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夫·拉皮德执导,故事讲述一名男子从以色列逃往法国仅靠著法语字典来与人互动、生活,却在最后感受到被异地拒绝的故事。
以色列退伍士兵约亚夫(汤姆·梅西耶 饰),一心向往自由开放的法国,却在来到巴黎后惨遭洗劫。眼看即将沦落街头,约亚夫遇到一对生活富裕的情侣—作家艾米勒和女友卡洛琳,因而幸运获救。
一无所有的约亚夫,索性决定脱胎换骨,从此当个法国人。他开始拒说希伯来语(母语),并通过背诵同义词方式,积极学习法语,全力融入这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有趣的是,他过去在军中的悲惨遭遇,却成了艾米勒笔下的绝佳题材;而他媲美罗马雕像的健美身材,也沦为卡洛琳每晚的意淫目标,永无止尽地利用他满足性欲,三人于是发展出一段极其微妙的三角关系…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达夫·拉皮德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那达夫·拉皮德
《同义词》下载观后评论: 真是……好遗憾啊!要是后三十分钟(高潮 尾声)撑住就是稳稳的(个人评分)85 作品,可惜崩了,从此前叙事和影像的精心构织直接滑进了陈词滥调的说教(不过年度十佳备选还是问题不大)。1.独特的摄影技法,非常漂亮的齐泽克所谓“主观镜头客观化”,通过有意识地再现“陈述行为的主体”被缝合进“陈述内容”的过程完成“去自然化/祛魅/间离效果”,虽然不新颖(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科恩兄弟皆是此中好手),但足够扎实。2.文本与形式交相辉映,影像风格是“主观镜头客观化”,叙事上是套层叙事(男主用法语讲以色列的本土故事),情节上则是主体在新的语言/社会/意识形态下被重新建构/询唤的过程。3.后现代(或说晚期资本主义)特征鲜明:“零散化”;结合监控/视频聊天的新媒介;后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消费/物化。
6/10。门成为时刻在场的核心概念,当一无所有的约阿夫挨家挨户敲门求助,曾代表博爱的法国对他者而言只是一扇扇紧闭的门,正如约阿夫从未脱下的鲜黄色外套与周围深褐色服饰的人群产生隔阂,他从未对语言构建的西方自我成功突围,莽撞而不知所措地沦为撞不开木门的低吼。导演把戏剧角力放在两重语言的激烈碰撞上:法语课的教师让每位学生用母语唱本国国歌时, 约阿夫只是复述歌词,没有体会中途教师示意他停下,之后唱法国国歌加上了荒唐的肢体语言,以怪诞的方式挑战西方价值观对他者的规驯,另一段在做裸体模特的时候,赤裸浑身被照相师肆意控制和侮辱,他用希伯来语咒骂,瓦解了西方的崇高并主动回归母国文化。影片叙事松弛、跳跃得近乎糟糕,逛街、大使馆工作的情景和征兵制度的回忆跳切地组合起来,冷冽中缺乏轻柔,没法游刃有余地呈现抽象的意图。
看得很累 讨论普世价值的电影往往都不是很easy to watch 而男主试图从语言系统融入异乡的设定又让我产生代入感 前30分钟看得糟心 一度想要放弃。男主作为母国文化的逃离者与欧洲文明社会的闯入者 开始时的“一丝不挂”与被赠予衣物 表面是剥离身份与被赋予新生 但相对于语言 身体是一种更为强大的身份符号 所以在他人眼里 以色列人的身份是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而就他个人而言 他对希伯来语的拒绝越彻底 他的故事、宗教、身份印记和愤怒就越强烈。这个故事虽然拍的很“散漫” 但穿起主线的视角还是男主的 在他敲不开的门前 是他对法国社会幻想的崩塌。抛开这部电影不谈 移民困境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客观事实 有时候我觉得 大家对西方文明指责(虚伪、空洞)太过苛刻和一厢情愿了。事实上 法国不是一方净土 哪里都不是。
男主角与两位上流社会艺术家情侣之间始终存在着情欲流动(男男,男女)。影片中男主人公多次裸露身体,除了情欲流动的原因,换个角度看,身体、性别与种族之间形成了有趣的的换位。男主人公身体的裸露使得自己“女性化”而被置于“被看”的位置上,就像戴老师所言,像某种贬义的带引号的国际电影节电影,非西方国家电影朝向西方国家的自觉的自我展示和召唤欲望的观看:男主角将以色列的故事卖给百无聊赖没有故事可写的法国上流社会作家;出卖身体拍摄色情影片,甚至被要求用母语说淫秽的语言,虽然法国人听不懂,但他们要的是“感觉”——引发猎奇的他者性。关于移民与身份认同,据斥希伯来语而选择法语。摄影上,男主角在街道上背诵法语同义词的段落,晃动的手提摄影“主观镜头客观化” ;声画分离;表达了男主角与巴黎的若即若离,格格不入的纠结尴尬
很符合近几年金熊国际政治社会气质,且质量甚佳。影片从语言入手,切题思路并不罕见,但语言背景的复杂性发散的极好,不管“外来者”带着何种目的闯入一个未曾来过的环境,气候、文化、种族、宗教、社会习惯、与人相处这些上的巨大陌生感所催生出的无力感,俨然令他们成为这片空间下的弱者和局外人,这一事实也必然催生出模仿这一基本行为。拉夫实践这一方法论,影片的终极矛盾出现,在巨大的文化鸿沟下,极尽努力的模仿行为仍然无法磨削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和情感的荒漠,于是转而希冀局内朋友,同为局外的朋友,社交场所,乖张的艺术家,或是情感寄托的恋人,然而这一切也被文化巨兽吞没了,结尾撞那堵门的符号化象征结合开头的意蕴不言而喻。我很喜欢影片西蒙那一段,拉夫用母语开口,他用努力学习法语建筑起的自尊堤坝开始溃决了。人物神态镜头很出众。
很私人也很有心机的作品,年轻强壮、也饱经波折的以色列人来到巴黎,抛弃了自己的母语,妄图重新扎根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但为他将巴黎的大门漏开一条门缝的情侣,对他终不过是各取所需。深陷乏味生活的平庸作家,需要他的痛苦与磨难来汲取灵感,拨弦弄管的白富美,需要他如雕塑般的精壮肉体来满足欲望。在这种暗藏默契的病态模式之下,是西方国家对难民苦难生活居高临下的消费以及对其劳动力想当然的觊觎。而站在难民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选择极端的暴力行为,还是讨好地试图融入,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曾被真正关注,也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寻得真正的自我认同。西方只接受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否则即使再高昂的呐喊,也会在整饬的管弦乐中变成失声的噪音。片中的主角用尽全力,最终依旧只能气急败坏地反复冲撞那扇已经关上也不会再打开的大门罢了。
来到法国是为逃离以色列,却不自觉在背字典学法语时,先凑出用来描述自己国家的同义形容词。离开祖国才感知到她的存在,以及自身故事的弥足珍贵。拉夫借法国国歌言说自己的满腔热血,俨然如同曾经在地铁里歇斯底里的已经死去的同伴——在都市流动空间地铁里横冲直撞的民谣,承载着极具侵略性但破碎的乡愁。沉重的哼鸣在铁轨的轰鸣中却如同孤独的小兽。身为保安的拉夫在越轨打开围栏后依然是贯穿全片的“不要抬头”的视角,他始终是背负历史的梦魇与枷锁低回在异乡土地的人;假装摇摆之王的拉夫的皮囊下是死去的赫克托尔。童年脑海小剧场中的拉提琴的故事,居然在刚刚结婚后妻子的后台排练厅中以如此戏谑和荒谬的方式发生了,但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演出前舞台后。片尾的飞蛾扑火再道外来青年与巴黎土著的距离是无法攻破的门,是片头凝固的横亘的塞纳河
约亚夫放弃过往一切带着梦想来到法国,朋友与他慷慨相助,朋友相惜到怜悯,听故事、给钱到让女人。约亚夫从中领会到那种隐蔽的高傲态度。这违背了他对法国的想象。(不抬头这个设置非常有趣),大使馆排队、保安招聘对话,模特拍摄对应那个在法国的以色列同乡和组织以及以色列味道浓厚的片段是我说理解的片名同义词的意思。其实我理解出来的电影的表达有些狭隘,不是导演狭隘就是我了。不过我非常喜欢~甚至是沉迷~这种把重点放在呈现故事上的表达方法,导演的观点是非常隐蔽的,甚至可以算是碎片的、缺乏直接的诠释性的,迫使我们得思考镜头、故事的意义,这种双向互动式的手法,容许我们投射自我的诠释,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都使我狂喜。我学习,模仿,沉迷。最后的镜头也非常不错,可以看出他还想留在法国,但怎么也开不了门了。
太喜欢了 令人印象深刻和感动的电影 没有一镜是无用的 值得看不止一遍 虽然没有明显的超现实元素 但处处给人超现实的感觉 reminds me of 幸福的拉扎罗, 但我更喜欢这部 男主有如从天而降的天使 不染世事 行走于世间带着一种纯粹和浪漫 一个外国人对法语的理解仿佛说的每个词都是一首情诗 也很少人能理解他 大部分人像Caroline把他当深井冰 这也造成了结局 除了Émile. Speaking of which, although I can understand, 此片几乎没有lgbt元素,we need to move pass the labeling. 电影已经进步了 已经不是八九十年代了 这样贴label对谁都不好
拍男主角裸体的那几场戏给我感觉非常好一点都不回避男性健壮身体的另一个事实随时都在勃起的生殖器大胆、真诚毫不畏惧任何直视以色列能赢5次中东战争肯定有着从上到下强硬坚守的国家价值和对军事力量的崇尚想想又是一个比我们国家还密不透风的高压存在我看到一个混乱、痛苦同时有力量的年轻人最有意思的是他“拯救”了一个他的彼岸处另一个混乱、痛苦且渴望逃离的富二代我本人也是远走他乡又渴望不断迁徙感觉这是一种时代情绪那些被强硬文化教育的很多代人都不约而同的逃往他处的彼岸男主抛弃以色列去到法国肯定在他的国家有一个他对法国生活的想象男主真的来法国了我看他也没真的做什么而电影里那些生活片段好像支撑不起他的想象说难听点忧郁的有点做作
编导尽情消费了男主角的裸体,迎合观众窥视欲,片子却没有情色意味,或者说是先挑逗观众,随即顾左右而言他。一尊忧伤而行走的大卫雕像(由他的翘臀联想到)?也不是。一件鹅黄大衣从头穿到尾,笨拙的以色列前士兵(法语倒好得难以置信)自愿流落在巴黎,一头困兽。故事语焉不详,人物心理动机缺乏交代,结果是只见编导的愤怒。这种冷冷的、抽离的获奖片近年似乎很多。因为启蒙精神、人文主义在我们时代凸显的理想与现实落差,才有这么多愤懑在艺术上的体现?在符号化的一幕幕之中,我看不到原创精神,反而深深怀疑编导怀着投机之心。
在移民融入问题上尽显悲观的《同义词》是这个言必及身份政治的时代在相关话题里最诚实最激进最深入也最出色的电影作品。西方主流的世界主义依然暗中在支持无形的墙,让人有如撞上玻璃的苍蝇一样一遍遍做着无用功。意涵丰富的标题也暗指以色列和法国在民族问题上立场的同质化,它们都认为个体是他人为构建的民族属性的囚徒,外国人则被降级为他的身体,毕竟纯粹的身体才是欲望投射的最佳表面。影片的最佳段落都和身体有关,镜头狂躁地围绕着这些身体做着充满动力的运动,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动态的诗意。
从开头的裸体开始,人物就处于一种被看的关系。极力否认自己的背景及寻求身份认同的方式是学习一门当地的语言并拒绝母语。作家和男主听音乐那段戏拍的极具张力。手持的镜头在巴黎的街头晃荡。男主最终发现理想的另一个世界终究只是死板僵化的泡影,教师那场戏教条式的价值观用乏闷的视听语言得以呈现。男主最终不过是圣母女的肉体玩物,而男主的故事也不过是作家消费创作的灵感。就连出卖肉体,还得说回自己的母语换取效果。结尾撞门的动作也颇具实验性,人物不再为人,是动作的一个载体。