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当我们做梦时 安德里亚斯·德里森
◎译 名 当我们做梦时/围墙倒下时(港)
◎片 名 Als wir träumten
◎年 代 2015
◎国 家 德国/法国
◎类 别 剧
◎译 名 当我们做梦时/围墙倒下时(港)
◎片 名 Als wir träumten
◎年 代 2015
◎国 家 德国/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德语
◎字 幕 中德双字
◎上映日期 2015-02-09(柏林电影节)/2015-02-26(德国)
◎IMDb评分 6.5/10 from 368 users
◎豆瓣评分 6.2/10 from 26 users
◎片 长 117分钟
◎导 演 安德里亚斯·德里森 Andreas Dresen
◎主 演 乔尔·巴斯曼 Joel Basman
露比·欧·菲 Ruby O. Fee
David Berton
Pit Bukowski
Marie Luise Stahl
◎简 介
东德刚刚解体的莱比锡郊区,里科、丹尼尔、保罗和马克就在国家重新统一后的极度混乱中成长起来。在那种混乱中,往日的规则早已灰飞烟灭。他们把夜晚变成了白天,将街道变成了游乐园。他们到处疯跑,在街坊里闲逛,偷盗汽车,品尝毒品,成立新的淫乱俱乐部。他们开了自己的迪斯科舞厅,迅速地被新纳粹青少年占领。万物变迁又衰退,人人造出梦想,多到背不动:里科想成为拳击手,丹尼尔渴望与“小明星”——莱比锡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女孩——开展一场盛大的恋爱……
编剧沃尔夫•柯尔海斯和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将2006年莱比锡作家克莱门特•迈耶获得多项大奖的处女作浓缩成了一篇关于友谊和背叛、希望和幻灭、残酷和柔软的电影寓言。他们讲述了一个逝去的青春的故事、一个反抗的故事和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乌托邦梦想。
◎获奖情况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2015)
金熊奖(提名)
《当我们做梦时》下载观后评论:
德里森新片以多时间层面展开五名莱比锡青年在转折初期寻找个性与独立的成长斗争,讨论历史给人身心及日常生活上的印记时也常打破时代框架让情节更具普遍性。影片角色设置较传统,伴随乐观、怀疑到破灭的情绪线索,群体内在动力因彼此的忠诚、依赖与排斥而持续变化。凌厉剪辑和电子配乐十分醒目。(3.5)
在柏林这座城市行走,到处都能看见有关柏林墙的纪念物,德国人直面历史这点挺让人佩服。这部德国导演的竞赛片也是以柏林墙倒塌为背景,几个小主人公儿时坚信社会主义,怀揣不同职业理想,长大后却都沦为街头少年,游手好闲纵情声色,打砸抢烧无恶不作。另一伙纳粹气质的残暴青年粉碎了他们的梦。
男主算是从小标兵变成了小混混呐另外感情真的没有递进…男主的感情线从小青梅,一个救他的女子,到混混的女友共有三条,我以为小时候的青梅竹马会是他的女主呢,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我看的后半段没有字幕所以漏掉了什么信息…)总的来说,个人感觉一般,颜值还不错,另外小时候都蛮可爱的
看得出德里森对历史课和细致的人物刻画根本不感兴趣,他拍的只是一个嘶哑残破的梦,如回忆中的那个时代一样,被炫目的灯光和章节字卡恍惚了开始,也从来没有结束。不过对于一个曾把Dogme95玩出花样的导演来说,没能让这个故事更加丰富动人还是不免令人失望。
特定的时间段让我感兴趣了一把,结果没想到最后是个没啥头绪的完全和好莱坞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的没套路的艺术片子。没套路看起来真的很累啊,而且还所有都混杂在一起,画面整体脏兮兮连带情节都脏兮兮的了。要是基调清冷甚至冷酷一点,本来情节应该相当有嚼头的。
片子本身从青少年的思想、梦境入手,运用了新旧、老少等对比,创意上是不错的。摄影与配乐也可以称得上优秀。只是过度炫技导致影片破碎,人物多又不能给我这等脸盲观众一个很好的区别,就是很严重的失误了。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探讨的深度也有待提高。
电影截取的时点很有意思,恰在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前后。以东德时期的先锋少年,与德国统一后的迷茫青年,交叉对比展现其生活,让这部青春片有了历史感与政治意味。政治上的巨变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但其命运的因子其实早已在他们少年时期的生活中埋下。
这个时间背景很好 剧情很有时间节点的特色 动荡 狂热 迷茫... 很喜欢Dani大哥哥的作风 对兄弟容忍 对自己爱的人温柔 他从不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面对暴力偶尔懦弱 但他的眼神一直坚定炽热 这个角色不管是人设还是演绎都很加分
或许我们最后都会发现,乌托邦即美好也充满遗憾和危险;青春的力量是人生中最炫目的部分,也是最胆大的时刻,再多的不安和恐惧都能被降服,再多的规则和秩序都可以被破坏;做梦并没什么不好,悲哀的是连做梦的渴望或勇气都没有。
很真实,成长与堕落都很自然,在充斥着毒品烟酒暴力的氛围中,友谊,爱情还能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觉得丹尼相对于他的其他伙伴虽不是那么疯狂,但他更珍惜友情,从最后没有拆穿他们能看出来。
东德少年的青春成长史!也许同类影片看得太多了,本片并没有出彩的地方,政治映射也不深,除了少年时的红色教育和叛逆先锋行为的对撞外,故事和人物刻画都流于俗套,不过结尾还是看得比较伤感
有点像德国版的《颐和园》。说来两部片中的历史事件还是在同年发生的。我从小就厌鄙GC主义,但现在想来,不用在思想尚未成熟时,面临信仰的轰然崩塌,而陷入颓靡迷惘蹉跎青春,实为幸事。
换作是高三时期,可能会深刻的剖析、研究,甚至和同学探讨,兄弟的义气、电子乐、叛逆想去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现在来看,这些娃娃太不听话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