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义胆雄心 布莱恩·德·帕尔玛
退休警探白朗之子保罗被仇家所掳,邀其退休手下范往救。原来白朗吞没日本山下组款项,致使儿子遭绑。范顺利救出保罗,却遭白出卖,为山下组追杀。 山下组杀手高,与范女
退休警探白朗之子保罗被仇家所掳,邀其退休手下范往救。原来白朗吞没日本山下组款项,致使儿子遭绑。范顺利救出保罗,却遭白出卖,为山下组追杀。 山下组杀手高,与范女友莉相识,愿替范处理此事,但其组织已采取行动,炸毁小酒吧,莉女儿与白养儿身死,白养子临死前,揭穿白之伪行。 范往找白算帐,了结后,再捣日本帮巢穴,得高协助,大举歼灭日本帮。
《义胆雄心》下载观后评论:
属于那种可能没看过但一定久闻其名的电影,教科书般的经典这么多年来被反复提及引用,只是没想到豆瓣评分居然这么低。非常出色的故事片,有着奇佳的观感体验,每一幕场景都拍得非常好,但仍需雕琢的其实也恰是整体的故事。节奏和调度是跨时代的,既有古典老派的扎实沉稳,也兼具现代的新颖灵活。特定场景的构图和角度充满艺术美感,摄影和布光很有特色,影调的把控也是绝对一流的,诸位主角表演都可圈可点,德尼罗的演技还是依旧独领风骚,天台戏算是败笔,但车站的高潮戏份绝对载入史册,混音、延展时间和对比慢镜就像是大师在尽情杂烩。一个浮华且破败的时代,一个把黑色和混乱当作秩序的年代,如今来看那份暴力荒诞和正义浪漫确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不知道今天的美国警察是否会怀念那段执法者扛枪上街对轰直接把犯罪分子击毙的岁月呢。
禁酒令时期的执法四人组,四两拨千斤的嫉恶如仇,对港片影响不小。以芝加哥的黑暗来突出主角的伟光正,典型的英雄主义模式。尽管有科斯特纳与康纳利,德尼罗皮笑肉不笑却能将正派演技完爆,太飞扬跋扈的枭雄气质。前半段亮点不多,而后半段私货异常丰富。第一人称长镜头,双焦点与敖德萨阶梯,把兴奋点与技巧值直接加满。换句话说,后一小时才是真正的帕尔玛。运镜沉稳,技法老派,连台词腔调都回到三十年代。不过帕氏设悬与镜头迷恋,增添了作者式的鲜明烙印。故事偏主旋律,但单看压轴的火车站单场,构思在合理性上做了让步,紧张感却无与伦比。如果结尾是理想主义的幻灭,此情节乃华仔的"天与地"。若套上重口时装片框架,那就变成杜sir的"城市特警"。说到底还是展现雄心壮志的美国梦,不过帕尔玛难得如此直白,却一点也不含糊。
【A】看帕尔玛的电影时,你会注意什么?你会特别留意每一个裂焦镜头的出现,观察每一段分屏手法的运用,沉浸在每一段内部蒙太奇长镜头的设计之中,享受那些曼妙的调度手段。边境围捕和车站火并两段是绝对的精彩,前者在既定的视觉环境内完成了类型的转变(警匪片→西部片),也间接讲明了为何要找莫里康内来配乐的原因;后者则毫无疑问是全片调度上的顶峰,高速镜头将感官瞬间不断延伸,颠覆时空固有的含义,最终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敖德萨阶梯”。帕尔玛即是古典的捍卫者,也是新时代的追随者;他粘合类型,整合美学,在影像的真理下确立其作者性的存在。PS:终于明白《功夫》里耍棍师傅临死前说英文的桥段是在“恶搞”谁了....
最早因为洪常秀的《处女心经》标记了想看这部。昨天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去世,重读他生前的访谈录,他对帕尔玛评价特别高。俩人合作的这部与《美国往事》一样都围绕上世纪30年代的“禁酒令”展开,开场第一个镜头德尼罗让人想起躲在中国馆抽大麻的面条。德尼罗饰演的黑帮大佬卡彭补足了前段时间看汤老湿饰演老年版的遗憾,科斯特纳作为男主真的帅,火车站枪战致敬敖德萨阶梯的戏绝了,多机位展现“谁是会计”制造的悬疑紧张感让观众捏一把汗。(《凶线》的火车站戏也很绝!)莫里康内的配乐让帕尔玛这部作品相比《凶线》《疤面煞星》《剃刀边缘》悬疑严肃感有减弱,而更具有西部片的史诗感。(最后一段天台追逐的配乐个人不是很能接受)
【8.5】什么叫讲故事?这就叫讲故事;什么叫气氛营造?这就叫气氛营造。本片真是好看得几乎没有短板。剧本几乎没有废戏,虽然有些工具化的角色处理但瑕不掩瑜。在神级的配乐和音效设计的助攻下,布莱恩·德·帕尔玛用技惊四座的场面调度360度无死角地成功调动了观众情绪,再加上德尼罗等一众演员出色的表演,彻底将观众置身于一段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情绪饱满的电影旅程中不忍抽身,时而为剧情转折倒吸一口凉气,时而为主角欢呼。更别提这还是部主旋律影片。国内某些主旋律电影的编导是否要跪在搓衣板上把这片看一百遍才能明白主旋律电影不是靠你喊几声“虽远必诛”这种口号,然后duang一堆爆炸和枪战就能拍好看了的?
类型更偏向警匪片,善恶阵型分明,没有比较意外的反转。剧情只能说规整但略显老套。但是,说一句德•帕尔玛牛逼没问题吧。入室谋杀的主观视角,仿佛第一人称游戏,代入感一提升,紧张感就蹭蹭往上涨。还有车站婴儿车戏,男主、母亲、旅客、钟表的镜头切换,煎熬的内心和紧绷的神经都在静待一个爆发,紧接着一个升格镜头,杂而不乱的枪战戏,不需要配乐的渲染都已是极尽唯美和浪漫。当然,莫里康内的配乐还是边境马上疾驰段落让我印象最深。
我个人觉得剧情是偏弱的,德尼罗的卡彭戏份太少,形象塑造的太单一,科斯特纳的探员也过于生硬,里面的枪战没有真实感,倒是有英雄本色的感觉,康纳利被乱枪打死让我想到了许文强,只不过扛枪能力强多了,吃这么多枪子还能挺了老长时间,牛过分了,总之这片子没我想象的好,不到8分,说明与经典的黑帮片,例如好家伙,美国往事还是有不小差距,但鉴于拍摄角度和手法的不同,我也不认为拍的太差。我给3星7分!
这部片其实真的差啊,浪费那么好题材,浪费那么好演员(德泥螺丝毫看不出演技啊)……除了四人骑马那段帅气点,其他情节逻辑简单,人物扁平,那个节奏感,老007机枪扫射还能爬回来等帅凯文回来报信……追捕真符合90年代啊(婴儿车那段是吴宇森片看多了?)……还有那个紧张时刻配乐,我都想笑了……文戏不足,武戏来凑,也没有对禁酒令什么反思,普通爆米花片,我还是去喝一杯吧
2.0 各方面都相当平庸的一部帕尔玛。一到抓捕戏份时便开始滥用莫里康内的弦乐,正派在主旋律配乐的映衬下凭着运气等诸如此类不合实际的元素大杀特杀,而反派的一方在观众眼前如同木头般呆滞,像极了我国的某部大热影片。卡彭这一角色有数不尽的素材可以给电影加料可帕尔玛偏偏说不,只在正派一方进行着墨,于是乎德罗尼的戏份只剩下意气用事并无我想象中与正派斗智斗勇的桥段。
两个精彩的镜头德尼罗的演说杀人和最后科斯特纳的追凶。车站里婴儿车在枪战中滑下楼梯(想象昆汀会怎么拍),枪战前跟随男主的视角进行时钟的重复来往旅客的重复婴儿及其母亲的重复来进行铺垫,迎来了不够满意的枪战(慢镜头的使用)(用婴儿来制造悬念),枪战结尾以神枪手的一击毙命结束,换言之不只是这出份量较重的高潮戏,全片发展都是一种可预见的状态。
配乐很棒 车站戏利用婴儿车增加矛盾冲突 十分经典 摄影也占了很大功劳 包括楼顶追击杀手的部分 可惜过于主旋律 音乐营造紧张氛围下 故事却平铺直叙 略显幼稚 人物无论正反派都显得扁平 尤其反派这边 为了铁骨铮铮的正能量浪费了这么有阴险气质的杀手配角和老大德尼罗的表演 正派这边也显得过于脸谱化
(05.09)本来想给四星的,毕竟枪战太假太鬼扯了,但是想想时代的局限性,当年看来这应该是超燃超精彩的了吧。火车站枪战那段的紧张感渲染得非常棒,甚至一度我都不知道结局终究会如何(男主死?婴儿死)。各个角色特点鲜明,镜头在当时应该也算顶级的了吧?正义必胜题材的警匪片能拍成这样着实精彩了。
黑帮警匪动作类型混搭片,讲述1930年禁酒令期间的芝加哥,黑帮老大艾尔卡彭公然违法贩卖私酒,而特别探员秉持维护正义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与之对抗,正邪之战愈演愈烈,最终奈斯将卡彭绳之以法。帕尔玛暴力美学,好莱坞经典叙事,剧本扎实规整,情节咬合度高,人物形象饱满动机明确,揭露历史暴力腐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