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一青窈 / 浅野忠信 / 萩原圣人 / 余贵美子 / 小林稔侍
导演:侯孝贤
语言:日语 / 英语
地区: 日本 / 台湾
编剧:侯孝贤 / 朱天文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3-12-10(日本)
别名:Café Lumière / Coffee Jikou
用户标签:侯孝贤,日本,台湾,咖啡时光,浅野忠信,台湾电影,日本电影,侯孝賢
片长:103分钟
imdb编号:tt0412596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
第2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新人一青窈
《咖啡时光》下载观后评论:
不讨厌,但是完全看不出什么小津的意味,倒是蛮侯孝贤的,甚至能联想到是枝裕和喜欢的老侯是不是这个,铁轨快线、父母家、书店,虽然都是日本电影中常见的风景,但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尤其是节奏可以明显感觉到和小津的差别。剧情跟咖啡没太大关系,印象中两次出现咖啡:小书店的外卖很惊喜,简单的讲究看得出店家的态度;研究地图时进的咖啡馆(感觉是一家楼上的咖啡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只简单要了美式吧。后来女主在老家咖啡馆喝的都不是咖啡(奶之类)很喜欢片中绘本的故事,残酷而有趣。女主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性格,用个上一辈的词儿大概是:油盐不进,但也很理解甚至欣赏她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个小世界。细节有趣但大多用中景呈现,加上一些前因后果的语焉不详,所以会违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的会让人疲惫吧
牛到爆炸!小津宁静的东京街头,如今是人来人往。一条条电车轨迹交叉纵横,路边停满自行车。整洁的日式房屋变成了杂物堆积的房间,赏心悦目的茶器、门外的树荫和排挞送青的远山通通不见。小津的电影一般使用的是父亲的视角,兼顾其他。侯导则选择女儿的视角,一直跟随,根本不顾其他。侯导的这个父亲更像佐分利信而不是笠智众。小津归根究底是脱胎自好莱坞电影的,虽然有所谓反电影的形式。侯导云块式的拍法是全新、独立的路数。据说小津曾说“电影是剧情,不是事件”侯导全是事件但又不影响剧情的存在,是小津的进一步。拍电车站时用浅景深镜头,这样路人看过来也不会很明显,《恋恋风尘》里也是这种拍法。啥特么叫大师!那种男女之间的酝酿,还有对妈宝男的控诉?侯导03年就知道今天。虽说是致敬小津,侯导镜头下的东京倒更像黑泽明
侯孝贤应松竹之邀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年拍摄的影片,也是侯导最无情节的作品之一。无尽的电车,咖啡厅,书店,自家,一切都像轻云淡烟般平淡,尽管有“怀孕却不愿结婚”的先在情节,却刨除了所有戏剧化元素。些许暧昧最后并无进展,父母也至终欲言又止。运动长镜头贯穿全片,与演员极尽自然的神态动作及情境中的氛围(依靠场面调度中的细节,如后景屋外清风吹起的衣服、来往的车流及自然反射出的日光等)融为一体,生活的滋味氤氲期间,绵延至心底。PS:虽然形式上与小津并不相同,戏剧性也大大弱于小津,但依然有相通的气韵。相比起来,文德斯的[寻找小津]则纯然是一片现代东京都市人的空虚之像。(8.5/10)
没想到一部几乎无情节的电影却是一次极其享受的观影过程。也许只是随性之作,却尽显大师风范。1.现代东京的《刺客聂隐娘》,一切尽在不言中。2.阳子这个人物就如同影片本身,外表平静却内里如宇宙,散发着强大的磁场,观影中数次发觉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3.火车的意象在南国之后再次完美的运用,东京阡陌交错的电车,是无数个相遇又继续的生命。4.侯孝贤影像特点在日本氛围下魅力充分展现,怪不得松竹选择他来致敬小津,为什么一定需要戏剧化,为什么一定需要起承转合,生活就是如此,没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就是侯孝贤。
最大的感想是:就像文德斯在“寻找小津”里所尝试的,他以小津的固定角度,以小津特有的固定的50mm焦距,在东京的暮色中企图创造出如小津一般的画面,他成功了吗?没有。这部也是一样,无法复制小津的东京景象,侯氏的经典生活化场景用以小津的技法,仿佛站在了小津的对立面,松散的架构,都市男女与乡土情怀,依然是外来人的视角构建了“侯导的台北”,不仅不是东京,还更加反面。(说侯导的台北是想与青梅竹马的台北区分,我再也找不到恋恋风尘给予我的感动了。(国立映画アーカイブ20200801)
私人五星!!!妈呀,浪漫炸了,不是爱情电影胜似爱情电影(侯导我知道你的本意不是这个)。电影的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多一分减一分都不成。一青窈的眉目说来有些寡淡,但侯导把她拍得好美,细肢纤脖,身姿单薄,别有风情。虽说是落入了人生中困窘的时刻,但神色中只见淡然和坚毅,说起喜好眼里依然有光,试问书店大叔怎么能不被吸引?最喜欢的场景果然还是侯导最擅长的家庭吃饭桥段,也是片中父母唯二出场的戏份,言谈中有许多的沉默时刻,说不出口的爱与关怀都在此间,看完只想说真亚撒西。
整部片子高度的抒情化,没有什么故事可言,都是一些日常琐事,走路,坐电车,喝咖啡,云淡风轻,春暖花开,悠悠的时光一点一点就过去了,我们还是这样慢慢的活着。想起朱天文文章写道侯孝贤拍《最好的时光》的时候曾说:“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构成不了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如今我已快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纪念小津100周年诞辰#我不确定小津如果活到千禧年之后,且身体情况仍旧允许他拍的话,他会怎么处理这个故事。但我知道,全片的高光时刻一定来自父亲听闻女儿怀孕后不发一语的那场戏。日本的家庭是否有这样的沉默我不清楚,但我觉得这场戏就拍得特别的中国。其实,整部电影的风格都特别中式,由此看来,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制作班底,面对同一客体,真的会拍出不一样的感觉呢。在侯孝贤的镜头里,东京给人的感觉真的就像我们的一个省www
一周前才头一回听说小津安二郎的在下自然不曾接触其作品,也就避免了许多主观倾向。然而片子太温,没怎么全神贯注。包括提前切入的镜头,缓慢而平整的摇镜头,较频繁的长镜头,对日本街头的一切描绘,除了一句之外几乎可以忽略的台词,有自己想法的音乐,一切元素都在为感觉/氛围服务。倒是父亲长久的沉默与贯穿全片的欲言又止让我印象深刻。可能是对日本的不熟悉带来了新鲜感的滤镜吧,无法否认。如果是台湾街头,我大概会给2.5星?笑
就情感层面而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侯孝贤。只因它泛着迷人的淡然,也绘着积极的、不卑不亢的人物情绪肖像。要说它还有哪里动人,那就是《咖啡时光》有着小津所能及却不愿及的那一种向阳之美,也有着侯孝贤鲜有流露出对常人所不能或不愿解之价值观的全然溢美。这种感觉很对,是属于心态平和的松弛影像之美。推荐给对小津所输出的价值观有一丝存疑的观众。(私认影像无超越 但价值观侯比之小津更进一步)愿阅毕后,有舒心之感。
就情感层面而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侯孝贤。只因它泛着迷人的淡然,也绘着积极的、不卑不亢的人物情绪肖像。要说它还有哪里动人,那就是《咖啡时光》有着小津所能及却不愿及的那一种向阳之美,也有着侯孝贤鲜有流露出对常人所不能或不愿解之价值观的全然溢美。这种感觉很对,是属于心态平和的松弛影像之美。推荐给对小津所输出的价值观有一丝存疑的观众。(私认影像无超越但价值观侯比之小津更进一步)愿阅毕后,有舒心之感。
咖啡时光,侯孝贤致敬小津安二郎的,演员全是日本人,拍得倒也挺流畅。台湾是这样的,感觉文化上更皈依日本一点,当然政治方式绝对秉承中华传统,主要是常公别的也没带过去就搞内斗这事儿带过去实践了[二哈]十加十,20个台湾导演各拍五分钟的短篇集,很有意思,我觉得比大部分台湾电影都有意思,台湾的困境,台湾电影人的困境,都可以从里面窥得一二。而且这种属于业内自娱自乐还有点别苗头,大家都很玩得开
可怕。依旧是侯导惯常使用的简单生活场景,很多很多的边框构图,以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调度,但是充沛的(同时又是平缓安静的)情感就这样流露出来。摄影机的运行方式接近自然主义式的观察,但是仔细看(并且结合剪辑)它实际上带来了巨大的创作性,而非只是中远景加上一点摆动那么简单。电车是关键的元素,二人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点不别扭,反而处于一种雾蒙蒙的舒适状态)很多时候通过电车的运行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