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眼见也要过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从此不断。“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实实开有一家照相馆的聋哑人老四林文清(梁朝伟)。然而悲剧并没到此终止,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吴宽美(辛树芬)的幼儿——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学语。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侯孝贤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陈松勇
《悲情城市》下载观后评论:
从侯孝贤的这部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能看出小津安二郎的导演手法对他们的影响。那就是进入影片所设空间却保持着距离,看一段他人的人生,由电影演绎,再折射到自我上。而这种不打扰,静水深流的表现手法又在当代的是枝裕和那里得以承袭。具体到这部影片本身,这种凝视感也具有独特性。即看似通过平视角度建立的近距离感,总是被各类门框作的前景隔开来。而那些暴力场景的发生则更是因为长廊或其他纵向视角让我们与他们的距离被拉开。以及诸如做饭,看戏等等完全生活化的场景对戏剧性,情节递进的去除。诸如此类,看影片时频频有种误入他人生活的错觉。这种错觉与片中发生事件的表明上所给予的简单易懂性互相矛盾。而这种矛盾很有趣。于是,在观看时产生一种能够了解,却无法真正理解的抽离。悲情时刻降临的城市里,我们好似局外人般无措。
血书里写着“你们要尊严的活”,每每想到这句,心里就充满了慨叹。这部南国史诗确实是台湾电影中的不得不看,家与国,个体与时代,身份认同与失落。不同于《香蕉天堂》对长达40年戒严的描述与外省人的沉浮,侯孝贤将镜头聚焦于45年至49年的历史——某段悲惨过去的开端,无疑勾勒出了台湾本地人更深厚更复杂的感情,对日本的侵略无疑有恨但反复出现的樱花意向与带有能乐色彩的背景音也凸显了这份复杂性,而对大陆则既有被抛弃的怨怼,有对未来发展的迷茫,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爱,当文清的朋友们唱着《流亡三部曲》,何曾想过未来是《罗蕾莱》的故事。海妖的歌声在他们的87年终于停下了,然而在当下的台湾,本土意识的发展到了何地,身份与时代如何共处,未来又该走向何处?当下脑海里只闪回着九份的远山淡影,一切哭声都被压抑于时代的大山之下了。
私人华语影史前五?配乐功不可没,烘托住了悲情二字,却使用的很节制;去除戏剧化的叙事与削弱配合侯氏美学的镜头调度展现出的大量留白能让观众冷静观看时又慢慢产生一定的情绪效果,几场吃饭戏更是含蓄又嚣张的展现功力;另外语言也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不同家乡的人所使用不同的语言:国语、闽南话、日语、粤语、上海话,对照梁朝伟角色设置的哑巴,全片他只有一句口齿含糊的“台 湾 人”这样的台词,又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二二八”事件中真是让人联想翩翩的的隐喻或ironic。本片又是1989年上映,台湾人有这样厉害的电影记录他们的历史,而我们呢?豆瓣搜不到的影人本片编剧之一吴念真说【“二二八”是一部电影解决不了的,但当电影都可以讨论“二二八”,很多人就可以尽情的讨论“二二八”了】我们什么时候也可以尽情用自己的语言去讨论?
侯孝贤终于把镜头对准了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不变的是冷峻旁观的长镜头,与被削弱的情绪与冲突。1.“马关条约问过台湾人愿不愿意吗”、“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惧人吃,惧人骑,没人疼。”被殖民、被奴役,被日本认为是流氓,被国民政府认为是汉奸,家族史即台湾的历史。2. 二二八后收音机里的政宣就像背后硕大慑人的阴魂,历史的碾压不因为更换了驾车之人而改变分毫 3.两个细节:一个利用文清残障人士的设定,使他无法对庭审后的枪声做出反应,却让人感到屏幕外的恐怖感。一个是知道哥哥被捕后,宽美怔忡地继续给孩子喂食,孩子抓起书信玩起来。共情埋在看似被抽离打断了情绪的细节中。4.芒花开了,满山白茫茫地,像雪,被时代裹挟和撕碎的普通人永远应该被书写。5.每个人的表演都值得欣赏,第一次见这样的梁朝伟
缕一下历史: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地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无条件放弃统治台湾,外省人流入台湾国民政府涉政;1947年二二八事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政府迁都台北同时大批移民去往台湾。台湾这片土壤既有后生歌颂918流亡歌,微观层面也有台湾人对日本人的友情和留恋(静子的和服)。说台湾是没有妈的孩子,“妈”是哪个统治者?清政府可以抛弃它,日本人在1895-1945年对台湾同化,(理应)45年时国民政府接手领导台湾。却因陈仪为代表的外省人滥用空穴来风的职权使外省人和岛人不和,私情报复不在货币上印章对林氏一家开始迫害。电影里闽南话—粤语—上海话—普通话这个桥段体现的沟通问题有意思。语言不通直接导致信息不完全交换,或装聋作哑,谈判桌上的文雄等人不就是当时台湾人和外省人的缩影吗
时代背景下平凡生活的手帐。复制影评:孤岛台湾,飘零数十载,到了光复之后,日子却愈加水深火热。外来的投机者入岛寻一份利,拉帮结派胡作非为;外来的国民党入岛求一份权,腐败专政血腥镇压。 外来的国民党要说他们是汉奸,外来的上海帮认为他们挡了财路。本省外省,同宗相残。他们苦苦寻求着对身份的一份认同,彷徨于命运的几经更迭,喑哑于语言的几度变化。是日本人,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祖国是什么,哪里又是祖国?世事几度变迁,却仍在血雨腥风中挣扎求活;故土飘渺难寻,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又将去向何方? 对祖国的追寻,对历史的陈述,对家族的追忆,对人性的审思,电影的语言始终是白描的,不动声色的,却是淡然苍茫的烟云,凝结的是没有遗忘久久不散的永伤。
大体看下来确实只看懂了一些故事大致框架,对具体详细的情节内容确实没看懂也不清楚,或许是因为在网上看的画质超级渣,演员的脸都看不清分不清谁是谁,更不用说辨别故事情节了,而电影本来就是台词少不断做减法缩水的特点,不像电视剧注水做加法,后面查了剧情介绍和相关背景才明白整个故事。电影的叙事风格还有长镜头很有特色,音乐空灵而意味悠长是亮点,历史与群体个人的撕扯本不少见,就如现在所说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所以这样体现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家庭故事自然真实而有厚度,这历史也是真敢拍,女主宽美真的好美,很有特点和气质,与聋哑文青的爱情如细水长流淡而温情,文雄太可惜了就很突然,整体确实透着悲情意味。
看的压抑的要命,从文良被抓开始,情绪就一直走低,接着文良好不容易被放出来,精神却失常了,然后林老师失踪,宽容被打,文清入狱。好不容易文清被释放了,觉得稍微能喘口气了,文雄却突然被枪杀,压抑达到顶点。虽然知道不太可能,但全程一直在等一个畅快的爆发,果然还是没有等到,结尾文清又被抓走了。 好多人说侯孝贤闷,确实,他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但他故意不做一个讲故事的好手。即使拍这样的历史题材,也还是按惯有风格插入大量的空境留白,故意让完整的叙事断开。没有流畅的叙事看得闷是肯定的。但就是这种讲述方式反而让事件更加真实可感,少了很多叙事上的做作和夸大。
2020.6.27侯孝贤的导演真得精神状态好的时候,留下足够时间,慢慢欣赏,今日份一下午的时间都留给这部《悲情城市》了,也理解在现在这个快消时代侯孝贤注定要小众这片子难怪会成为了解台湾近代史必看的作品,钦佩侯导用了一种很冷峻的感情展现,不带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亚细亚的孤儿等到王师南定宝岛日,一波228事件教你做人,悲情台湾(想到一个2015年自己经历的事情,在台北228事件纪念馆的时候,一位50岁左右在这工作的女士询问我是大陆人之后给我义务科普了1个小时这个悲剧事件,同时对我们说,我们不想做某个国家的台湾,我们只想做自己的台湾人)
大悲无声。非常克制,亦难掩恻隐,一户平凡家庭身上承受的时代悲剧。试着从本岛人身上去理解那些恩怨情仇,展现历史与地理撕裂的罅隙里带着迷惘的反思,勾勒出战后TW民众的群像。对岸的他们,曾经寄与厚望应接光复,曾经一腔热血的唱起流亡三部曲,甚至还为了谁是正统“中华”争个你死我活。三十年前,这种血浓于水的深情满溢于框,三十年后,它渐行渐远了。纵观历史,TW像一个漂泊了很多年的孩子,被占被割,被奴化,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棋子,没有任何决定权。这造成了它对于”回归”或者“统一”等话题有天生的抵触,因为它从来不曾真正的被爱过。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这大概就是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吧,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版本那么感触将更深刻。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不知道为什么影片每一处都很平淡,但是却又有无言的疼痛。悲情城市这个名字就完美概括了全片。我还很习惯这个片子的配乐,感觉一下子被抓回那个年代,我们最害怕最难过看到不幸的事,但这个片子就是一个不幸的年代一座不幸的城市一群不幸的人一个不幸的故事。你怎能不痛。它的痛是时代的,是历史的,是永久的。
悲情城市的故事,很方正。一个客家家庭的四个儿子,一个哑巴开了摄影馆,一个支撑起家业做了流氓头子,一个游手好闲只想旁门左道,一个去当兵回来变成疯子。最后,流氓头子因为黑道火拼被杀,哑巴因为支持革命分子被杀,家里只剩下一个疯子和一个游手好闲两个儿子。整个家,好像也看不到了希望。那个年代台湾社会的政治,通过这一个家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社会上的各种政治和商业丑恶一览无遗,真正求变的有志青年被无情歼灭,只留下那不成事的一些人继续兴风作浪。可悲!可叹!可耻!也可怜!很精彩的一部影片!
低于预期,拍得太平太闷,拍摄手法全是白描式的,每一段剧情都反复交待,生怕别人没看懂似的。我明白这部电影想要传达处于时代洪流中人的悲情和无助,某些镜头和剧情也有出彩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没有达到我心目中一部非常好的电影的标准。侯孝贤怎么就称得上是神明的眼睛了?我就纳闷了。我觉得还是能力问题,没法把这个所谓的时代群像,生动的刻画出来,只能平铺了拍。一个平庸的人才会掩饰自己的个性,电影艺术属于勇于展示个性的天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