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子弟西蒙(Stanislas Merhar 饰)深深爱着自己的女友艾瑞安娜(Sylvie Testud 饰),他的爱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他要掌握艾瑞安娜每天的动向、说过的话、接触的人,任何感情破裂的蛛丝马迹都令西蒙痛苦不已。
从一卷海滩度假的录像带上,西蒙发现女友和身旁的女孩轻声耳语,这个画面成为他痛苦之源。她们说了什么?她们是什么样的关系?她对我的感情如何?这一切都令西蒙痛不欲生,他不断追寻着自己脑中的幕后真相,而同样深爱着他的艾瑞安娜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迷惑》下载观后评论: 8/10。有场汽车跟踪戏很出色,当西蒙在不远处跟踪安娜的背影,观众则凝视着画框内男女主角的背影,这种银幕内外的双重凝视构成了一个窥探的监狱,影片中拥有完全相反的爱情观的西蒙和安娜,彼此都是对方的囚徒,随着西蒙的敏感程度愈发强烈,他要安娜无条件地服从他、了解她的全部,从未尊重过她对爱情应保持两人距离的看法。香特尔将昏暗的卧室和走廊、客厅外面绿油油的树丛,都赋予艺术品般悬置的美感,在那处意外升华了的浴室戏里,躺在浴缸的西蒙凝视着淋浴的安娜,他俩间隔了一层磨砂玻璃,模糊的视觉状态表达了恋人之间疑惑、不确定的情感,即使他和她凑近了玻璃面对面调情,也看不清彼此。结尾两人来到海边饭店,暗得只剩剪影的人物像游魂移动,去游泳的安娜不知失踪还是逃亡,救她的西蒙天明后孤零零地坐船回来,海水的恶寒最终击溃了爱的信任。
改编自Marcel Proust在1913年出版的小说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的第一卷La Prisonnière,英语版是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的第一卷The Prisoner,这部影版在我心中一直是部神作,第一次看是在纽约,看完之后被影版那种克制压抑的情感深深触动,两位主演无比契合,那种正襟危坐但望眼欲穿的张力,那种如饥似渴却点到即止的亲密,本片之后,Sylvie Testud饰演的各种角色都是类似的气质,被疯狂迷恋的爱情赢家成为了她在电影里的固定人设,而Stanislas Merhar则改变戏路演了不少动作电影,但他的眼神从未改变,一直是淡淡的忧伤,可以说本片奠定了他们二人的表演风格,用很俗气的四个字总结本片就是:虐恋情深
我的天啊!!跟踪式的拍摄和城市里静谧的街景都特别好的衬托了整个故事的诡谲。在一段异性恋关系里怀疑女朋友究竟是不是同性恋?是否有同性情人?从这些猜忌中引发的跟踪、情感绑架和愤怒似乎反映了这样一个议题:在一段异性恋爱关系里对另一半性取向的质疑,以及质疑带来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是一种私人感受,它更像是对整个性别群体的sexuality的神经质一般的不安。整个故事是从男生的视角出发的,但是反思的视角似乎是从像剧中女朋友被怀疑为的那类人出发的。女朋友对自身欲求的无意识和木偶般的迎合态度让她的角色显得更加神秘,像幕布一般,可以投放各种解读。结尾的夜泳失踪更像是一个有趣的剧情设计和对人类情感处境多样性的探索。Akerman在这样一个半类型剧情片里对电影元素的掌控和发挥让人惊叹,这是masterpiece啊!
开头的跟车戏就决定了相同于《迷魂记》的偏执基调,但并未突出歇斯底里的drama感,男人的表现更冷静正常,也就更真实日常,相对的就更显男人对女人的距离所在。男人隔着似是而非的透明毛玻璃,连视觉都被遮盖,只能捕捉到女人的模糊身影,因为男人无法理解她们的存在,无法理解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更无法理解性以外的性爱何为,女人越是随性,男人就越是焦虑和在意,他们太想知道一切,又无法跳脱生理机制去理解那一切,只剩下偏执。更甚的是,阿克曼同样不给予男人情感依托,不让他有机会表达多的情感和思考,只让他焦虑,连“表演”的机会都不让给他,以至于本应激动的男人反倒像是机器,夏布洛尔可以把男人拍得偏执,但那提供了戏剧的存在感,这是阿克曼不想赋予男人的特权。
4.5 fascinating。如果說Jeanne Dielman是主題先行的論文,那麼The Captive就是曖昧不明的詩句。明顯看到向Vertigo的致敬,但最迷人的卻是明明身處於現代巴黎但卻拍出二十世紀初那種時代韻味,幾場追逐偷窺的調度很精準,公寓簡直充斥着張愛玲筆下那種前朝遺老的腐朽奢華封閉的氛圍。印象中類似這樣的後現代古典風格有Petzold的過境和席導的燒女圖,但阿克曼想捕捉的不是外界環境和個體之間的矛盾,而是那股源自內心的空虛和煎熬的情緒,最後海上漂流的長鏡頭是以純粹的影像來捕捉漫無天際的虛無和絕望 #BC ps. 修復版的色調有點奇怪,不過阿克曼就是那種無論如何都能用壓倒性的影像和概念征服觀眾的導演
爱情是《囚禁》不住的。因为她可以从任何一座有形的监狱里逃走,正如那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歌声,随意而又曼妙。女性主体性在阿克曼这部作品里异常清晰,相反,倒是男性的自我意识一直贴在女性的身体上昏沉而无知觉,所以男性主体性才更像是被雾面玻璃遮挡起来《迷惑》男性的那个她。阿克曼对这个困在权力结构当中既不自由也不快乐的男人施以残酷的折磨,与此同时又投去悲悯的目光。男主角是多么渴望从这段给予他无尽痛苦的虐恋关系里逃走,奈何努力与结果总是相反:他越是争取越是失去,越是迁就越是被动。他越是取悦对方,他就越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上,越是去确定关系越是让关系变得不确定。他越是认真,她越是任性,他越是想要找到具体,她越是大到无边无际。
徘徊在2星与3星之间,影片基调太难受了,努力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三分之二终于忍无可忍。tmd男主大概是个幻想症 抑郁 窒息控制/偷窥欲的死变态吧!全身散发着——“爱你就要无孔不入分析研究你”、“爱你就用我的爱闷死你”、“爱你就要把鸡毛蒜皮用显微镜放大一亿倍,然后再无孔不入的研究分析你”……导演给男主安排个无所事事公子哥的身份倒是很贴切,法国的古典主义氛围挺浓郁。豆友提到由Marcel Proust的《囚徒》改编,简单翻了下,如果全片在男主第二次跟踪结束,观感会好点。后面剧情两人关系像搅屎棍一样倒胃口,女主提分手还被尸沉大海,呼应男主开篇幻灯片怀念女友,真是窒息又迷惑。
84/100 @lacinetek 4k 开场即是跟踪而不会接近,始终带有神秘感和距离,身体越接近距离越遥远,人物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无法弄清楚,也无法真正隐藏与伪装,无法控制,也无法真正从属于。也是一种施虐与受虐的关系,放置于当代太过真实。光线(例如车后座那场戏)、笔直的线条与对称的构图、封闭公寓古旧的陈设、物理空间的区隔与局限、人物自我幻想的情节等等皆让两人的关系逐步从神秘感中走向毁灭。一部场景更为简洁的《大开眼戒》,也如将《追忆似水年华》拍成《迷魂记》,结尾歌剧式的配乐可能也在回应着希区柯克,大海的结尾看似直白其实更给我一种梦境的感觉。
《追憶》進度未及第五卷《女囚》,然而看完成品依然可以大膽地說《愛的俘虜》只是借了個故事框架,即便在阿克曼作品列表中看上去是最不涉自身的一次創作,觀眾不費力地就能在改編中辨識出導演關心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或許就是女性的(身體與心理)空間。教人想起《迷魂記》的跟蹤與痴迷剝除懸疑,男性的控制欲在阿克曼的鏡頭下正如同浴室中間隔著一層毛玻璃,無論如何無法企及、亦無從看清愛的對象。他儘管在城市裡尾隨她的足跡、在她睡夢中上了床去擁抱她,她只要閉上眼睛就進了一個無人打擾的世界,在裡頭她歌唱、說悄悄話。
阿克曼最厉害之处在于在日常情景中创造舞台感。从第一镜起,女主角便被定义为男主角脑中的图像,看似是被锁在他想象中的女囚。但与希区柯克不同,阿克曼展现出的不是男性迷恋的整体性,而是强调出它在所有层面上的失败。从女性掌握方向盘之后,爱情里未知的因素便挣破了迷恋的牢笼。来自大海的女子回归大海,而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之岛》更是点明了真正死去的是男性,失掉了迷恋对象的他只能泛舟回归孤岛一般的旅店,而这便是死亡。
昨天在BC激情遲到打盹,今天補了CC版。思維方式柔軟如水的女主被大腦容量相當於草履蟲愛情只能如磚頭般僵硬的男主。說難聽點一邊看一邊覺得男主真的是「下等生物」,站街的男大姐要可愛得多了。對於女主來說情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男主的愛情是獨木橋,就因為女主不是同樣的草履蟲獨木橋就被剝奪愛他的資格。窗台對唱那個場景太驚艷了,流光溢彩,充滿了自由的芬芳。跟蹤戲的構圖和視角讓觀眾也很有窺視感。
很有意思,比“女性爱vs异性恋霸权”这种今天依然叫嚣的俗套叙事要细腻复杂得多。安娜并不是什么反叛者,她几乎完全顺从西蒙的意志,但恰恰是这种顺从标定她独特的位置;她也不是被囚禁者--只有在西蒙眼中才有“囚禁-解放”的二元叙事,它成立的前提恰恰是排除女性自身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被囚禁的反而是男性本身。70年代就作为女性主义导演被世界承认之后,还能继续走那么的远,令人佩服。
两人这个颜值是真的。以前演员是真的美。女主和罗南像,眼睛,太喜欢这种眼睛。男主眼睛和唇,这种颜值不去演男同片浪费了。有的译名是爱的监禁,也算贴切。现实中男主这种肯定是要鲨女友的。两位女性对着阳台合唱,一位阳台栏杆如同笼中鸟。有女同部分。两人泡澡时候女主嫌弃自己的气味,男主表达迷恋她的器官和气味那段,在她睡着后掀她睡袍那段。贴切的表达出男主跟踪狂和lsp以及控制欲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