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也就是哥本哈根遭遇重大炸弹袭击的一年后,丹麦全国各地的激进化运动加剧,种族关系高度紧张。下一届议会选举即将来临,而极端民族主义政治领袖马丁·诺达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19岁的扎卡里亚参与了一个激进组织,在那里他认识了阿里。两个小伙子看不惯愈发排斥移民的社会现状,于是决定采取行动。然而,他们都只是掌权者手中的工具。在二人努力影响时局的过程中,他们的兄弟情谊会受到考验,而他们的行动也将波及他们的人生。
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奖(提名)乌拉·沙林 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老虎奖(提名)乌拉·沙林 第21届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提名)乌拉·沙林
《丹麦之子》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两分。“丹麦之子”是虚构的丹麦极右翼政党,在本片中只是个背景。全片都是穆斯林移民视角,前半是初哥受同胞蛊惑意欲行刺丹麦之子首脑而中圈套,后半是出卖小哥的丹麦穆斯林裔卧底因家人被杀愤而杀首脑。这编导水平比较次,通篇色调浓郁的生活流被编织的废戏众多,两位主角和周围人的互动戏份过于随意,这些戏按在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是可以的,和他们的身份基本没什么关系,编导估计想用这些冗长而无特定指向的戏,来制造最后反转时的冲击感,但一堆废戏根本上削弱了剧作的力度,而且他的创作动机观众一望即知,他自己还傻乎乎的拍得挺投入。编导脑子比较混沌,这片里的穆斯林讲自己的语言,重家庭而非国家,根本就是丹麦社会的闯入者,承不起观众的同情(他们活得这么不满意为何不回中东老家战斗?还不是欺负丹麦人老实),这历史包袱应该谁来背?
开篇看到导演叫Ulaa-Salim我就有点担心,因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加上穆斯林导演似乎在预告这是一部讽刺极右翼的俗套电影。但整部电影的视角主要放在了穆斯林身上,看完前半部份无业小青年参加"恐怖组织"我还以为这部电影会让他以悲剧结尾警示后人,但影片后半部分急转直下变成了用处刑小青年的"叛徒"的悲惨遭遇为小青年的行为辩白,告诉穆斯林们"二五仔"没有好下场。影片到了最后的最后都没有反思难民问题的本质。什么是难民?不得已逃离故乡之人。但逃到别的国家一百个人和逃到别的国家一万个人是两码事。暂时躲避战乱和跑到别的国家就不回去了也是两码事。以难民之名行移民之实当然会让本国原有人民难以接受。我倒不禁想问导演,是什么让一个十九岁的伊拉克无业穆斯林认为"我理所当然有权生活在丹麦"?
故事架空在五年之后,因恐袭丹麦极端右翼政党取得支持,民众开始攻击移民,引发msl移民社团报复右翼党,一个体制内msl公务员(Ali)潜伏在msl组织中,甄别出有自主意愿攻击政党倾向的msl青年(Zakaria),Zakaria等党羽被关监狱,右翼政党益发嚣张,主流社会对移民更加不友好,Ali感受到被孤立产生身份认同障碍,结尾Ali的妻子也被人泼酸入院。这片子很前瞻现实,看得脊梁发冷。欧洲前些年也许移民环境不错,现在越来越右翼。暂时不右翼的政府比如爱尔兰也要靠剥削勒索有意愿拿到公民权的新中产移民,拿钱好支持福利给本国已有居民,以及大批欧盟穷国新搬来坚持住满两年到了能拿福利的年限的新居民。
2019.06.18 siff。影片聚焦当下热门的移民和民族主义冲突,却并未着重于仇恨事件的构建,而是选取了一个很巧妙的角度,即二代移民奔走于两方极端势力之间最终却被双方背弃和毁灭的故事,抛出仇恨循环的死结。遗憾的是全片节奏杂乱无章,前110分钟都让人昏昏欲睡,前后两段叙事严重割裂,整部电影就在再现现实和制造悬疑之间游移不定,观感焦躁。另外,导演一方面选取了特殊身份的主角本想展现身份割裂所带来的认同困境,却又在人物心理探索上浅尝辄止,以致于人物和家庭都只是导演操作剧情和冲突的符码,索然无味。2.5,失望之作。
节奏尤其是前面的铺陈确实比较慢,但只要耐心看下去了,就会发现剧情其实相当扣人心弦,很有戏剧张力,结尾更是极具冲击力,而且之前的铺陈也自有其必要性,它带着你一点点浸入人物所面临的情境之中,整体观感让我想起了《凭空而来》。作为预言和警示,本片还是颇有思考和意义的,极右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组织本质上也没什么不同,都是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移民难民的确是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可是一定要诉诸暴力吗?以暴制暴又能解决什么呢?唉,越发感到在这样一个争斗不休的世界上,像甘地那样的圣人有多么可敬和可贵。
新人导演处女作能有如此完成度实属不易,当今世界种族问题民族斗争下政治倾诉精明外衣包装。实际很巧妙涵盖现实中的特殊群体,右翼团体的讨论颇有个人见解,当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碰撞有强烈的指向性,川建国同志引以为戒吧,后半段虽极度戏剧化但硫酸泼妇女枪口对向儿童这种惨烈能完整呈现给观众这比什么隐喻都来的更有意义,只能说剧本节奏控制太差了割裂太明显。且一些偏主旋律地方太刻意,暴力滋生暴力人权无法逃脱桎梏巧妙呈现对立面只有狂暴与困境少了阶级与群体真正思考也是不够的。
不把场景设在丹麦,而如果设想是在我们生活的本地,来了一群不同族群不同语系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体系的人,而他们是因为避难而留在了这里,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他们虽然生活在这里,但本地人一直觉得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时刻提防;而他们一直觉得格格不入遭受歧视,而也觉得需要在这片土地上争取权力。当我们的生育率低下,而他们生育率高,我们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受到动摇后,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而对此,导演的无奈是只能归咎于制造战争的人,使得他们不得不无处为家
片子确实有些沉闷,也确实有预设立场的问题,移民问题,交给这样的先锋导演去演绎,总感觉会更加擦枪走火。但现实或许就是这么赤裸裸又惨烈烈,对未来的预演说不定还真就这样。而主角这个丹麦体制内的移民身份,更是尴尬,他亦是移民亦是警察,并且卧底亲手瓦解了一次极端移民谋杀极右翼政客的刺杀,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全家惨死,他再次去完成上一个杀手的倒计时,扣动扳机继续刺杀已经当选首相的政客。行为、动机、发生的事情,看上去就是这么机械,但,未来,谁知道呢。
欧洲始终绕不过的种族歧视,难民之潮,恐怖袭击等等造成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就是阿拉伯裔的国安特工虽然成功破获暗杀袭击,但保护下来的党派党魁却走上新纳粹的不归路,最大的讽刺就在于特工最后完成了极端组织没完成的任务。恐怖主义与民粹主义绝对是硬币正反面,两者之间永远可不能调和,彼此也无法消灭对方,这种恶性循环只能愈演愈烈,最后靠战争来暂时消停。种族,宗教的冲突不能让世界进步,只能摧毁灭普通人的一切,沦为政客的工具,毫无意义。
民族融合实在是一件极为理想化的事情,它要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生长下不同性格人群,保持高度一致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相互包容。我们也都知道,彼此相互排斥并非简单基于对彼此善恶的界定,而是不同民族所蕴含的文化、生活、相处方式等差异造成的。然而,讽刺的是,在我们还未能对彼此包容之前,都会运用暴力以达到各自私欲的人心,却又极为一致!PS:结局处,在那几分钟里,我多么祈求男主儿子最终未遇害,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一部反应欧洲移民问题的电影,导演本身就是一个移民二代,所以整部基本是站在移民的角度来看问题。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主要的三位男性演员全部都是有家庭,家庭里的色调都是温暖的,都是有爱的,可是三个人却都走向了极端。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自保的本能,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本能,但过度的民族主义又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民族融合是历史趋势,需要的是大爱与大智慧,而这个融合的过程会漫长且残酷。
190628@tff-中山堂:當代反猶預想。前半段是一個剛闖入大世界就被威脅、又被權威煽動犧牲的青年殺手暗殺行動;後半段是一個已經融入當地、加入官方情報局工作的移民特工輔佐既得利益上台之後卻一步步被蠶食日常生活的過程——最後在妻子被擁護當權者的極端排外實力殺害後,直接刺殺了當權者。兩部分還是有對照。但這種議題如果只淪為殺戮的狂暴與困境的悲慘展示,又不太夠。chi-eng內嵌字幕。
难民作为入侵者没有财产没有工作等着政府救济金,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心里不平衡就反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政府镇压,就更激化矛盾,恶性循环!设想我是丹麦人我会怎么想?丹麦人辛苦制造的福利拱手给一些吃白食的肯定也会心里不平衡,虽然难民中有勤劳工作的,但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白领政府福利,丹麦人肯定不情愿。最根本的就是别在有战争,安居于自己的国土,大家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