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塔洛牧羊维生,他是记忆世界的国王,记得所有的事情,但他却是真实生活的边缘人,没人记得他,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直到他遇到理髮馆女孩,第一次被人记得,第一次爱,那就是存在的开始。塔洛开始一场爱情,很多惊奇,大多失望,见天地,望众生,然后回到自己。辫子失去了还会长回来,那关于这个世界呢?总是需要一次离开,然后才知道归来。
改编自导演万玛才旦短篇小说,聚焦藏人生活景况,以黑白影像粗粝质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苍凉,更缩影这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在心灵的高原上壮游,以为走得那麽远,其实仍踌躇传统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欲离何曾离,云空未必空。
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万玛才旦
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
《塔洛》下载观后评论:
从照相馆中的大头照换空背景一幕便可以窥伺出角色如纸般的「空白」,角色几乎是靠着直觉与本能在行事,身份的转换/传统现代的相互侵蚀并未影响他的「空白」——“成像”的缺席(边缘如黑洞,被忽视的同时也将秩序本身吞噬,成为无法被记录的漏洞)。虽名为“逃离的人”,但笨拙的行动(机械记忆/喂羊)所彰显的依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麻木惯性。框架区隔、“诵经”表演暗示权利秩序的稳固,“小辫子”/镜像等现代性改造、规训的符号表征系统的隐喻性建构使得角色褪去私人化的内核,转而成为文化共同体的集体焦虑表述:私人即公共(跨越公/私边界的言说行动以制造集体陈述)。黑白摄影为藏区奇观祛魅,同时也是非黑即白精神的隐喻,民族政治诉求大于私人表达,所以何时才能听到女性的声音?
说杨措是骗子不一定准确,杨措确实喜欢过塔洛,但在演唱会的时候看到塔洛那么呆板木讷那么守旧固执,跟自己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带着钱跑了也许是早有预谋,也许仅仅就是失望无奈和自私而已。 如果是原来的塔洛,当他卖了别人的羊之后来到警察局的时候,他应该会自首,但是他没有。显见塔洛已经变了,被时代推着变了。塔洛回不去了,也无法适应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他不知道往哪里走,酒也不好喝了,烟也不好抽了,不知道干什么好,人也不见了,钱也不见了,羊也没有了,索性玩玩鞭炮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活真无聊……
也许都是从自己短篇小说改编的缘故,《塔洛》和《撞死一只羊》都像是短片的题材用长镜头的方式体现出来才变成了长片,有接近real time的感觉。影片的主题之一是二元化的隔离:传统/现代,理想/现实,弱/强(权力关系),道德和人情/法律和规矩,内心/表面。从警察局莫名其妙将空间和对话者一分为二的木杆,到发廊的两面镜子,到石墙上的缝隙,再到停在高原上的车倒后镜里的电线塔,万玛才旦设置了许多分割线,将塔洛这个现代化世界分割开来。固定镜头和镜框设计都将塔洛处在一个被约束与压抑的位置。这个主题其实和贾樟柯的《小武》有点异曲同工的感觉,但是从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上来讲,个人还是觉得后者更加具备创新意义。
1.第一次 与多杰所长的空间关系。约=平分但在框内。小辫子还未迷失未曾走出羊圈的世界,或者是还未做梦。但他已经开始有了走出画框的趋势。2.第二次,已不背多杰所长的空间包含而是与其分庭抗礼。小辫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与代表着正义的警察一方开始产生了抵抗。3.第三次,明显在画面中占据的空间缩小说明在导演看来小辫子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初始的天真、正义可以与警察相抗衡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也不能流利地背诵了。镜像(梦境)与现实从小辫子与杨措发生的大部分事情导演都是用镜像呈现出来的,并特意在KTV用毕加索的《睡梦中的女人》指出,这件事到头来不过黄粱一梦。
前半段的构图与节奏挺有些对关于身份的讽刺性的幽默感,同时由办身份证肇因,也建立起了塔洛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信与希望感,发廊杨秀措洗头一段的舒适安宁感表现的颇吸引人。而塔洛经历混沌的一夜买了一箱白酒与鞭炮回到放羊地后,气氛很快凝重起来,现实透明的避无可避,塔洛的心却已不在甘于面对,而选择用希望来自我麻醉,其实结局大家都能猜得到七八分,所以最后对塔洛下场的展示倒显得过于面面俱到,不够精炼了。不过对普通藏人既主动也被动的束缚在自己的传统经济生活的笼子里出不来的困境揭示,还是能体现出万玛才旦的现实责任感的。
城市与世俗化绝非当下才有的议题,可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下的中国一样面临着如此急速与剧烈的扭曲及冲撞、撕裂与重组。任何一代人都会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可时代却一直如此向前。有的人无法与急速变迁的世界和解,被抛弃在角落成为边缘人。固然这样的人“无欲则刚”,可若在偶然的情境下与外界相遇,毫无抵抗力的他/她必然会被这个罪恶都市/恶托邦吞噬殆尽,毕竟正如人终究要适应城市化的光怪、变形与堕落,并产生相应抗体才能继续参与到这个世界的游戏当中并最终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站着把钱挣了”究竟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
用念经的方式背毛语录是最有趣的。wlx在《天葬》里谈论到关于毛的造神运动对藏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而今迈步向前,上帝已死,墙壁上挂满港台明星的照片。就像德吉老爷代表的藏语流行音乐与传统藏歌的拉扯,在词与物断裂的今天,剃头不再意味着决心寻求顿悟。这个喝酒才能治病的藏族男人或许隐喻了因为气候允许吃肉的藏传佛教以及它所代表的藏文化,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习俗就好像挂在脖子上的大饼,只是绳上还拴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当改革的春风随着副热带高压吹进青藏高原荒凉的山谷,不曾开放过的格桑花也得迎来他的"春天"。
同《冈仁波齐》类似,《塔洛》也尝试用影像折射现代文明对西藏文化的侵蚀。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塔洛》没有把朝圣、转经、玛尼堆这些元素堆在一起,而是很朴素地讲了一个放羊人的遭遇。在现代世界里,塔洛成了没有"身份”的人,他的善意纯情遭到了无情的欺骗和嘲讽,最后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也失去了。纸烟、卡拉Ok,接收起这些时髦东西尚无大碍,但纯真的遗失则足以让人痛心。电影的镜头常常对着镜子拍摄,对于塔洛来说,那是既真实可感又难以把握的世界。
一部闷片,一场梦。生活闭塞的塔洛和心怀不轨的杨措相遇,留短发、抽烟的个性藏族女孩用一句“你很英俊”、一瓶白酒、一个亲吻、一次共枕轻易征服了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始人”,塔洛以为自己收获了爱情,以为剃去小辫子便可以拾起自尊,酒醒之后,约定一起去看拉萨、北京的姑娘不知所踪,身份证上的照片和自己不再相似,被派出所所长评价“看上去像好人了”,突然背不全毛主席语录,那些曾经似烙印般坚固的东西似烟般消散,等待塔洛的唯有毁灭。
我放牧的六十匹骏马,我的那些花斑马呢,Kongurei?我生活的六旗人们,那村庄在哪呢,Kongurei?我放牧的七十匹骏马,我的那些马桩子呢,Kongurei?我生活的七旗人们,那土地在哪呢,Kongurei?我放牧的八十匹骏马,我的八十骏马呢,Kongurei?我生活的八旗人们,那八旗在哪呢,Kongurei?我放牧的九十匹骏马,我的九十骏马呢,Kongurei?我生活的九旗人们,那九旗在哪呢,Kongurei
里面的一些长镜头是很喜欢的 尤其是在展现白天放羊劳作那一段 故事是简单的要命 甚至让我略显失望 本想看到一对随遇而安的人 结果是好俗套的结局 身份证这个引子很好 很社会学 塔洛对自己身份有个认同 身份证有时将身份带入社会化的一个符号 而在社会中生活有会产生很对的身份 塔洛就是在新老的身份中切换 在社会中碰撞 因接触社会引发的一系列比上半辈子都多大患得患失
万玛导演的作品一直都很有质感,而这部电影对声音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影片是黑白的,周围的声音让整个故事更为真实。故事主线非常简单,但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出色,塔洛的形象在镜头下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在他的世界里,有着非常简单却又明晰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准则,与杨措的相遇打破了这一格局,最后故事在爆破声中走向了终结。泰山与鸿毛,不过只是一念之间。塔洛,逃离的人,孤独的人。
影片的两大特点是镜面的使用和无配乐却始终充斥了嘈杂的环境背景音。塔洛如同一个迷惘的镜中人,于传统和现代中无处安放自我,永远与现实相悖。最妙的使用是最后派出所那段,与开头形成全面的对比,镜子中的为人民服务也成了倒转的镜像。县城各种塔洛陌生的场所中都充斥着扩音器中传来的声音,流行的歌曲,电视剧背景音,卡拉OK的音乐,到处都是不愿寂寞的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