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诺拉·芬沙伊德 第3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届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诺拉·芬沙伊德
《系统破坏者》下载观后评论:
这类片子也不需要对社会和现实议题作什么思考了,视角完全是建立在小女孩身上的,让观众和人物完全共情,共情不了的话就只能当作某个放大的奇观了。有时候会想拍这么一部片子是不是也是一种自我拯救的过程。至于这种system crasher,个人完全可以理解儿童那种极度的愤怒……但是这么极端的例子,要是药物/物理层面(或者给足够的爱)解决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可能她就是不适合生存在人类社会吧。最后有一个小女孩和狗对视的场面,暗示人的动物本能吗?那样的话待在任意一个号称文明的体制下都不会开心的,她就是天生的背德者,她或许比较适合犯罪行业(( ̄◇ ̄;) ps: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八百万年恐怕也追不上人家的。
天呢,这电影,观影体验太特别了(震惊)。从此认识了一种叫做“系统破坏者”的疾病,并且,深为震撼。女主9岁小小年纪,那演技,简直是爆裂到令人瞠目地步。以至我一度相信,她就是那个患儿!否则难以理解那爆棚的演绎能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她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两小时时长里,一直在线,丝毫未曾跑偏。叹服。对待这样疾病的患儿,除了关注,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作为一个有家有口的社会人,我们肯定得先确保自身安全(如同片中那个几乎成功拯救她于水火的男主MAX)。不过,她的母亲显然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从片中一些蛛丝马迹推断,她对孩子罹患此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不是。感叹之余,给个中上评价吧,7.5/10分。
小演员爆发力可真够强的,作为电影到底是要探讨这类精神病症还是只是套个躁郁症的皮就只是玩玩回忆杀和儿童幻想,怎么不讨论一下小孩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天生基因问题还是单身母亲与男友同居又多子家庭对小孩的忽视而造成小女孩的歇斯底里?小孩不停的狂喊妈妈,回家看到妈妈的男友又怒打妈妈,这难道不就是小孩愤怒的主因?小孩缺爱缺乏安全感不能控制情绪不就是因为家庭原因吗?谁会妄图社会制度给予人类的情感”爱“这个东西,这不是有病吗?社会制度只能解决人身健康安全与教育的保障,怎么会想让制度解决人类情感需求的?我是觉得拍摄重心放在她和社工的交流上是不是找错方向了?结尾30分钟真是越拍越偏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所有的人物没有半点成长,看完了整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他想让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吧,毫无头绪;他让我们关注人物吧,人物也不立体,思想都不会进步;不过是让观众知道自己坐在座位上不可以离场,感受时间的流逝,随之紧张难受。你说他是个爽片吧,他还装文艺?WTF,现在对于全片手持的电影越来越受不了了,装什么伪文艺!要不就用设计好的定镜头展示影像空间,要不就用手持突出影像动作好不好。最可怕的是,借用儿童的视角,让人对他滥用的暴力完全批判不起来,因为你批判吧你就是王八犊子不懂得正视并理解问题孩童。可电影制作者们你们理解么”q
这个小女孩真是太有爆发力了,从电影中角色的破坏力到小演员本身的表演能量都非常让人惊讶。作为处女作的生涩感不重,重点关注人物的截取点很好很细腻,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的。电影本身很好看,节奏的控制和剧情的编排都还不错,就是基本上只是在反映现象,导演目的较小导致延展程度有了局限性,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这个问题实在太棘手,甚至根本无解,故而关于性格成因的描述和系统有效性的探讨其实都很有限,更别提是否能有解决之道了。在我看来这个结局是开放的,但就算在如此欢脱的情境之下,哪一种开放性都不是很希望的样子,唉!
本片视听语言出色表达了角色情绪,特别是本尼发作时,用特殊的剪辑闪回营造了焦虑躁动的氛围,还有时不时的“炸弹”般发作,实在让观影过程十分紧绷 但作为社会现实题材,又感觉只有粗糙地描绘出了这么个系统和“系统破坏者”,在“反映现实”上未进行深入探讨,在展示特殊群体及其背景上又未能借人物和情感带来太大触动。只能说看到了有这个孩子的无助,周围人的无奈又或是无能,没有谁是救赎者或被救赎者。且没了上述两点使影片没有起伏没有节奏,感觉全片就是靠相似又不同的情节堆叠以展示表达?
「德国影展开幕」借J的光,见了王景春,还见识了京城有一定知名度的疯子(“我就是一个系统破坏者,我今天就要控诉xxx!……啊老公,你死得好惨啊!)说回电影。主题的表达大于情节的设计,很有拍纪录片的感觉,几个在森林里的镜头也很惊艳。但前半部分真的,我小心翼翼地睡着了……这个社会上有太多我们没有看过,不曾了解的人和事,这部电影在展现的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视而不见,不要粉饰太平,不要逃避责任。人和人当然不同,但终究要把人当做人,每一个人都有资格生活在这个世界啊。
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 我都在期待着有一个人出现 能够拯救到“系统破坏者”这个小女孩 小女孩的行为确实引人反感 非常暴力 对人残忍 看到后半段 又觉得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正常的跟外界交流沟通……所以当她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不满时 就用暴力来作为回应…童年的阴影 让她不能够被遮蔽眼睛 可是当小婴儿触摸她时 她又没有被刺激到 每每当小女孩往正路上恢复一点的时候 总是有其他力量 把她往黑暗拽 太可怜了到最后 也唯有死亡作为结束
这个电影不太好评述,因为我看得有点云里雾里。我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我又不能确定它想传达什么。这个小女孩有精神问题,从上帝视角看比较可怜,但她也真真切切把身边所有人都伤了个遍,不仅仅是关闭心门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抗拒这个世界,所以叫系统破坏者。这样的人世界上应该有不少,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甚至很害怕现实生活中与这样的人相处。拥有无私大爱的人才能拯救,可耶稣只有一个,早已钉在了十字架上了,不是吗。
本尼容易爆发的躁郁像片中不时闪现的粉色一样,鲜艳却逆反于写实的画面的系统,具有刺眼的攻击性,趋向于与外界格格不入的境况。原以为这部电影是治愈系的,尤其是在几个温馨的小节和几段嬉闹的配乐的加持下我更以为影片的态度是阳光的,可一次次危机后里面的问题显得越来越棘手。虽说结局是开放性的,但也暗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以找到出口,这种开放也看起来像是不得已之举,终于也是一个开放性的无奈和沮丧的触发器。
天真与脆弱像是最让人心疼的伴侣,对幸福的渴望中却也隐藏着毁灭的决心,这样一个Benni在一个太过正常的世界里注定是无处安放的。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揪着心在企盼着转机,却在一切幻灭后的结尾处对她的纵身一跃感到一丝庆幸。多么希望她能活,但这个已然不幸更或将没有未来的孩子除了被生活不断的拒绝和调教还能做些什么呢?至少这一次是她自己的选择。纵身一跃吧,彻底决裂吧,是绝望也是解脱!
两个小时有点长,剪成90(多)分钟,送去圣丹斯电影节就刚刚好。面对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德国社会问题,女孩Benni拥有的只是用不完的蛮劲和“初生牛犊”的凶狠,有温情时刻,也有磨人吵闹,反反复复得不消停,导演无法让人度过一次又一次女孩的情绪失控,直到最后的十几分钟才有了些许的说服力,去过荒野,经历了饥饿寒冷,才知道家的温暖。但是这个结局,是《野性》式的《爸妈不在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