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建筑师 Markus(马克思·雷迈特饰)具有恋童癖倾向,他尽力抑制自己隐秘的欲望。当单身母亲 Jessica 和她八岁的儿子 Arthur 搬进公寓隔壁时,让 Markus 倾心的诱惑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他与新邻居结交朋友之后……
《头痛欲裂》下载观后评论: 这样的题材以这种克制得背景色都发白的形式拍出来,产生共情、同情、压抑很正常吧。坚持做普通人的沃夫冈好惨,像那匹关起来的孤狼,即使表现得温驯了,还是被人囚禁,远远的离开,被人远观议论。他的取向建立起时,已经被社会永久阉割。本性的暴露或展现,甚至会引来精神肉体双重阉割。我认为其他待人接物的缺陷,比这取向的缺陷难以忍受多了,何况他还愿意与天性对抗,愿意善待社会他人,社会已经向他们施以援手,而不是远离与歧视,外延到其他缺陷而言,更应如此。到底还是这个讲法制、自由、博爱的社会,建立起了更多的条条框框去压抑人性的自由,筛选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筛掉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倒好,筛掉天性难以符合要求的人,跟本身社会规则宣扬的初衷不是矛盾了吗?可能社会的实质不是正面的法治自由博爱,而是血淋淋的逐钱逐权,铲除异己
恋童癖三个字没人敢拍,怎么拍,大人和小孩怎么可以搭床戏,怎么可以公然在一部电影中展示几乎代表罪恶的镜头,关押吗,歼灭吗,如果是善良、无害的恋童癖,该怎么共处,如果家人是恋童癖,又该是怎样的态度。我认为,电影找到了最合适这个题材的第一视角。恋童人士的挣扎,求助,求助而不得,被放弃,以及断绝家庭关系,没有给任何恋童的好人留活路,医生说,这样的一生,只有孤军奋战一个选择。没人会认为恋童倾向可以与同性、异性恋倾向平起平坐,是反社会的逆鳞,也许稚拙、纯真的孩子们反倒是最后的支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恋童癖会被原谅,没有答案,文明是这么定义的,而文明总会有牺牲品。嘶吼,会有嘶吼,再又是可怕的沉静,灰白的画面是彻底的悲哀。缓慢地下坠,克制,克制又崩坏,剩余药品仅供自裁。
非常少见的恋童癖视角电影,算是正面讨论了这一群体的存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不适,通过这种视角凝视小男孩让我看得有些局促不安。有这种性癖和本人做出了侵害未成年人的恶劣行为是两回事,如果部分恋童癖和本片男主一样不想犯罪,只有极力压抑原始欲望这一条路走,其实真的蛮惨的……医学上能有所帮助就好了。(不过我还是有疑问,他们都这样…满脑子都是性的吗?我没有性生活也没有难受到死去活来啊。是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本就如此,还是电影做了夸张处理呢?)小男孩长得好漂亮,希望世上所有天真烂漫的小孩都不要受到伤害。多给一星是因为喜欢Max。以及本半吊子Deutschlernerin终于记住了versprochen是promise的意思……
让我想想 我以前是不是不止一次说过恋童癖不得好死 emmm 得修正一下 控制不住自己行为 对小孩造成伤害的恋童癖 不得好死 如果有个乌托邦 把电影里男主的这类人集中起来 让他们无法接触到儿童 或许能不那么痛苦?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 但是对于心理问题好像一直不咋好攻克 毕竟人心是个复杂的东西 意志力 经历 情绪 等等一系列难以捉摸的东西影响着人的行动 马库斯的选择令人难受 不过多少还是有点松了口气 怎么说呢……就是 在伤害无辜的人和自裁之间 这种双避选择 后者的接受度还是高一些的吧 片子风格冷峻 狼的片段不错
怎么说呢,其实导演选了一个让人特别“充满期待”的话题,但你能明显感受到导演在处理这个议题上的小心翼翼和无能为力。本质上这部片子只是非常浅显地指出一种现象,但它其实并没有展开《狩猎》式的讨论。除此之外,站在一种更普世的伦理角度,我认为这样的片子对于恋童癖群体的这般呈现只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儿童保护相当全面的地方探讨,比如电影里的德国。在亚非拉国家,儿童是最没有保障的群体,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这部电影里选择的呈现方式,对于恋童者的同情和理解就会成为一些无耻之人拿来为自己洗地的借口,you know what I am talking about?♀️
好题材,难能可贵地以公正客观甚至温柔的角度来探讨“恋童癖”这个议题。这种病确乎无解,一生都只能活在欲而不得中。并非“洗白”,而是希望所有人能正视罪恶与诅咒,可怜与可恨只区别于伤害自己还是伤害他人。反对将恋童与LGBT挂钩,因为成年人对孩童有天然的优势以剥削,而孩子终会长大,恋童者是无法持续爱一个人的。男主这样高频的撸管和这样克制的道德感,太痛苦了,深表同情。但人性是可以战胜兽欲的,正因此,我们更需要谴责“斩杀”每一个屈从恶魔的患者。期望未来的医学或科技能矫正或者安抚他们倒错的性欲。“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恋童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天生的刻在你骨子里的,并将伴随你一生,这不是你的错,这是基因造就的,又或者说是当代社会发展到不允许这样的人或事情存在,并定义为罪恶。唯一能解脱的方法就是远离诱惑,作为一个禅者或禁欲者。最不济就是大杀器自杀来获得解脱。通过这个影片感受到了主角内心的痛苦与欲望的挣扎,同时他并不认同自己的行为,导致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的合理价值取向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了这部影片会去想这个社会价值取向到底对不对呢?是人类伦理道德所约束的吗?古代同性恋反而比现在接受度更高……到底我们是进步了?还是被禁锢了?
看的过程极度煎熬与痛苦。完全能感受到的压抑和绝望。多次的窗框和栅栏。囚困的狼之兽性隐喻。暗室的照片对应投喂的生肉。随即从温顺舔手指转为渴求更多的嘶吼。猜到结局。尼采的“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和结尾处“小心点,小家伙。我的王子。”没有付诸行动的男主角太容易激情同情。这个题材和视角太难拍也太敢拍。如果不伤害他人究竟算不算罪。伴随一生的性取向如何共生。电影给出的是毁灭性的答案。自杀行为的产生我认为大多数都是无法和自己相处。因为我仅有的一次自杀念头就来源于对自我的厌恶。所以现实恐怕也是无解的。
导演尽最大的努力让观众能“同情”马库斯,所以情欲展现只能到POV为止,再进任何一步都不“安全”,会使在马库斯身上构建“受害者”形象的努力功亏一篑。或许很多人觉得恋童癖和LGBT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只看社会规训这些身份的手法,就会发现其惊人的相似。法律的惩罚、精神医学的治疗、道德的约束,主要就是这三套工具。把狼困在牢笼中“保护”他人,清理干净鱼的内脏,将真实的自己藏在不能见光的暗室,便是这个意思。Max的穿搭太好看噜,为艺术献身已经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样都不红还有天理吗?!
我真的对男主表示同情,从头到尾的压抑,太多次因为无法控制的原始冲动痛苦,询问医生却不被得到尊重,亲人说爱他却又远离他,除了治疗医师以外没有人选择相信他,最难的是他的善良,将近三十岁前事业有成,却被告知这种倾向无法改变,一辈子都要压抑自己的冲动……其实现实中要不是通过作品真的没有接触过这种情况,课本里该好好普及类似的知识了,不然真的很容易带节奏。第一次接触恋童是白夜行的时候,那时候倒不是觉得恶心,就好像真碎了三观一般,觉得很不可思议,多了解点相关知识会更理解这一类人群。
把视角转向有恋童癖的人 一个努力克制自己不去“犯罪”的人 一个苦苦挣扎在欲望和理性中的人 当这成了命运 不论如何选择 去放纵或是克制 留下的都是痛苦大众逐渐能接受特殊性向群体时 似乎没有意识到恋童癖也是一种倾向 马库斯恋童的事被发现后 甚至亲人都只是觉得丢脸进而怀疑他 扑面而来的无力感 没有过多的解释 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多次出现的笼中的狼隐喻马库斯自己 清冷的影调有种北欧的氛围 人物的特写纠结的心情 正好占满画幅的马库斯 象征性的环境布置 都暗合他的处境
一般规律里,总会有个特例,恋童癖者也不例外。隔着屏幕,依旧心疼Markus,尤其是他割腕后躺在医院里,他的姐姐跟他告别,那时候,他的生命已经彻底凉了。最后一幕,床头桌上放着水和大量的白色药丸,那意味着,他准备安乐死吧。我相信,他是宁愿死,也不愿伤害Arthur。不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放到我身边,坦白说,我也不确定自己会怎么做?也是能离多远离多远?盼望心理学领域,可以研究性倾向方面的疑难杂症,给生命一个尊严。另外,男主还演过“柏林综合征”。
人老了,考前焦虑症配这种虐剧难受的稀里哗啦 ?大半夜看这种剧真的遭不住?讨论社会性话题,聚焦少数群体恋童癖者。影片没有抨击这类群体,而是从“恋童癖者也是人”这个方面窥探他们内心脆弱的一面:克制自己的欲望而竭尽全力去保护所爱的人。他们被家庭弃之,在自杀的边缘试探,看着天真孩童却要抑制内心的想法。最终还是无法继续努力活下去,选择在与爱人重逢的日子自杀。第一次发自内心同情这样心理有缺陷但是内心善良的群体,他们也是好像爱这个世界的不易人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