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记者郭建波、母亲纪明岚与女儿郭婉婷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祖孙三代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记者郭建波在报导社会负面事件的同时,也在揭开自己身上的伤疤;母亲纪明岚在外为人热情,受人爱戴,但是回到家却判若两人;女儿郭婉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生存法则。一次次的叛逆与反抗都在隐忍中归于平静,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在三代人之间暗自滋生,终将爆发……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杨荔钠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摄影包轩鸣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杨荔钠
《春潮》下载观后评论:
2017《血观音》2018《柔情史》2019(公映)转眼2020特殊时期第①时间看见这部同样是祖孙三代相爱相杀的亲情電影《春潮》40岁的未婚生育的妈妈,丧偶的姥姥,单亲9岁的孙女,组成了一幅中国普通家庭的伦理的感情大戏。小女孩演绎的太出彩了,当然也说了很多“小大人”的话,电影最后长达8分钟“母女”病床前的最后“独白”,也是妈妈无力反驳时女儿(妈妈)身份的郝蕾对着窗户面对反射出来的妈妈(姥姥)的轮廓说出了自己为女为妈为女人的激情独白,也是国产电影??很少的带有??演员功底的内心独白,也是很多适龄女性的压抑几十年的想要对自己最亲的家人吐露的❤️心声!从学校到单位从社区到左邻右舍电影的辐射把中国人的家庭涵盖进来我们都可以从某位人物身上找到自己似曾相识的影子和熟悉的故事。据说电影还有一位老年女性故事
春潮是一部矛盾的作品,影片前半段的家庭氛围简直真实到窒息。金燕玲将纪明岚的偏执、专制与控制欲塑造得尤为形象,有赖于人物原型极高的真实度与演员极高的可塑性,《春潮》的家庭戏统摄力极强,将观者牢牢地吸附于故事的语境中产生PTSD般的既视感。值得注意的是,纪明岚不仅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物存在于故事中,她也是影片中时代的象征符号。导演将革命年代的红歌与纪明岚形成精准对位,在纪明岚每次令人窒息的爆发之后,特殊年代的歌曲缓缓响起,纪明岚的表情由阴转晴,导演由此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幽微书写。郝蕾饰演的郭建波作为新时期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承受着母亲/老一辈的威压,只能在母亲中风之时以漫长的呓语控诉母亲的控制欲。然而在影片后半部分,特别是流水充斥了整个画面之后,影片的现实性让渡给了廉价而烂俗的象征符号。
讲了一个母爱并不总是伟大的故事。感觉不太行,片子本身三星吧,但是出于对家庭题材的偏爱和导演选择生活流的勇气和担当,再加一星。直白的地方太直白,例如郝蕾最后的对窗长独白,其实我觉得是败笔,主角用一大段话直接说出故事和想法,在我心里和用文字写的故事梗概和用声音讲的深夜电台情感节目差不多,在电影里出现,实在不是特别高明的办法。当然也可能是编剧的台词功力不够,<一一>最后洋洋念信的台词就很好,又稚嫩又深刻,含蓄而真诚。隐晦的地方也太隐晦,新人导演最喜欢这么用了,一些不知所云的隐喻和镜头,例如最后婉婷带英子到湖边,其实这个结尾做作的成分比较多。相比之下,同是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更喜欢<柔情史>。
与歌里唱到的那部拼盘电影配套观看,可知所有的“血肉联系”都难逃隔膜、残忍与荒诞。完成度很高啊,没觉得有(某些友邻指出的)“表意不明”的问题,深深浅浅的表达几乎都是适切而清晰的,有时甚至过分清晰,比如那段长而又长的病房独白,就,有过于直抒胸臆之嫌。角色好,性情与动机皆有来处,包括那个只在有意无意的编排与或隐或显的遗迹中出现的流氓慈父,亦是复杂的多面体(绝非纸片人),表演在线自不必说(三代演技派啊我的妈),对白对影片质量的贡献也极大,带人带戏,载比载兴,节奏还特对,而且聊着聊着意近旨远的劲儿就来了,金句频出【咦】关注杨荔钠了,敢拿这种复调题材练手儿的人,以后会很厉害的呢【喂】
大陆艺术片真是不经吹,组织和设计的质量都偏低,台词写得也不行。金燕玲有足够的戏份和表现力,但是角色没有维度;郝蕾倒是有维度了,可惜缺少发挥空间,而且最近几部戏看下来表演都是一副北京大学回忆录续集即视感,值得夸的地方是终于没有像其他华语电影那样把青少年角色写成弱智了。辛亏导演还算知道电影是什么,不然这片子完全没法看。根本原因还是这一代导演审美还是很土,其实真正的土的美学是不会土的,在往下说是因为目前的大陆艺术工作者对美没有足够的感知力。然而这显而易见的事实不仅没人指出还有人为期辩护,绝望。PS:大陆中青年导演如果玩违禁隐喻请做到位,别拿什么环境当遮羞布,不然请去拍别的题材
现实性是在对年代细节的不注意(带有2010字样的托特包,毛豆新车网的广告牌)和姥姥的台湾腔中消亡的;郝蕾大段念白的调度可以说是比较糟糕...第二次摇回去就像导演也不知道镜头该往哪儿动了一样;最后一场戏非常精彩,这绝对是导演在生活中由观察联想再创作的产物;其实郝蕾直到最后念大段台词前我都在想,导演这个批判的野心挺大的呀,因为基本上都用台词把姥姥和小孩的困境解释清楚了,就是不让郝蕾说话,那郝蕾除了家庭之外内心的困境从何处来不言而喻,还不让你说话,你还是一个失语的状态,当然最后也算打自己脸了;最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我对它有信心”,好,我同意前半句。
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结尾的水流也许在与片名呼应?就很文艺吧)原生家庭的创伤,她一直以妻子的身份咒骂怨恨着丈夫,她一直女儿的身份怀念回忆着父亲。那个很长很长的独白镜头很妙,摄影机对着玻璃 ,看建波与玻璃中母亲的倒影说发自内心的话——你摧毁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 ,我永远不会同情你。我知道,建波很痛。她从头至尾都郁郁寡欢,她渴望爱抚与陪伴,因为那是母亲没给过她的,也是父亲再也给不了她的。不然她不会用手掌用力去捏仙人掌,可这种母女的情如何都割舍不得,婉婷的记忆里从小都没有母亲,可是一旦和母亲在一起就一定最开心。
女性创作者有女性的特点啊。 这种家庭的女性很多。金燕玲演性冷淡真是太贴合了。影片还是有几个桥段非常突兀的冗长且没必要。比如说都记住的独白那块,留两三句就够,其他的都可以是"冰山理论"中下面的部分,观众自然推断出。这几部电影都是"摆出来现象的"文艺的和引起情绪共鸣的",即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的"或给出结果的。缺爱或者母爱的羁绊后怎么自救呢?很重要。或者所导致的极端的结果(最简单是生命的掠夺)呢,或许极端案例会更有观赏性。BTW,这样的原型也是必须包含男性的,这种是属于一定要符合"贝尔德尔测试"的。
如果说《阳光普照》的缺点在于太精致,又太完整,深怕观众看不懂,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一切。那么《春潮》很大的缺点则在于高估了观众,很多地方的处理太梦幻,留白又有点太大。作者显然太相信观众,把一些梦幻点和象征点都放在了隐秘的位置。同时,作者自己要达到《一一》的水平,恐怕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借用母亲安静之后,那一段的独白来解密和反转,甚至坦然,有点生硬。而台词本身,又有点和整部电影融不到一起的感觉。但电影立意、表演、以及结尾,都非常精彩。还是愿意打八分,毕竟国产片中此类电影太不容易了。
3 (7)。剧作是有亮点的,集体与个人,婚姻与家庭,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女导演的的审视下大胆且锋芒毕露,春潮汩汩、滋生满溢的意象选取的不错;但细微之处不免毛糙,而且后半段实在太偷懒了,全篇老中青三代决裂和妥协的二元对立矛盾直接试图靠结尾郝蕾文绉绉的独白来解决,其实若抓住一个或几个核心矛盾并似剧作前段一样在隐忍之处留给观众一定的空间也不会至于这个分数。郝蕾再一次演绎了当代余虹,与其说是自带图征,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个人物看作是郝蕾个人在她这个年龄的体悟。
看到电影名称第一句想到一首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小朋友的早熟是母女关系的最佳映射,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做为一个还不错的姥姥,纪明岚做为一个母亲却如此的疲倦。她喋喋不休地斥责与挑刺,让女儿无法立足于她的领地。看完长出一口气,只想感叹终于解放了,自由了。可是回过头来品味一下,她何尝不是可怜,何尝不是可悲。有人说郭建波最后的独白是败笔,我却被她长长的独白打动了,不知道为什么,共情到了她整部电影下来无法宣之于口,依然疲倦的那份眼泪。
4分电影,加一分演员...看完电影再看完关注好友的点评发现我的理解好像完全是偏的...我完全没往用女人隐喻祖国上想,虽然确实导演是那个意思,但我完全把那些当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了。外婆看母亲的眼神,那种怨恨我总是觉得只有情敌之间才会有,我几乎在电影前半段就好笃定,母女俩之间一定是有类似于情敌这种深仇大恨才对,就像是呼应开头那个类似于鲍硫明都新闻...最后的水我也以为是处女泉的隐喻,对自己无语。ps 导演应该很喜欢娄烨吧。
原生家庭绵延一生的伤。手持镜头本身就带着紧张而局促的气氛,仿佛就是女主人生本身。本应是至亲至爱却变成至疏至恨,到底是怎样的伤害能扭曲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将扭曲绵延给下一代与隔代?在最后的告白里,追根溯源是母亲为了城市身份目的性地结婚。不解的是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在妻子和女儿视角下截然不同?烧东西的片段以为将是高潮冲突的爆发,没想到女主继续隐忍下去。魔幻现实感的结尾却有点急促。红衣女子的意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