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罗(阿德里亚诺·塔尔迪奥洛 饰)是一位内心单纯的年轻农民,坦克雷迪(卢卡·奇科瓦尼 饰)则是一位骄横的年轻贵族。他在Inviolata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城内生活,这个城镇则由侯爵夫人阿诺西纳·德·卢娜(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饰)所统治。年轻的农民和年轻的贵族相遇并成为好友。某天,坦克雷迪出于玩乐的目的,自导自演了绑架闹剧,并向拉扎罗求助。拉扎罗非常珍视这段真诚且快乐的友谊,他决定穿越时空,回到小城,以寻找坦克雷迪。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编剧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幸福的拉扎罗》下载观后评论:
(含剧透)越是平静的电影…带给人的触动越大…镜头,音乐,无可诟病。从安东尼娅一家人穿戴整齐的出门…心就一直往下沉…直至被难受包围…少爷似乎从青年到中年依然如此…而Antonia心中似乎有种积极的希望?渴望?一直存在…最后依然选择了递出甜点。也会拉着家人去聆听圣乐,随着Lazzaro被赶走,音乐抛弃了他们也是很合理的。只是,走出了Inviolata的他们,依旧还是他们吗?不知道其他的农工如何,也像他们一样依然生活艰辛,从一个困境走到令一个困境中吗?依然被社会拒之门外,连一顿期盼了很久的被邀请的午餐都无法享用吗?至于银行发生的一幕,先惶恐不安,四下逃离的人们在确认安全后的一拥而上,彷佛此刻的每一次殴打都能掩盖几分前自己的胆小懦弱,而寓言中的老狼让Lazzaro站了起来,走向都市;也让Lazzaro倒了下去,离开都市。
16mm胶片带来令人动容的复古感之余 明晰的颗粒质感与意大利乡村的温柔粗粝呼应 映衬城市的萧瑟凋敝 风及其变体贯穿全片 一遍遍重申着所有人的赤贫之声、和着野草的荒野之声、混合着城市噪音的荒凉之声 它浸透于影像的粗砺质感 令观者体认这隐喻之外的微妙的沉浸感 体现的圆润、细腻及真实着实令人惊讶 以感性包裹理性思考 满怀悲悯 将文学性以最为适切的方式融合于影像的情绪感染力中 过去与现在这两片勾画有同样线条的透明薄片具有可重叠性 用时长对等实现意义呼应 飘荡着更具普适性的对不可逆过去的乡愁式回响唯一的缺憾是最后刻意生硬的牺牲 导演试图高度提炼文明社会与外来物之间的冲撞并展现前者的残酷 却忘记了这与整部影片的自然主义风格 这似乎是阿莉切出于耐力不足而没能尽到最后的平衡与完美 破坏了整体可贵的含蓄
波谲云诡的奇妙气质,开篇以为是一部彰显苦难的电影,强大的抗力阻止我的继续观看。直到阿扎罗坠落悬崖,电影步入了魔幻现实的诗意时刻,伴随着浓厚的宗教隐喻气息,所有人的丑恶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当拉扎罗“圣子”降临来到她们身旁的时刻,那些故人们会暂时地重显善意,如不愿让拉扎罗看到自己的行骗,又做出一幅公爵的模样邀请午餐等。当然本质不变,还是那些悲惨的不幸的人们,如同对神的骗局。而神子也会如诗那样终将死去,在众人的仇恨(与误解)中,也在在他看到狼的刹那。偷鸡摸狗的老狼最终跑向了远方,他是或不是凶手呢,是它还是那些让圣人抓狼的人?电影中的其他符号也很有意思,如浅浅的河流、被缠住脚的小狗、满地宝物的路边营地等,如同神话的地标。
与时代错位的农民,神性的、魔幻的。我却无论如何忍不住想到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些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家贾平凹阎连科等人小说中的人们,那些画家段建伟笔下有神性的河南农民们。可是呢,这些作品,又怎比得上现实震颤呢?刚看到一条视频新闻,题为“#大爷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 半月徒步千里露宿公园”——几帧画面,便让我不敢点开视频来看了。这些每日每夜发生着的,在外界看来的与时代错位的痛苦的存在,我们观察着,我们无用地痛苦着,只得安慰自己:人各有路,他们也是幸福的!这么想来,顿时又很认同导演的情感与态度——她赋予这些错位的人以神性,并坚信,这能够导向幸福!
从清新而冷静的色调,布光中采用自然光,占绝大部分的中景近景镜头,节奏缓慢的剪辑,定场镜头中深景的空间透视。镜头语言克制,而朴实无华,在日常的场景中自然散发静谧的氛围,尽可能呈现出农村的安静祥和。除了镜头,还有情节上的诗意。Tancredi来到村民的住处,将一个平底锅当作月亮,在门后轻轻举起,Lazzaro回忆起往事,开始学狼叫,而村民的小孩主动地随之嚎叫。教堂的音乐,随着Lazzaro一群人离开,修女惊讶于音乐飘离教堂,Antonia一群人意识到音乐随着他们走动。诗意是如此美好,哪怕是一群不幸福的人,他们也能感受到。
这个世界大概是不会好了,而且它也快玩完儿了;阿尔巴·罗尔瓦赫尔真的像莫妮卡·维蒂;“怎么了?你们在等人给你们分开水面吗?”;“音乐要逃跑了!快关门!”;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看[楚门的世界],只觉热血沸腾,因为结尾的“决定”而痛快,毕竟迷恋理想,热爱口号在当时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口号啊,到如今这个阶段,对忧伤更加敏感,[幸福的拉扎罗]的忧伤让我想起[地下],它们很荒诞,也很真实。当然,我也还是会怀念口号——平静地怀念着;拉扎罗上扬的嘴角
没有人发现Antonia这个女孩子很真实可爱吗?她应该是第一个发现拉扎罗珍贵价值的人吧,而且她也是最后守着这些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老年人的年轻人,村子里其他年轻人都四散离去了,她深知这些老人的愚蠢、自私、软弱,但她包容他们,虽然她也通过欺骗来赚取生活费,但她明白拉扎罗的纯洁不容玷污后,就坚决拒绝再带他去行骗了,而且最可贵的是她乐观的态度,让这一大家子在底层求生的人没有一个人陷入自哀自抑的状态,反而热闹而快乐。
西方的发散思维在电影中总成了神来之笔,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超现实技巧来讲述一个现实版的“耶稣受难记”。电影跟高兰·帕斯卡杰维奇的《神迹》巨似,神的纯洁已无法洗涤浮世里人类的丑恶面目,用神迹降临来凸显人世愚拙。但《神迹》更倾向批判阶级间的不可调和性,对统治阶级的虚伪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幸福的拉扎罗》则显得更加温和,可能女性导演的电影都是这样吧,像把温柔钝刀,虽然削弱了寓言的锋利度,但哀而不伤亦是佳作。
太心碎了。善良在混沌世界的唯一结局难道只有死亡吗?人们呼唤圣人的救赎和帮助,可当圣人真正出现,却毫无察觉、不以为然。鲁迅说悲剧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悲剧性)效果”。还有什么比普世的爱与“善良”更有价值呢?还有什么比一个极善的“圣人”遭遇这样的厄运更不应该的呢?简直就是近期的最佳悲剧。剧本太厉害了????
故事的主线剧情就是围绕着拉扎罗对唐产生的感情依附开始的,拉扎罗下跪接过唐给他的弹弓,唐便是拉扎罗心中追求的神,而之后一幕安对拉扎罗下跪,拉扎罗又变成了安心中想追求的一种信仰。个人认为拉扎罗这种怪诞的行为举止有点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也是被人民群众陪审团宣判死亡的,与电影结局被周围人打死类似,都是一种为了追求完美以及信仰而不被周围人理解的行为,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善到极致及大愚者。
「幸福なラザロ」フリーチェ・ロルヴァケル 这个主角的塑造真的是太成功了,演员选的也好。剧本对于「人」的描绘非常精准,ラザロ更像是一面纯粹无垢的镜子,反射的都是他人的颜。对于狼-ラザロ的隐喻对照,出现的有点太晚了,狼这个符号更早出现,不仅仅是几声回响的叫声,而是更加巧妙在全片里去构建,可能剧作能走得更远吧。对于现代文明的探讨,意大利这样带有奇幻,童话般色彩的电影,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没太看懂的一个电影,看了影评才知道拉扎罗落下悬崖死掉了,多年后死而复生去救赎曾经的村民,是一个奇幻电影。拉扎罗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无所求,只为大众无私付出,他不贪婪、不嫉妒,他眼神空灵、内心纯净,即使村民压榨他、朋友不认他,他依旧真心对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希望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但是对那些值得付出真心的人们。
这部片子太文艺,get到的就觉得很棒,get不到的就会觉得很垃圾。电影的拍摄手法太糟糕,毫无美感可言,大概我欣赏不了这种拍摄手法。音乐也很苍白,感受不到奇幻效果。唯有娓娓道来的寓言故事,是全片的点题之笔。电影的创作背景如果拍成现实题材电影反而更好些,没有觉得隐喻多高明,还不如拍一部实实在在关注移民问题的电影要来得更有社会作用些。这个,只是文明与文明间残忍碰撞的一个隐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