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钢琴教师 迈克尔·哈内克
本片的男女情欲关系描写令人恐惧,在暴力与性侵略的交错复杂关系中展现不少血腥的画面,于佩尔深刻地诠释了女钢琴家的变态心理。《钢琴教师》下载观后评论:又是一部边看边
本片的男女情欲关系描写令人恐惧,在暴力与性侵略的交错复杂关系中展现不少血腥的画面,于佩尔深刻地诠释了女钢琴家的变态心理。《钢琴教师》下载观后评论:
又是一部边看边哭到心绞痛的作品,上部是女性瘾者,和这类女性总是能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共鸣,或许这之间本来就有一些共性。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到有些窒息,类似的家庭环境,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角色,母女两人在床上扭打亲吻哭泣那段太感同身受以至于再也无法承受第二遍这样的无助。甚至想要去杀死那个让她又爱又恨的老女人,就算这样也无力去改变任何已经固有的trauma,本身已经太悲观更别提信任温暖他人有多难,只求不给人添麻烦就行。在虚构的温和与性压抑中长大的人,感情上宿命般地走向病态,性格也是两面化的极端,极其温顺乖巧同时极其自私冷漠。像一个循环,想要爱,却总发现已经在无可奈何的自毁,不断的自我厌恶,所以希望在身体的疼痛中得到短暂的救赎。
哈内克绝不是唯一一位喜欢把人物放在解剖台上玩弄观察的大师,比他不近人情的作者也多了去了。可是,真正让哈内克显得有些残忍的恰恰在于他作品渗出的某种人情味。有一些作者的观察和解剖之所以显得从容优雅兼具压迫感和犀利,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俯视者的视角,他们不在意,或者是有着更为高明的坦然而圆融的创作状态。而哈内克其实是在意的,他非常在意,他其实是饱含感情的去探讨。他关心他的人物,他在意某种特质,他甚至在痛心人类,所以他往往通过糟践凌虐人物命运来发出某种残酷的警示,他似乎觉得只有痛才能提醒世人,才能激发他自身的创作欲。所以,他的作品总有些“刻意”。但,这就是“作者”的态度吧。他超脱不了,也不必了。
迈克尔·哈内克是个非常有作者性的导演,也总是有意外的题材给观众带来惊喜,《隐藏摄像机》和《班尼的录像带》都相当独特,《钢琴教师》则是把嫉妒心与性渴望描述得淋漓尽致,感觉它都影响了十几年后的《女性瘾者》。对于性的压抑与渴望,对于完美的追求与偏执,钢琴和恋情构成了完美的女主人设,这其中掺杂着过度的欲望和诉求,而这让整个人物弧光变得超乎常人理解的极端,但你几乎又能够感同身受。结局的镜头竟然和《隐藏摄像机》雷同,这难道是导演的偏执?
7.4太低了吧..拉高均分。一些不太能经得起推敲的思考?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病态呢。什么是真实渴望,什么又是“错误”的信号呢。到底该怎么做才可以呢。“理性也不会使我这么做的。” 为什么要假装虚无的且对于你来说毫无意义的“理性”的存在呢?台词里包含着这个词,就像是在嘲笑整部片子,嘲笑人类顶着伪命题而活,而真实的欲望滴干了血 /以及 我感觉男主角不是从她的角度去爱她 而是“她说什么我就尽量做 只要能得到她” 爱是自私的吧
女儿终身活在母亲的控制下,逃脱不了命运只能选择自残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旁人看来这是无法理解而且是病态性的,甚至连“爱”是什么都不知道,扭曲的家庭关系只教会了她顺从和讨好,于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一需求便被放大到最大化,爱与性都无法使自己满足,只有暴力和殴打才能体会到活着的感觉。结尾那一刀扎入心口,真的是爱如刀割的最直观呈现了。于佩尔的演技一如既往地好到没话说,除了她之外想不出还有第二个人能演这样一个角色。
太虐了,特别是主角同自己有共通之处,那看起来实在是心疼。结尾陡然的结束让我没回过神来,然而忽然想想,又的确是一种寂静的、理所应当的收尾——或许全片所构建的一个命题,便在于sm的情结永远只能归属于感情之内,它无法超越而成为现实生活的主仆状态,并以此完成身份权力的置换。从这个角度来说,于佩尔的痛苦,是带有歇斯底里的失望的,而她所渴望寄托精神的他者,却在用肉体视角在惩罚着她。实在是太令人难受了。
好正儿八经欣赏于佩尔的这个钢琴教师,评论说,用最少最冷漠的表情,让你读懂了她的每一场内心戏。此言不虚。所以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相对于梅丽尔斯特里普,很多女演员更偏爱于佩尔的表演了。其实,我觉得很多小众,剧情,文艺,带着情色的电影,导演或者演员喜欢把人物处理成带着无望或者是绝望的。我觉得钢琴教师不是,于佩尔塑造的人物,是切切实实真诚的压抑的想要得到释放的满足的带着求救的欲望。不是绝望,无望。
哈内克并没有将人性的压抑通过客观因素向外延展,而是通过挖掘角色内心的扭曲使观众感受到压抑和残酷。窒息式的原生家庭背景对女主而言就像是一个精致的牢笼,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在角落里猥琐。这种病态随着情感的延续同样的流转到年轻的男主身上,这两个人原本都想做1,实际上可能连做0都差点意思。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能够沉浸在自我陶醉的空间,但可悲的是,这种空间似乎并不存在。
人性是复杂的,欧洲的电影比较大胆,总把最黑暗的扭曲的一面撕开给你看,所以看完总是很压抑,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的深度。不被爱的优雅的钢琴老师,40岁还在母亲的期望下压抑地生活,除了音乐就是音乐,当帅气阳光的学生出现时,就成了天雷动地火,但她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一段关系,更何况是一段和学生的不正常关系,不被爱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受控制的人学会的也只是控制,扭曲的性扭曲的爱,注定没有结果。
这才是真正说到点子上的极端女权电影。由极端男性价值观塑造出来的主角,去满足男性所有欲望的时候,男性自己却无法忍受的崩溃了,这是对男权思想最大的讽刺。影片人物情感极度真实,当主角抱着妈妈,亲吻她,说我爱你的时候,让人心痛到落泪,主角被压抑的情感永远无法释放,她所爱的人,也是对她造成最大伤害的人,最后主角也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心中被压抑的情感。
钢琴声一秒不差地在第六十分钟响起,Erika的眼眶逐渐被泪水充盈,随后夺门而出,鞋跟与楼梯的撞击所带来的几秒释放之后,人物随着隔断和摄影机的横移瞬间静止。母女,男女,师生,或是艺术家的妒心,全部被笼罩在类似的失控边缘而后成为压抑感的叠加。《黑天鹅》在《未麻的部屋》和《钢琴教师》两者的基础上真的和玩儿票的一样。感觉我的变态指数又得到了提升,嗯!
心里难受就用刀扎吧...“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高冷的正确解读方式 ,这片子激发了我们对一个常识的唤醒,那就是在压抑的环境下心理容易扭曲变态。女主的变态有源可溯,母亲难辞其咎,可悲的是,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对女主生活的全面干预使女主陷入对母亲病态的依赖和极力想摆脱这种依赖的矛盾之中,所以她跟母亲会互相折磨,疲惫不堪
哈内克一直很喜欢探讨“强权”,《白丝带》讲的是“父权”,这部电影讲的是“男权”、“师权”和“母权”(后面两个词是自造的。在强权的裹挟下,孩子们变成了法西斯,老姑娘变成了饥渴的抖m的变态,而爱上那个抖m的变态老师的学生,成了一个将所有女性视为玩物、并反攻倒算的极端男权主义者……故,强权产生暴力,暴力让我们这些人欣赏。(《趣味游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