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茱丽叶毕诺许饰演)是一位离过婚的巴黎艺术家,希望真爱降临,却总是在爱与不爱之间犹豫,在与每一个男人的爱情拉扯的同时,她也发掘自身对情感与慾望的悸动。上一秒在跟银行秃头男缠绵,下一秒又对帅气的音乐家动心;男人不坏她还不爱,越是对她漫不在乎,她越对他倍加呵护。迷失在这恋爱丛林裡的伊莎贝尔,是否能如愿找到穿透黑暗的那一缕阳光呢?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克莱尔·德尼
第30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朱丽叶·比诺什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朱丽叶·比诺什
《心灵暖阳》下载观后评论: 直接老辣,端出真相但并不沉重,反而给人勇气。奇形怪状的男人好多,庸俗的银行家,自私的演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死追她的难民。。。很尴尬的滑稽感,苦涩回味是配料。女人难免深夜哭泣,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比诺什有双不老的眼睛,炉火纯青的她比玉女时有劲多了,有血有肉。人类所有的困境都差不多。最后占卜师娓娓道来,要小心被人当作拐杖利用,你不能伤痕累累地从里面走出来,还非常享受。好好照顾自己,别陷入陷阱。你的未来在别处。一生挚爱另有其人,不在过去的人里。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更有魅力,更有深度。你需要的是某个不平常的,具有冒险性格的人,他是值得信赖的。你没披上保护衣,这样更好。顺其自然,寻找内心的暖阳,同时敞开心扉。好的电影具有普遍意义。关键太好笑了。看完爸爸说了一句,爱情需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我觉得没错。
银行家、演员、前夫、舞池男、黑人的士司机,她找不到肉体和爱情的快乐。在舞池跳舞时BGM的英文歌词是这样的:我的爱情,终于降临。孤寂的日子终于过去。生活就像一首歌。头顶的天空终于放晴夜晚我注视着你,我找到能与之倾诉的梦,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梦,我能感觉脸颊贴近你时的兴奋我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你的笑容,让言语失去意义。我们仿佛置身天堂..占卜师的话语作为“片尾曲”,告诉她关于真命天子的人选。(提前知道了这片的评分,由于较低,下载了还有意回避去看它,但是竟然很好看,也很喜欢。)
伊莎贝拉身为高敏感人群,致力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却又不断的在暧昧萌生再进一步的时候用过度的理性包裹全身,去审视这份感情,去思考什么才是爱什么才是长久,她欺骗自己,也不敢面对内心的想法,最后只能选择相信玄学,因为玄学没有理由,她也就没有过度思考的驱动力。爱情本身就不需要理由,在面对任何一份感情的开始或许都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永远只做自己。Anyway, be yourself, be beautiful.
《合法副本》之前,洪式尬聊之后,德尼拍比诺什的知性之美信手拈来,情感困境有了,生活的琐碎感也有了,女人心事伴着她必将面对的中年危机,理性判断伪装成恋爱目的的虚假人际关系,飘忽不定地看待爱情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微妙反应,一次次迷失自我又一次次摆正心态,而德帕迪约宛如一位智者用一个个法式小幽默帮你把道理琢磨得透透的,面对这番道理好似也无言反驳什么,干下这碗心灵鸡汤,敞开心扉,让暖阳洒进心灵之窗。
儘管滑短評發現並未引起眾人波瀾,但卻是這幾個月下來在我內心最驚天地泣鬼神的一部。也只有法國能將如此細微的感情狀態、猶疑又空虛的思緒不費吹灰之力的演繹出來。也可能是最好懂的德尼了,雖然沒什麼風格化但很多調度還是挺值得玩味。像是冒險的將對話用正反打處理來更顯得空洞等等,結尾也是亮點。明明內心也覺得可以解決、明明早已知道結局,但還是願意相信下去。畢諾許也是少數實踐「雕刻時光」的演員了,越來越美。
我还是不能理解以一种流丽轻滑的形式去传达一个气质相通的内容(如爱情的虚伪/中产的空洞/民族的腐坏)这种方式/趋向,此中最典型的是法兰西,如同星图的好莱坞式俗气是故意为之,大都会的真空感也是如此,心灵暖阳好在情绪捕捉感更精到(虽然这对于德尼来说不值得惊讶)。当然这是种戏仿的讽刺,而且这些电影在技术上都精确地完成了表达任务。另,拿荒唐周五夜类比心灵暖阳有点牵强吧,尽管孤独一直是德尼的主题。
《我心渴望的阳光》和《心灵暖阳》这个翻译都不好,差点都找不到Roland Barthes的这部改编。女主设定和演出让我完全想不起来女主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大满贯得主,“欲望在别处”也没啥新鲜感,感觉演员和内容两方面都没有创造。不过重复情境,换个片场,新的故事,罗兰巴特写恋情是多么随意和宽容啊。像罗兰巴特这种内心戏多的人还是不要看视觉解释了,不过真觉得这种内心戏多同时还明骚的人也是挺神奇的。
人到中年对时间、对感情、对事业的恐惧空虚与迷茫,并在迷茫中用异性爱冲击自己,迷失在感情的旋涡中。直到最后他告诉她,去关注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内心,用暖阳温暖自己,顺其自然就好。“比诺什不费吹灰之力就展现出人格魅力,但却毫无虚无之感,并不努力让角色显得可爱,她和德尼一样一点也不关心你对她的看法。《心灵暖阳》努力接受伊莎贝尔的本色,她和观众面临的挑战是弄清楚这一本色到底是什么。”
电影中有些人物关系没有太弄懂,这是很久很久以来唯一看的DVD电影,值班的午休在电脑上插入DVD,用自带的视频播放器播放,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网上资源确实非常丰富,但是碟片这样的实体就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让人不可抗拒地一定要播放。(这个碟片是在“和观映像”电影公众号留言中奖后他们送的,还有一套节气的明信片,因各种随机事件而碰上的电影,really special!)
洪尚秀味儿有点冲,有点像中年版《绿光》。性爱就是伊莎贝拉的酒精,麻醉伤痛,填补生活中的空缺。比诺什演出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感依恋,一方面游走在“艺术”的世界,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沉溺其中寻找爱人(还被嘲笑无产阶级专政哈哈哈哈);同时她不敢完全投向另一阶级,正如影片中那样轻易地被间离。不是很喜欢结尾,伊莎贝拉应该自己去发掘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听大鼻子情圣在那胡扯。
勉强两星。比诺什在几个男人间穿梭寻求真爱,角色编排照顾得也太全面了:银行家艺术家前任黑人底层,末了让占卜师大鼻子情圣来总结这几个男人,主题停留在恋爱让每个人都变得唯心。比诺什和男人们交流时从固定全景到正反打,两人来电就来几个大特写,以“身体感知”细腻镜头设计著称的德尼简直像是在片场睡着了,只有第一段关系用心设计了游离在两人之间的丝滑镜头。比诺什状态绝佳。
小品之作,倒不是因为小成本与短时间拍摄,主要是总的来说这是只由三个元素构成的电影,分别是表演、剧本和摄影,此外的其它元素几乎都可以不存在,改成在剧院舞台拍亦是没有问题,就像规整简略的样本文集一样,列出了都市中产阶级女性可能遇到的情感困境。因为这种简略性,镜头完全专注在演员身上,Agnes Godard的摄影格外恋恋不舍徘徊走在肉体与肉体之间。
看完belike:!这就结束了 还是在算命大师的gibberish里结束x剧情kinda slow,看完一下不知道什么东西花了我一个半小时。但回想一下交代了的部分都很细致很完整。整部剧就很frenchie,一整个法国人浪漫爱情观,再结合巴黎的bg和一堆艺术家设定,浪漫超级加倍了是(和黑人老哥在铁塔下strolling对话的夜晚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