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苏珊娜·罗莎 / 乌尔里希·穆埃 / 亚诺·弗里斯奇 / 弗兰克·捷林 / Stefan Clapczynski / 多丽丝·昆斯特曼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语言:德语 / 法语 / 意大利语
地区: 奥地利
编剧:迈克尔·哈内克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时间:1997-05-14
别名:大快人心 / 你玩得起.你玩唔起 / 恐怖游戏
用户标签:惊悚,奥地利,犯罪,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Haneke,1997,奥地利电影,Michael_Haneke
片长:108 分钟
imdb编号:tt0119167
这本该是一个平静美好的早晨,乔治(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饰)和妻子安(苏珊娜·罗莎 Susanne Lothar 饰)带着儿子来到位于湖边的小屋度假,乔治和儿子前往湖边整理之后要使用的帆船,而安则在厨房里安置生活用品。一声尖锐的门铃划破的所有的平静,来者是一名看上去彬彬有礼的年轻人,他自称皮特(弗兰克·捷林 Frank Giering 饰),此行前来打扰是为了借一枚鸡蛋。皮特端正的外表取得了安的信任,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安大跌眼镜。这时,一名叫保罗(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外貌酷似皮特的男子敲响了安的房门,同时,乔治带着儿子也回家来了。
演员都到齐了,一家三口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来自这两个白衣恶魔的,毫无动机,毫无怜悯,毫无理智的凌虐。
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哈内克
《趣味游戏》下载观后评论:
打破第四堵墙,重要的是导演提出的问题,在这种凝视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参与案件,并且在急迫的想要拯救被困者。过程中,导演隐去杀人场面,被困者的每一刻都是属于现实时间。结尾,我们看到谋杀者使用遥控器修改自身的错误。在前面女主被捕之前,我们看到同样的车不断从大路那头过来,可以确定,这不是杀手第一次使用遥控器。甚至可以说,是影像本身,让罪犯在学习怎样去谋杀。我觉得导演更想探讨的是,当今社会各种凶残暴力无下限的影像出现,导致人内心的不敏感,对杀戮的麻木不仁。是不是能够通过真切感受受害者的整个过程而引起警示。更不用提,导演在镜头中的使用,他们的逃脱过程总是用客观的近镜,在杀手与被害者的对质中,往往全是近景。这不再是一部电影,不再具有趣味和游戏的边界。他在提问,真实的谋杀与影像的传达是否已经失去边界线。
这部片子的恐怖之处在于对其解读的可无限发散性 对它本身的解读和过度解读都承载了观众内心深处可能的恐惧和痛苦 即使是以偷窥施虐为乐的人也都被哈内克玩弄于股掌之间——你当然可以赞叹技术和利用心理的精妙 但获得的本质而言并非共鸣 而是对外的优越感 这位导演就是我所说的 最让人愤怒的一类 “造物主” 因为他并不利用第四面墙来取悦观众 而是利用第四面墙来证明他在观众前的万能 这种自上而下的凝视与讥笑剥夺了人们最为卑劣的企图与共情 那么从此出发回到观影的原点 无论你是被这部电影屠杀的 让人无法心生怜悯的羔羊 还是始作俑者的臆想中的帮佣 你都只是可有可无的 完成导演杰作的一部分而已
有趣的是,片中的两个受害者个人觉得长相很适合惊悚片,然而两个施暴者外貌却如此的儒雅随和。两位反派这种揪着他们所不满意的点不放的这股认真劲着实触动到了我,他们就像两个对他人态度极度敏感的指示器,一旦夫妇有一丁点不耐烦的态度他们就开始以无赖逻辑认为可以胡作非为了,这种看似没有人性的行为可能正是折射了普通人本我的想法。从胖子故意将电话弄坏没被发现而提醒女主人时,女主人的态度转变让他们知道,对他们来说已经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去折磨这一家人了,我直到瘦子对镜说话都相信这两个反派是真觉得自己委屈要向他们发泄,直到倒带情节出现后,本片的立意升华到一种我难以评价的高度。(8)
观众和演员都是哈内克这场趣味游戏里的棋子。在没有人被杀死的时候空气里都在弥漫着威胁和杀戮,当我们被牵制在厨房时,小男孩的死亡把这种气氛打破了,剩下的只有长镜头禁锢着的煎熬和崩溃,我们才真正陷入导演布下的阵局。夫妻二人的自救和女主人的逃脱戏已经不重要了,哈内克早已向我们表明了即使有获救的机会也会被我写没的,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假象罢了。直到结局部分的“倒带”他把所有人领到了游戏核心地带。开头和结尾镜头相得益彰,航拍带来的俯视感预示厄运降至,流畅的古典乐被死金打破,幸福的资产阶级家庭被devils毁灭。而且代表权力量权威的父亲从一开始就被钳制住全过程中几近失语。
媒介游戏,遥控器的“选择”的力度在当今大行其道的虚拟交互语境中其实是有些孱弱的。鸡蛋象征中产看似坚硬圆滑实则不堪一击的脆弱(或许观众也是),全片都在嘲弄(隐藏暴力场景/讽刺偏好/唐突改变走向/反类型结局/打破道具的预设期待)被固定在座席之中任人宰割的观众:单向的窥视快感被“交互”取代,无端由的恶和戏谑的反向对话都在强化一种不得已的“共犯”讨伐行动。十年后的逐镜翻拍则更是一种批判力的强化: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变被媒体强化的暴力之恶和阶级鸿沟,暴力的僵局永恒存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恐怖游戏的代入感,但是又不能操作角色,所以我只好倍速 快进以发泄我的怒火了!
飞来横祸之一个巴掌引发的血案。这样的电影有种谜一样的观感,就是观众从开头到结尾不明白加害者的动机,而被害者,你觉得他们可能奋起一急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好死歹死都是一死,搏一搏,但是编剧非要让角色反其道而行,让他们唯唯诺诺的一直受苦,最后坏人得到,让观众心里憋了一口喘不过来的气,这一节没完,竟然下一节就接踵而至。要是单纯的连环犯案,但是结尾之前的那段倒退是在开玩笑吗?脑子里有过各种念头,这就是一个精分患者的脑洞大开。所以,这样看来,就是乌尔里希和女主角在全程飙演技啊。
整体好在作者意图和形式的统一性:无论省略暴力场面、将所有的动作场景放在画外、回避情感最充沛的场景,还是荒谬的遥控器倒带、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的对话,一直到固定机位长镜头的手法,都在追求绝对的克制和冷静。然后不好的地方恰恰也在作者引诱观众的企图——这种过于昭然若揭的与观众沟通的试图是无效的,心理正常的观众不会落入这个陷阱。印象最深刻的是杀手第一次离开后夫妻谋划逃亡的一场戏,事无巨细的生活场景展现,尴尬而反戏剧,庸常现实对暴力故事的入侵力透纸背
首先不得不说,美国版的翻拍居然让naomiwatts来演,太可惜了,她毕竟一切片角都用力过度十分凄惨,每部片子都看的我肌肉紧张,好像帮她承受了一堆强行演出来的苦戏;其次哈内克太擅长直接针对观众的视听暴力,《班尼的录像带》里班尼本人长大了继续来演保罗,父亲还是班尼那个对一切都毫不知悉的庸碌父亲;当年不停倒带回放屠杀录像强迫观众承受噪音的班尼,这次又给观众直接倒带电影,直视镜头,完全挑衅-这两部片大概是可以对位观看的了
1、导演玩弄观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意图都掌握在两个凶手手里,甚至还掌握了遥控器;2、我一直觉得人们喜欢看暴力电影来消遣娱乐,并不是因为人们想要诉诸暴力渴望暴力,而是内心深处隐藏暴力的基因,但电影却告诉我们你不是这样想的,你就是想要杀掉那一家人来娱乐自身,甚至通过倒带的方式,这点和《发条橙》完全不同;3、没有理性和情感的杀戮永远是最可怕的,因为无法理解和预测,这和《伊甸湖》里的熊孩子一样。
层层递进,互为闭环,长镜头带来的真实感和情感上的层次丰富了观众交互的体验,平行蒙太奇的反复运用更加强了无力挣脱命运玩弄的宿命感。第四面墙的打破让观众从客者变成心焦的共犯。哈内克视听的巧思和剧作的互文彼此成就,仿佛在冲向死神的路途中坐上了一辆失灵滑板车,颠簸坎坷抖落出了太多纯粹顽童式的邪恶,你想打破规则,可对手才是规则的制定者,还轻蔑地说着风向不定驾船才有乐趣,坐船的人明明只想跳海。
强情节操纵需要强导演意志,哈内克你都已经把侵略者的规则建构、闪现的上帝、对于事实的遥控和受害者的沉默螺旋等元素讲得这么决绝了,就不能再狠点把这些元素聚成一个疯狂的合力嘛?这……好好的社会片为什么要这么在乎讲情节啊不过十分有趣了,一个房间隐喻一个社会让我想起达伦的《母亲》,那一部的讲述虽然肤浅粗俗很多但导演也敢很多其实都到用遥控器操纵时间的地步了,我们就别藏着掖着直接暴走吧1.9
荧幕、影像和真实世界的延伸讨论。哈内克仿佛在用一个令人无比不安和倒胃口的暴力故事来告诉观众:你不是喜欢暴力血腥电影吗,这次就从头到尾满足你,还刻意加入“遥控器”和荧幕互动来完成这个毫无希望的故事。他将“暴力”完全搬入荧幕,让所有人直面暴力,让本能产生的情绪逐渐化为对暴力的最终抵制。从开头古典音乐到金属间奏不协调感,再后看“Funny Game”已是对人性的戏谑,不寒而栗。
一部彻头彻尾的折磨观众,并调戏观众的电影。从剧作来讲,整个故事缺乏对立,推进剧情走向的是来自闯入者单方面的努力(也就是对受害者的折磨)。但选择以这个故事为寄居载体,通过三次次元壁的打破,外加遥控器反转剧情的桥段,明明白白得告诉观众,趣味游戏,玩儿的不是电影里受尽折磨的一家三口,掌控的是看电影的观众,折磨顺带调戏的也是观众。这样想来,竟会有种生气,被气到无奈发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