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娜·迪尔曼》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它是阿克曼1975年的一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它又是一部著名的“女权主义”电影,它还是一部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富革命精神的电影。总之,阿克曼这位拍片数极少的比利时女导演凭借她二十出头拍出的这部电影,就足以让无数的影评人、电影史学家为她 树碑立传了。它的独特、先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相信,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如此奇妙的观影体验了!
影片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中年寡妇三天的日常生活(影片其实是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三天的下午,仔细算下来也就两天多一点),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简单”——固定长镜头(影片中的机位选择非常严格,比如说厨房是正面、侧面两个机位,算下来全片也就只有十几个机位),影片场景同样十分“单调”——超过90%是在让娜?迪尔曼所住的公寓里拍摄的。
《让娜·迪尔曼》下载观后评论:
内容上以人之普遍境况来解,主题是生活秩序之庸常及其崩解。人迟早撞见这一终极事实,再顺利也有老、病、死时,参见哈内克《爱》。但形式上又与现实间离。有条长评写到与母亲同看,身为主妇的老人家也坐不住,说:“原来我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聊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无聊是因为从外在视角只能看到单调的行为,同时无法通过画外音触达人脑中时刻流动的思绪(冥想初级练习者都知道长时间没有念头浮起多不容易),因而观看体验与实际生活经验差别巨大,任何做过家务或其他枯燥工作的人当然不难察觉这一点。(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就狭隘了些。核心家庭没有代表性,只在现代以来的欧美占主流。片中缺乏帮助和沟通的原子化个体在 extended family 里自然不存在。David Brooks 就有文章指核心家庭是个错误,呼吁回归大家庭: )
虽然长但一点也不闷,非常吸引我。两日日常与第三日的逐步崩坏。我当然知道它要批评什么,但拍出的日常的部分仍带来了治愈与秩序感,类似《完美的日子》里看役所广司不断做清洁。它又让人想起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vlog,家庭主妇笑嘻嘻忙活3小时后喊全家人起床吃早饭。/不用多余笔墨,第三日从一开头就让我们看出她的状态不对。功力真好。/女主说的最长的话是配纽扣时说了一段北美故人的事,完全自说自话。太懂这感觉了。/本片有一妙在让丈夫去世几年,用日常出现的买春男子部分代替了这一位置。而恩格斯说过,资产阶级的婚姻是一种长期MY。本片不过是用这种轮番出现的他们替换掉了原本的丈夫。仿佛有不同,仿佛略狗血,但说到底,还是鲨夫。/感觉这时候主妇格外难,很多后来的家用电器还没有,而再往前一百年,这样的家里又多少还有一位女佣。
实际上觉得她不像家庭主妇。家庭主妇是忙得已经麻木不知道累还是不累了,陀螺一样转不思考才能一直活,一细想人生就要糟。演技真好,那种隐忍着的没来由的烦闷和痛苦。喜欢的几个点:夜晚时一直打在客厅窗帘上的光影,像电视没信号时的雪花屏,母子俩也确实在被我窥视;女主角长时间地静坐;女主角第二天时表露出的不耐烦,擦鞋时爆发边缘的动作,削土豆的心不在焉;女主角神经质反复抱起婴儿时隐隐流露的暴力和怒意(感觉是我会干的事情)。最后拿起剪刀捅的那一下我愣住了,一开始反复想找这么做的原因,后来突然意识到不需要什么理由。能拍男人杀妓女,就能拍妓女捅嫖客,不是定向的仇恨,只是你刚好撞到了我的怒火,很合理。
每一段影像都有属于自己最完美的那个形式,阿克曼帮我门找到了这段影像的最原初归宿。反电影,观众在凝视角色的过程中是否一直处于凝视者的立场,还是化身为角色的视角?每一次家务都是一场浓墨重彩的情节剖析,以至于杀戮变成了轻飘飘的事,三个小时其实很短暂,相较于三天而言,你会觉得每一个镜头都高效且不可或缺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运行,屏幕的内外就像连接了起来,现实成为虚幻,而平静的镜头也似乎随着影片中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暴动,充满了焦躁与不和谐,最终当我们把眼睛移开屏幕,会发现现实生活已经深深留下了烙痕,一切都是我们的凝视物,一切也都默默影响着我们的心。电影让人沉默而震颤。
我觉得这种生活挺自由的,如果没有这个儿子的话就更自由了。 她对自己的房子有完全的掌控, 她决定吃什么,决定东西怎么摆放, 决定卫生状况。 她决定接个工作, 一手接过钱转身就放在买菜钱盒子里。 她感到咖啡不好喝了, 感到不幸了, 决定杀个人理理思路。 这个儿子可能是她生活的节拍器, 但是也是这个儿子让她认识到自己无处倾诉,自己是孤独而静止的, 绝望产生了, 自由变得没有意义, 房子变成囚笼, 失控也是安静地。 女权叙事不只有一种形式, 一切围绕着主妇, 倾听无声者, 观看不热闹的, 愿意把镜头对准这样的角色本身就说明一切。
终于看完。沉闷是时间的基本特征;生活是坐在空沙发上永无止尽的等待。想起德里达:引用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生活的规范在具有时序性的重复中产生,也在这种重复中不断延缓、阻碍和消解自身。正是在引用规范时的空白、失败、偏离和拒绝中,保存了主体的自由。时间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像钟表的走动暗示我们的),况且再稳定的脚手架上也会有松动的钉子。像加缪笔下那个决定性的虚无时刻,布景崩裂,一切幻觉都瓦解,生活暴露出它难以忍受的匮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权批判和女性经验,比预期要精彩很多的电影
【9分】出影院和朋友讨论,他说好伟大的作品,但看着又好痛苦。我无比赞同,作为视与听榜单上可能唯一一部聚焦家庭主妇的电影,它必然是伟大的先锋的独特的,但同时它的内容也决定了影片必然是“痛苦的、无聊的、单调的”,阿克曼不能也不应该把它变得有趣,变成商业后的视觉奇观,因为现实从不是如此。三天,如同机器运行一样重复的乏味的日常,固定镜头,景框变成无形的限制,框住了女性的动作和生活,一位主妇,被隔绝的孤立的人生。新榜单它变做第一名,很好。
【一种很奇妙的观影体验,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陆陆续续,有个三四天才把电影看完。除了电影本身,和这几天事情多了起来也有关系。回到常规的社交生活也没那么难,只是我可能还是习惯了一个人呆着。一个人在家不管是看书看电影听播客,彷佛能在信息的获取中对抗生活的庸碌。已经不再用消费来抵御虚无的我,仍然对一个女性的平凡生活感到不适,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如何消解。像毛尖说的,除了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安定下来的能力
7.5|真实地展示了女主三天事无巨细的生活。第一天:细心建构常规;第二天:意外脱离常规;第三天:试图恢复常规。导演企图让所有这些在生活中通常被低估的女主妇的行为在该电影中能获得自尊和生命。我一直在等待能有一个冲突来打破这重复|繁琐|疲倦|无聊的生活。德菲因·塞里格的表演非常不错。不过我真心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①被誉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典范。②登顶2022年版「视与听」杂志影评人榜榜首。
@phillyfilmcenter 视与听放映完结撒花(虽然也就看了4部)~作为一个看多了同一个博主的日常vlog都会觉得有点厌烦的人,不在电影院可能根本不会看这一部“生活vlog导演剪辑版”。很weird的是我竟然很enjoy看女主高度规律地做这些事,所以当崩塌的那些小迹象一点一点出现时跟能够理解。看的时候也默默下决心,再也不要做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人(儿子怎么连饼干纸都不自己扔
喜欢这个风格,生活就在开灯关灯点火关火迎接人来送人离开之间。没有camera movement,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和对话,女主是个在家里做饭做家务都要穿着得体的精致女人,房间的格局莫名有种日式风格(女主忙里忙外做家务也有点像日本家庭主妇)。是个很特别的电影,在课上只看了十五分钟但据说三个半小时都是差不多这样。目前没有感觉和女权有太多关联,等看完de Lauretis的解读之后再回来
“这部电影中坐下是一个危险的动作”,因为一旦坐下你就可能开始思考生活,而一旦思考就可能发现构成它的东西有多么岌岌可危。相当革命的作品,几乎是在逼迫你审视日常,以及难以忍受的时间本身。到后三分之一她坐下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画面看起来越来越平静,却越来越接近那个崩塌的点,静默让人心惊肉跳。而结尾揭露了一个事实:即使是我小得如纽扣般的生活,也蕴含着绝不亚于你的危险、绝望和毁灭性。
3.5;桌上青花瓷容器、画面配色与大部分镜头的家居陈列来展示审美旨趣,这是电影导演背负的“无意识”责任;固定机位长镜头里,粗跟鞋“噔噔”与地板碰撞,无声寂静地还原与呈现我们一生中盲目庸常的大部分时刻,透过导演镜头下画面展开的“窥视”,所以你在观看自己/母亲/任意家庭主妇的生活时,会不会觉得无聊?影评下面一位朋友说的特别好,生活是写实的,最后的一刀极其写意,很爱这种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