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米诺骨牌 布莱恩·德·帕尔玛
已有四年未有新作面世的“老帕” 布莱恩·德·帕尔玛将拍摄一部名为《多米诺骨牌(Domino)》(暂译名)的动
已有四年未有新作面世的“老帕” 布莱恩·德·帕尔玛将拍摄一部名为《多米诺骨牌(Domino)》(暂译名)的动作惊悚片。《权力的游戏》中的弑君者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和《广告狂人》饰演Joan的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将出演男女主角。
《多米诺骨牌》由彼特·斯卡兰(《苏菲的世界》)担任编剧,故事中,男主角是一名哥本哈根当地的警察,在搭档被神秘人暗杀后,他与搭档的情妇合作追踪凶手。不料在这个过程中却被一个阴险的中央情报局警探暗算,被劫持到了西班牙。影片将在丹麦和西班牙拍摄,IM Global公司将代理其全球事务,北美事宜则将由ICM公司代理。
据悉,影片将于今年夏天开拍。
《多米诺骨牌》下载观后评论: 被严重低估的一部类型片——摄影配乐都带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在观影时明显就能感受得到与其他商业电影的不同;德帕尔马作为类型片电影大师,导演调度能力真的令人叹为观止:开场的追凶段落和结尾斗牛场的戏份那种复杂而精准的调度把紧张感和悬念感都烘托得无比到位,平行蒙太奇用得也是相当漂亮…全片采用了很多不同媒介的主观视角:监控画面、手机摄像头、电视屏幕乃至望远镜,透着导演的作者表达与社会思考,也是对于电影介质的一次探索——最直接的场景是红毯恐袭的段落,用手机摄像头的主观镜头在一个画面里带出了三个视角,也营造出了很强烈的临场感…对于极端宗教、政治等都有一定的探讨,剧本还不错,几个人物的复杂性都有,可惜的是电影被制片方严重地删减了,使得整体显得潦草…希望将来能有德帕尔马的导演剪辑版问世!
跪倒在地,这才是时刻抓人的商业片!很高兴看到德帕尔玛老调重弹下的新花样,这次的分屏是如此自然地融入电影之中(镜头的一半是对准屠杀者的紧张与兴奋的),电影节红毯上的屠杀也颇具恶趣味,并且又看到了导演钟爱的“戳死”式杀人的另一打开方式。“童话般”的丹麦与“We read your emails”的美国之间的交易下(随时变脸当真是嘲讽至极),一次因爱之名的复仇讽刺而温情地以一种欧亨利的方式展开,也让电影的复仇主题复沓呈现,并且杀死一个为父亲报仇的父亲也将这一主题延续下去。古典配乐也十分抓人。诚然影片拥有类似如转场松散随意、人物刻画难称完备的缺点,但作为粉丝还是看的一本满足,面向某一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的的直接辛辣也让本片成为当今影坛少见而独特的存在。
從早年的《憤怒》到新世紀的《節選修訂》,狄帕瑪長年執著於中東議題、反映時事,於是ISIS聖戰成了本片重心。這個題材過於敏感,絕不是當今好萊塢娛樂事業能夠承受,可以想見屢遭退貨、籌備過程之艱難 (後期剪輯好似也被刁難?);但一沒有好萊塢的奧援,有些頗具野心的場面調度就顯得粗糙了 (例如電影節的恐攻直播,與年初基督城清真寺屠殺異曲同工?) 不過,我們還是能看到不少久違的「狄帕瑪筆觸」:長鏡頭、分割畫面、中景迅速切換成大特寫,以及鬥牛場裡讓人繃緊神經的慢鏡頭、平行剪接,複雜程度叫人大呼過癮。看這些就像在跟老朋友敘舊一樣,依舊是那個熟悉的狄帕瑪,只是他走得太前了,時代腳步跟不上他。
6.5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给一个好评,极其僵硬的转场和剪辑,碟市电影的混乱文戏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出于德帕尔马之手,人物形象宛如纸片,结尾的敷衍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可另一方面,复古式的配乐,引导性的镜头和精彩绝伦的高潮戏向我们证明了德帕尔马永远是希胖和那个旧好莱坞时代最忠实的信徒和接班人,登上屋顶的那一刻仿佛梦回迷魂记,斗牛场大战的复杂调度看得人眼花缭乱。对于这样的成片,只能说是惋惜了,希望能有导演剪辑版能弥补这些问题,让德帕尔马再显大师风采。
肯定有非常多的地方被最后的制作方决定删除,丹麦警方 CIA 恐怖分子三方的角力大戏最后被删减成完全赶剧情的电影,但是开场和结尾两场戏德·帕尔玛的调度还是太令人着迷了,光线、色彩和调度的运用古典而赏心悦目啊,只是还是感慨数码摄影机让整部电影缺了一些上世纪胶片机的迷人气质,不免有些廉价的塑料感,男主也太像伊万·麦克格雷格了……只是遗憾这样的电影不知道何时能有真正的完整版,也不知德·帕尔玛未来还能拍多少电影了。
鉴于制作情况,不少缺点无需多谈了,某个支线真的是太迷了,撑不起“we read your emails”这个金句,但从镜头和调度中依旧能看到最纯正的德帕尔玛,虽有老态龙钟的时刻也有喜人的新玩法,数字时代的恐袭与追击成为了新的实验场,新的观看方式与随之而来的道德问题在破碎的电影中被探索着,象征正义的蓝色被覆盖后,或许也挑战着对法的定义,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它的完整面目了。
帕尔玛在新世代彻底迷茫后依然不忘对希胖古典派的热爱,楼顶戏对应Vertigo,高潮戏直接复刻了自己的经典—-先把不堪一击的情节设置放在一边,有着自己强烈风骨的招牌分屏和老派配乐在粗糙得不堪一击的观感里依旧亮眼无比,失去了敲定权的他用电影节上的对峙抒发着自己廉颇老矣的不满,但也要承认,即使用上了紧随时事的反恐议题,大师也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真是烂死了,男女主演技,剧本,逻辑,全烂!除了配乐,基本看不出是德帕尔玛拍的,连个标准的德帕尔玛式长镜头都没有。今天还在看他的采访,说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被坑,都没工资发钱,而现在片子出来了,却是因为投资人而委曲求全,导致灵魂全无。我也真的想问一句,打高分的都是zz吗?德帕尔玛好片子的下面也没见那么多4星啊?跑这烂片下面来意淫哗众取宠。
镜头调度摄影灯光复古配乐。非常帕尔玛。评分过低。权力的游戏演员再聚首。尼古拉仍然帅气性感。红女巫却都不敢认。前半小时误以为警匪追逐没想到是反恐大棋。割喉酷刑杀头枪击爆炸一应俱全。还有CIA的“We‘re America,we read your e-mail”。最后剪的“宣传片”居然还不错改改行吧。
首尾两场调度炫耀惊奇,希胖梗 窥视尽显私货,迷恋观看-被观看的帕尔玛。应该是70年代以来最短的作品,也贡献了超出前作堪称震撼的调度场面;似乎能够猜出破碎片段间隐含的主题,但它却消隐无踪。就导演一贯水准而言,并不认为导剪会是多么惊人的神迹,也相信帕尔玛还能拍出最好的作品。
始于迷魂计的追 捉贼记的瓦,终于蛇眼的馆。除有限几处的确展示到帕尔玛的招牌元素和仿希痴迷之外,整体而言,剧本糟糕,人物单薄,片长也不够,号称多米诺骨牌,更像只码了三块砖……也就难怪,此片据说两年前就已拍完,一直受迫于导演本人压力而无法示众。可能担心晚节不保?
「迷魂记」的开场,「擒凶记」的高潮,电影节恐袭直播正反打(这片没去戛纳真是太可惜了),还有一贯大胆的用光与Pino Donaggio老派的配乐,被制片方剪的七零八落却仍然掩盖不住德帕尔马宝刀不老,甚至已经到了一种恶趣味的地步
老导演,碟中谍1的导演。但前面行为逻辑就不够。比如同伴重要性,比如坏人逃走不必屋顶,比如普通警察不必屋顶追踪。发生在欧洲丹麦,北非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恩怨世仇,穆斯林中的ISIS的恐怖主义行为,美国CIA插手。配乐挺老式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