而那时这种白丝带会变成带有十字的红丝带。镜头没有直接展露暴力,但是张力无处不在。
那所谓的象征着纯洁的白丝带,不仅束缚了孩子们正常的欲望和欢乐,也在他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为恶的种子,使他们向更弱者施暴。神权、父权、夫权,还有阶级压迫,都在这个一战前后德国的小村庄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呵护小鸟的孩子,保护弟弟的姐姐,教师的爱情,是这个灰暗世界里不多的一抹亮色,让人感动。很多固定长镜头使得叙事节奏偏慢,但也让人更加深入地体察人物的处境和情绪。(看影评发现影片有对纳粹起源的追索,为我迟钝的感受力和历史意识的缺乏而流下了无知的泪水。)
这种影像和镜头风格算是蛮喜欢的,充满诗意和艺术感。看似平静下的乡村却充斥着恐慌(压抑的问题被忽视以及未解决),一个虚假的“异托邦”被一连串如梦境一般虚无缥缈,不易捕捉的悲剧所逐渐摧毁,一战消息的来临更是使得整个乡村消息,无声无息,无缘无故。究其内部,弥漫在各色人等家庭内部的那种窒息,来自于父权与子女,或许是令人会当做理所当然忽视的原因,而这也是老师作为一个无子女的人所能够最先体察到的,白丝带作为象征意义我想也在于此。
这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太着迷了,观看者是模模糊糊的,主题尚未明晰,主题也没有多大的野心,这是多么的舒服与高级。无需联系实际,无需引经据典。但还是有一个超级大的无可名状的框架设立在其中,你是可以深究的,你也是可以单纯停留在表面的。这太迷人了。它并没有多少影视中常见的刻板印象,农村很落后吗?人们很愚昧吗?没有,也无从比较。有的只是一条白丝带,若隐若现的诉说,让你猜想,这里貌似存在着专制禁锢以及随之会产生的暴力犯罪噢~
好美啊 感觉需要多看几遍 哈内克好天才 每个镜头都好精致好多巧思 完全目不暇接 脑子里闪出的词是“文学性” 不仅是说台词 还有镜头里那些漂亮的细节 比如医生强暴女儿时的影子 比如剪刀刺鸟的十字形 比如警察的手抚过树上细绳的勒痕 好多好多 像在看非常细致非常美丽的文字 但一点都不冗也不做作 太绝了 感觉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这么厉害
处在无处不在的父权与神权的压制下 表面平静的村庄 扭曲压抑的人性与生活 滋长的暴力与仇恨。克制、平稳的构图,社会剧变前酝酿着躁动不安的反抗情绪 永远无法有效沟通交谈的人们 最道德的最不道德 最纯洁的最不纯洁 被视而不见的恶 暴风雨前的平静 且看着即将起惊雷 反思式的 令人恶心且心凉。蛮好一部片子 它应该讲了更多 留待后续
《白丝带》的摄影风格属于现实主义摄影风格。影片想要把观众带回那个时代,让人在观看影片时能忘记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采用现实主义拍摄手法正会给观众这种强烈的真实感。片中大量运用客观镜头和固定镜头,摄影机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纪录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同时也体现着导演的冷眼旁观和深邃锐利的视角。
当恶行不知不觉间成了习惯,并且,当这习惯不仅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人,世界会变成如何恐怖的样子?《白丝带》开放性结局也许要说的是:凶手不是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否有战争和政治隐喻,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白丝带》所挖掘的人性和时代黑暗面的确令人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